草莓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堅持「預防為主、全程控制」「治早、治小、治準」的原則,將生物、生態、物理等防控技術結合起來,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禁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既控制有害生物發生危害,推進農藥減量使用,又能提升草莓產品質量,進一步降低病蟲抗藥性、食品安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風險,促進我市草莓產業可持續發展。
健康栽培是做好草莓生產的技術基礎
選用無病蟲壯苗
生產苗帶病蟲移栽,是大棚草莓病蟲的重要來源。選用無病蟲壯苗能大大降低大田病蟲發生率。
合理輪作,深翻土壤
輪作是草莓病蟲害防治最經濟有效的辦法,進行2—3年合理輪作,如與水稻等作物水旱輪作,避免與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輪作。
控溼防病
冬前壟面覆蓋黑色或銀黑色地膜,棚內溝中鋪稻草,採用滴灌方式補肥水;大棚覆蓋無滴農膜,保持棚室整潔通透;棚四周開好溝系,雨後及時排水,保持棚內通風換氣,降低棚室溼度,減少病蟲發生。
科學管理水肥
平衡施肥,增施雞糞、豬糞等有機肥施入設施棚內,深翻,結合盛夏太陽能高溫消毒處理,使其充分腐熟並殺死病原菌,同時控制氮肥用量;雨後及時排水,同時避免大水漫灌,適時灌水等。
物理防治技術
太陽能高溫消毒
利用夏季高溫和烈日曝曬,使土壤溫度達到50—60℃,土壤在高溫還原條件下消毒處理,殺滅田間病原菌及越夏害蟲。連續高溫消毒處理25—30天後,及時揭去地表覆蓋的薄膜,耕翻後充分通風以備起壟移栽。
色板誘殺
黃板主要誘殺蚜蟲,藍板主要誘殺薊馬,色板插入棚內田間,一般放置20釐米×24 釐米黃、藍色板每公頃375片,高於草莓植株30—50釐米,利用趨性黏殺蚜蟲和薊馬。糖醋液誘殺,成蟲期按酒:水:糖:醋=1:2:3:4比例,加入適量敵百蟲,放入盆中,每7天補加半量誘液,14天換全量誘液,誘殺成蟲。
放置驅鳥器
在大棚草莓產果期,放置驅鳥器可有效驅趕鳥兒進入棚內為害,減少草莓損失。
生物防治技術
保護天敵
主要保護利用七星瓢蟲、麗蚜小蜂、小繭蜂、寄生蠅,馬蜂等天敵控制害蟲數量,儘量減少用藥,創造適宜自然天敵繁殖的環境,有效發揮多種自然天敵的種群基數,將害蟲數量控制在不足以危害草莓的數量範圍之內。
釋放捕食蟎
生產上使用較多的是胡瓜鈍綏蟎和智利小植綏蟎。在開花期至果實生長期,按益害比1:10—20釋放捕食蟎,葉蟎發生嚴重時可大量投放,來防治二斑葉蟎等害蟲。
性誘劑誘殺。
9—10月,在草莓田間掛設斜紋夜蛾性誘捕器,高度為1—1.2米,每4—5天清理一次誘殺的蛾子,20天左右更換誘芯,一般每平方米放置性誘捕器12—15個。
以菌治蟲
可選用白僵菌、青蟲菌、BT乳劑、農用鏈黴素、氯黴素等防治草莓上的多種病蟲害。
(趙帥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