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剋星」是怎樣煉成的——記中國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蟲害防控...

2021-01-11 雲南網

原標題:「害蟲剋星」是怎樣煉成的——記中國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蟲害防控科研團隊

吳孔明院士在觀察棉鈴蟲生長情況。楊現明攝/光明圖片

團隊成員在田間調查害蟲發生情況。趙勝園攝/光明圖片

吳孔明院士在指導學生做實驗。馬健皓攝/光明圖片

團隊成員在田間開展草地貪夜蛾越冬調查。趙勝園攝/光明圖片

【解碼「新動力人群」】

2018年盛夏,一個燠熱的夜晚,28歲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生孫小旭,躺在中老邊境線附近一個小村的木床上,渾身是汗,心裡老憋屈了。

一年前,孫小旭考上了中國農科院的博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親友們都認為,他走上了一條高端、前沿、閃閃發光的科學之路。

沒想到,2018年春節剛過,他就被導師派到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朗鎮勐濱村長駐。語言不通,生活不便,與各種害蟲為伍,天天被女朋友電話埋怨……這條科研道路,實在一言難盡。

「雲南南部是一個重要的季風通道,很多遷飛性害蟲都是從這裡飛入國境,其中就包括『超級害蟲』——草地貪夜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副院長吳孔明說,「正是因為我們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在這裡常年駐守,我們才能屢屢及時研發出對重大入侵性農業病蟲害的防控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1.「紮根土壤,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2018年2月27日一早,在北京魏公村中國農科院的一間辦公室裡,吳孔明指著中國地圖的西南一隅,對博士一年級的孫小旭和碩士三年級的趙勝園說:「這裡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昆蟲遷飛通道,有很多蟲子進來出去,在這裡肯定能做出成果。」

於是,這兩位都是1990年出生的師兄弟,當天就從北京出發,先飛到昆明,再轉機飛到瀾滄。當地農科局派人去機場接到他們,並把他們送到試驗點上。

「當時,車開了幾個小時,越走越黑,越走越偏僻。」孫小旭回憶道,「我們的駐地離邊境線只有幾公裡遠,中國移動都提示我們說,你已來到寮國邊境。」

「這是我在考察中選定的試驗點。」吳孔明說,「在這裡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外來入侵害蟲的行動軌跡,並在第一時間進行昆蟲繁育,觀察其習性,開展相關科研。」

每天早上,孫小旭和趙勝園都要到幾個農戶的屋頂上,從誘捕昆蟲的高空燈旁邊,把裝得滿滿的集蟲袋取下。上午的工作,就是逐一清點每個袋子中的各種昆蟲,數數量、做標本,還要投餵、觀察培養中的昆蟲,並解剖分析特定昆蟲。

「這樣我們能準確掌握各種昆蟲的遷飛周期,並及時發現首次入侵中國的害蟲。」趙勝園說。

「我們其實也是在為國家守『邊疆』,只不過我們守的是農業病蟲害的邊疆。」孫小旭說。

中午過後,他們要到試驗田中去觀測害蟲的分布、生長情況。當地太陽很毒,有一次,孫小旭覺得脖子很癢,伸手本想抹一把汗,卻抓了一層皮下來——脖子被太陽生生曬曝了皮。

「農業科研從來都是要堅持問題導向的。這個導向來自產業需求,更來自國家需要。」吳孔明強調,「農業科研人員成長沒有捷徑,到田裡研究對一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只有深深紮根於基層土壤,才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2.「下好先手棋,率先與『超級害蟲』宣戰」

2018年4月,面臨碩士畢業的趙勝園必須回北京了,他要去準備論文答辯。此後的近7個月時間裡,只有孫小旭一個人在試驗點駐守。

整天待在村裡,博士學業如何完成?「吳老師每周都會與我們通電話,對我們的學業和實驗情況一直了如指掌。重要實驗階段,他更是每天都與我們通電話。」孫小旭說。

2018年11月底,由於氣溫下降,過境昆蟲減少,孫小旭離開試驗點,到北京去完成一些在村裡無法開展的室內實驗。在中國農科院,他與博士一年級的趙勝園又相遇了。

而此時的吳孔明,卻一直在擔心著一件事:「我派博士生們到雲南駐點監測,主要是為了守候草地貪夜蛾。雖然尚未發現它們入境,但我堅信它們遲早要來。」

2019年1月,吳孔明決定要在雲南再增加兩個試驗點,形成對草地貪夜蛾遷飛入境的監測鏈。孫小旭和趙勝園再次奉命出發,到瑞麗市和江城縣搭建新的試驗點。

草地貪夜蛾,為什麼會讓吳孔明如此念念不忘?

「這是一種原產美洲的『超級害蟲』,超級能生、超級能吃、超級能飛,可以造成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作物的絕產。」吳孔明介紹,在草地貪夜蛾於2016年入侵非洲後,他就預感到它們極有可能入侵中國。

「農業科研特別是病蟲害防控必須下好先手棋,只有提前布控、預警,才能及時拿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儘量減少和避免病蟲害災難性暴發。」吳孔明說。

果然,這一次孫小旭和趙勝園到達雲南江城後,就聽說已經有人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行蹤。由於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全新的入侵性生物,當地同行在昆蟲形態學上還拿不準,都不敢正式確認、報導,便邀請吳孔明院士團隊協助開展鑑定。

於是,趙勝園留在江城,孫小旭返回瀾滄,與草地貪夜蛾的鏖戰開始了。孫小旭回京期間,有當地僱工幫忙收集、冷凍昆蟲。他回到試驗點後,把2018年12月11日收集的一個成蟲做成標本後,發到吳孔明組建的專家群裡,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草地貪夜蛾。「當時就覺得值了,我們這一年的守候,沒有白費。」孫小旭說。

2019年10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員楊現明也被吳孔明派到雲南,來到昆明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金源村,與在瀾滄、瑞麗、江城的試驗點遙相呼應,共同專注於草地貪夜蛾的科研分析工作。

「我剛到雲南時,去田間調研,看到一塊地上沒有種東西。農民們告訴我,本來種了小麥,但麥苗被蟲子吃光了。」楊現明說,「我們就去地裡仔細看,青苗被啃得只剩下一點根,往土裡一挖全是蟲子。」

「當時我們非常震撼,真切感受到農業科研工作者肩上的巨大責任。」楊現明說。

3.「耐得住寂寞,還要心中有熱愛」

「近兩年來,草地貪夜蛾入侵,可謂是我國最令人心憂的農業問題之一。」吳孔明說,好在2019年上半年,團隊就通過室內實驗篩出有效藥物名單,提交給農業農村部。

2020年8月26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草地貪夜蛾防控效果比預想要好,目前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2021年1月7日清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寶藏鎮水城村,已經是博士三年級的趙勝園起床後的第一件事,還是去收蟲子。

「在這裡做感興趣的科研課題其實還是快樂的。」2019年1月起就待在水城村的趙勝園說,讓他感到艱苦的事情,其實是孤獨。2020年疫情期間,他一個人被困在試驗點。「有一個多月,我一個人都沒見到。」他說。

「越在這裡駐守,越感到農業科研的重要性。」趙勝園說,「農業科技的主戰場,還是在田間,只有在農業第一線,你才能發現和解決科學真問題。」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陸宴輝也是吳孔明的學生。近10年來,他和研究生們每年在3月至11月的棉花生長期,都駐守在新疆的6個試驗點,每天的日常,就是到地裡去觀測、捕捉、分析各種害蟲。

「從事農業科研,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吃苦能力,都是非常關鍵的。」陸宴輝說,「在農村蹲點,在田間發現和解決科學問題,是我們從吳老師等前輩身上傳承下來的科學品德。」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20世紀80年代,棉鈴蟲成為危害我國棉花產業的主要害蟲。風華正茂的吳孔明一頭扎進棉花主產區,持續十餘年從事棉花害蟲的生物學、控制技術和轉基因抗蟲棉的環境安全研究工作,成功破解了棉鈴蟲控制難題。

「耐得住寂寞,一輩子做一件事,是農業科技人的常態。」吳孔明說,「年輕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了解『三農』,熱愛『三農』,才能真正為國家、為農民、為農業作出應有貢獻。」

連結

草地貪夜蛾:

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屬的一種蛾,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一隻雌蛾可產下超過1000顆卵,幼蟲可大量啃食水稻、玉米、小麥等多種農作物。2016年起,草地貪夜蛾散播至非洲、亞洲,已在多國造成巨大農業損失。

(本報記者 羅旭)(羅旭)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龍塢啟動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籤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特色經濟作物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及集成與應用」項目子課題「茶小綠葉蟬天敵友好型誘蟲板和殺蟲燈技術研究」在杭州龍塢茶鎮啟動。錢號 /攝本合作的實施地點主要在龍塢茶鎮光明寺周邊茶園,是龍池古井的綠色生態茶園,杭州龍塢茶鎮茶葉有限公司將按照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示範實施方案要求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各項工作,並及時記錄、反饋各項數據,以推進研究進展。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3月25日,中國北京—今日,科迪華農業科技,陶氏杜邦(NYSE:DWDP)農業事業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籤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科技興農,雙方將根據備忘錄在技術開發、田間現場應用、農藝技能提升以及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等多個領域展開切實合作,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十三五」期間,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35.98%和39.3%,玉米的生產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 防控草地貪夜蛾科迪華農業科技獲肯定
    防控草地貪夜蛾科迪華農業科技獲肯定 中國經濟新聞網
  • 視頻|防控田間害蟲,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
    害蟲誘捕器、水稻害蟲交配幹擾器、昆蟲信息素智能測報系統、色板黏膠誘捕器......日前,在惠州博羅的水稻、蔬菜和柑橘等種植生產基地,一系列綠色植保技術產品亮相田間。在技術人員的介紹下,這些不用「農藥」防控害蟲的方法,讓參觀人員興趣盎然。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
  • 拜耳攜殺菌、殺蟲、生物菌肥亮相進博會,助力中國農業綠色可持續...
    在第三屆進博會上,作為一家致力於引領農業技術創新的科技企業,拜耳作物科學為以上這些問題帶來了答案。其帶來的多款新型植保產品,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中國農業未來的創新走向。數據顯示,露娜清不但可以增效、延緩抗性,還能使作物果實更耐儲藏,從而能夠有效保護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葉片、花和果實,提升種植收益。
  • 昆蟲探測雷達在害蟲防治中可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3月2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關於切實做好2020年沙漠蝗相關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指出,經專家研判,如果氣候條件適宜,此次發生的沙漠蝗災存在從巴基斯坦和印度直接侵入西藏,或者經緬甸侵入雲南,或者經哈薩克斯坦侵入新疆的風險,一旦防控不當,會給我國農作物產量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要高度關注、密切監測沙漠蝗蟲的變化動態,在可能遷飛路徑上布置監測點,切實做好邊境地區的沙漠蝗蟲監控工作。
  • 草地貪夜蛾遷飛時間會比今年提前一代,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11月24日,由廣東省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指導專家組、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辦的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會議聚集了來自全國24個省區200多家科研機構單位的學者。在這裡,專家學者們共聚一堂商議防控大計。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2021年招收推免生公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產業技術轉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 哈市「異色瓢虫部隊」上陣防控園林害蟲
    20日,在市園林科研所的實驗地內,一株稠李被掛上一張「益蟲卵卡」,黃色如小米粒大小的20多個異色瓢蟲卵寶寶,整齊的排列在上面,一周以內,這些瓢蟲小寶寶們會孵化成功,最終成長為異色瓢蟲成蟲,變為蚜蟲等害蟲的天敵,從而避免樹木枝葉被蚜蟲啃食。與用藥物殺蟲相比,這種生物防控的方式更加綠色、環保,利於生態平衡。
  • 中國農業科學「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報告會紀實
    非常高興有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主要的內容,因為《手冊》編纂是落實農業農村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要求,手冊主要是以草地貪夜蛾發生區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為主宰對象,它的主要內容是基於目前對草地貪夜蛾的認知和成熟的技術,由中國農業技術出版社出版。總體內容包括七個方面。
  • 大生態治理小害蟲
    他們就是活躍在農業病蟲害防控一線的科研人員,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物防治體系,常年俯首田間揮灑著辛勤的汗水。生態除害病蟲害的生態治理是世界農業發展趨勢之一。中國高度重視農業的綠色防控,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建設300個綠色防控示範縣,主要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今年5月1日開始生效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更是明確優先鼓勵和支持生態治理等綠色防控技術,普及應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推進防治工作的智能化、專業化、綠色化。
  • 蟲害越來越難防治,用對方法害蟲銳減
    近期,由於溫度的升高,造成蟲害開始大規模爆發,特別是薊馬、蚜蟲、粉蝨等,給種植戶們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這些害蟲、繁殖量大,難防治,且抗藥性極強,我們應該如何防治呢?一、蟲害防治的秘密1、入冬前用吡丙醚+順式氯氰菊酯噴霧樹幹和樹盤,可以殺滅害蟲和蟲卵,防治害蟲入土越冬,減少蟲口基數,來年害蟲銳減。
  • 設施農業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及安全用藥技術
    那麼,在設施農業生產病蟲害防治上如何才能做到準確科學有效呢?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則至關重要。首先要加強監測,準確及時診斷病蟲害發生情況及發展趨勢,同時還要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及時採取農業、物理、生物及化學等項技術措施對病蟲害實施綜合防控。
  • 濟陽一村花生地遭遇蠐螬蟲害!有農業保險但不保花生
    濟陽太平街道東三教村一農戶稱,這兩天,她和同村六七戶村民家的花生地裡都遭遇了嚴重蟲害,每棵花生下都埋著十幾條蟲子,花生果被啃食得七零八落,每畝地的損失有1000多塊錢。  劉關榮拿著地裡拔出來遭了蟲災的花生十分發愁。
  • 設施秋黃瓜蟲害泛濫!薊馬、煙粉蝨、蚜蟲、 潛葉蠅、瓜絹螟,專家給...
    煙粉蝨是一種世界性害蟲,為害黃瓜、番茄、辣椒、茄子等多種作物。其蟲體小,若蟲不易移動,多在葉片背面刺吸為害,成、弱蟲均能產生蜜露,誘發煤汙病,影響產量。同時,煙粉蝨可攜帶和傳播多種病毒,對生產為害極大。因此,煙粉蝨是我國設施蔬菜的主要害蟲。
  • 中國農業科學院:打造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作為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迫切需要更多人才。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提出未來五年要打造一支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解決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
  • 寫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新聞—科學網
    由當初的17個科研機構,發展到現在的34個研究所,構成中國當代農業科技戰線上最強陣容。 60年初心不改。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五穀豐登。 以29位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科學家,成為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培育的1萬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 2021年病蟲害重發態勢,高光譜成像在精準農業這樣應用
    其中,草地貪夜蛾、草地螟、粘蟲、稻飛蝨、稻縱卷葉螟、小麥蚜蟲等遷飛性害蟲和二化螟、小麥條銹病和赤黴病、稻瘟病、馬鈴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將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70%以上的產區構成成災風險,如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控,可造成30%以上的產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