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害蟲剋星」是怎樣煉成的——記中國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蟲害防控科研團隊
吳孔明院士在觀察棉鈴蟲生長情況。楊現明攝/光明圖片
團隊成員在田間調查害蟲發生情況。趙勝園攝/光明圖片
吳孔明院士在指導學生做實驗。馬健皓攝/光明圖片
團隊成員在田間開展草地貪夜蛾越冬調查。趙勝園攝/光明圖片
【解碼「新動力人群」】
2018年盛夏,一個燠熱的夜晚,28歲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生孫小旭,躺在中老邊境線附近一個小村的木床上,渾身是汗,心裡老憋屈了。
一年前,孫小旭考上了中國農科院的博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親友們都認為,他走上了一條高端、前沿、閃閃發光的科學之路。
沒想到,2018年春節剛過,他就被導師派到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朗鎮勐濱村長駐。語言不通,生活不便,與各種害蟲為伍,天天被女朋友電話埋怨……這條科研道路,實在一言難盡。
「雲南南部是一個重要的季風通道,很多遷飛性害蟲都是從這裡飛入國境,其中就包括『超級害蟲』——草地貪夜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副院長吳孔明說,「正是因為我們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在這裡常年駐守,我們才能屢屢及時研發出對重大入侵性農業病蟲害的防控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1.「紮根土壤,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2018年2月27日一早,在北京魏公村中國農科院的一間辦公室裡,吳孔明指著中國地圖的西南一隅,對博士一年級的孫小旭和碩士三年級的趙勝園說:「這裡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昆蟲遷飛通道,有很多蟲子進來出去,在這裡肯定能做出成果。」
於是,這兩位都是1990年出生的師兄弟,當天就從北京出發,先飛到昆明,再轉機飛到瀾滄。當地農科局派人去機場接到他們,並把他們送到試驗點上。
「當時,車開了幾個小時,越走越黑,越走越偏僻。」孫小旭回憶道,「我們的駐地離邊境線只有幾公裡遠,中國移動都提示我們說,你已來到寮國邊境。」
「這是我在考察中選定的試驗點。」吳孔明說,「在這裡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外來入侵害蟲的行動軌跡,並在第一時間進行昆蟲繁育,觀察其習性,開展相關科研。」
每天早上,孫小旭和趙勝園都要到幾個農戶的屋頂上,從誘捕昆蟲的高空燈旁邊,把裝得滿滿的集蟲袋取下。上午的工作,就是逐一清點每個袋子中的各種昆蟲,數數量、做標本,還要投餵、觀察培養中的昆蟲,並解剖分析特定昆蟲。
「這樣我們能準確掌握各種昆蟲的遷飛周期,並及時發現首次入侵中國的害蟲。」趙勝園說。
「我們其實也是在為國家守『邊疆』,只不過我們守的是農業病蟲害的邊疆。」孫小旭說。
中午過後,他們要到試驗田中去觀測害蟲的分布、生長情況。當地太陽很毒,有一次,孫小旭覺得脖子很癢,伸手本想抹一把汗,卻抓了一層皮下來——脖子被太陽生生曬曝了皮。
「農業科研從來都是要堅持問題導向的。這個導向來自產業需求,更來自國家需要。」吳孔明強調,「農業科研人員成長沒有捷徑,到田裡研究對一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只有深深紮根於基層土壤,才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2.「下好先手棋,率先與『超級害蟲』宣戰」
2018年4月,面臨碩士畢業的趙勝園必須回北京了,他要去準備論文答辯。此後的近7個月時間裡,只有孫小旭一個人在試驗點駐守。
整天待在村裡,博士學業如何完成?「吳老師每周都會與我們通電話,對我們的學業和實驗情況一直了如指掌。重要實驗階段,他更是每天都與我們通電話。」孫小旭說。
2018年11月底,由於氣溫下降,過境昆蟲減少,孫小旭離開試驗點,到北京去完成一些在村裡無法開展的室內實驗。在中國農科院,他與博士一年級的趙勝園又相遇了。
而此時的吳孔明,卻一直在擔心著一件事:「我派博士生們到雲南駐點監測,主要是為了守候草地貪夜蛾。雖然尚未發現它們入境,但我堅信它們遲早要來。」
2019年1月,吳孔明決定要在雲南再增加兩個試驗點,形成對草地貪夜蛾遷飛入境的監測鏈。孫小旭和趙勝園再次奉命出發,到瑞麗市和江城縣搭建新的試驗點。
草地貪夜蛾,為什麼會讓吳孔明如此念念不忘?
「這是一種原產美洲的『超級害蟲』,超級能生、超級能吃、超級能飛,可以造成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作物的絕產。」吳孔明介紹,在草地貪夜蛾於2016年入侵非洲後,他就預感到它們極有可能入侵中國。
「農業科研特別是病蟲害防控必須下好先手棋,只有提前布控、預警,才能及時拿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儘量減少和避免病蟲害災難性暴發。」吳孔明說。
果然,這一次孫小旭和趙勝園到達雲南江城後,就聽說已經有人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行蹤。由於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全新的入侵性生物,當地同行在昆蟲形態學上還拿不準,都不敢正式確認、報導,便邀請吳孔明院士團隊協助開展鑑定。
於是,趙勝園留在江城,孫小旭返回瀾滄,與草地貪夜蛾的鏖戰開始了。孫小旭回京期間,有當地僱工幫忙收集、冷凍昆蟲。他回到試驗點後,把2018年12月11日收集的一個成蟲做成標本後,發到吳孔明組建的專家群裡,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草地貪夜蛾。「當時就覺得值了,我們這一年的守候,沒有白費。」孫小旭說。
2019年10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員楊現明也被吳孔明派到雲南,來到昆明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金源村,與在瀾滄、瑞麗、江城的試驗點遙相呼應,共同專注於草地貪夜蛾的科研分析工作。
「我剛到雲南時,去田間調研,看到一塊地上沒有種東西。農民們告訴我,本來種了小麥,但麥苗被蟲子吃光了。」楊現明說,「我們就去地裡仔細看,青苗被啃得只剩下一點根,往土裡一挖全是蟲子。」
「當時我們非常震撼,真切感受到農業科研工作者肩上的巨大責任。」楊現明說。
3.「耐得住寂寞,還要心中有熱愛」
「近兩年來,草地貪夜蛾入侵,可謂是我國最令人心憂的農業問題之一。」吳孔明說,好在2019年上半年,團隊就通過室內實驗篩出有效藥物名單,提交給農業農村部。
2020年8月26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草地貪夜蛾防控效果比預想要好,目前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2021年1月7日清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寶藏鎮水城村,已經是博士三年級的趙勝園起床後的第一件事,還是去收蟲子。
「在這裡做感興趣的科研課題其實還是快樂的。」2019年1月起就待在水城村的趙勝園說,讓他感到艱苦的事情,其實是孤獨。2020年疫情期間,他一個人被困在試驗點。「有一個多月,我一個人都沒見到。」他說。
「越在這裡駐守,越感到農業科研的重要性。」趙勝園說,「農業科技的主戰場,還是在田間,只有在農業第一線,你才能發現和解決科學真問題。」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陸宴輝也是吳孔明的學生。近10年來,他和研究生們每年在3月至11月的棉花生長期,都駐守在新疆的6個試驗點,每天的日常,就是到地裡去觀測、捕捉、分析各種害蟲。
「從事農業科研,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吃苦能力,都是非常關鍵的。」陸宴輝說,「在農村蹲點,在田間發現和解決科學問題,是我們從吳老師等前輩身上傳承下來的科學品德。」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20世紀80年代,棉鈴蟲成為危害我國棉花產業的主要害蟲。風華正茂的吳孔明一頭扎進棉花主產區,持續十餘年從事棉花害蟲的生物學、控制技術和轉基因抗蟲棉的環境安全研究工作,成功破解了棉鈴蟲控制難題。
「耐得住寂寞,一輩子做一件事,是農業科技人的常態。」吳孔明說,「年輕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了解『三農』,熱愛『三農』,才能真正為國家、為農民、為農業作出應有貢獻。」
連結
草地貪夜蛾:
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屬的一種蛾,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一隻雌蛾可產下超過1000顆卵,幼蟲可大量啃食水稻、玉米、小麥等多種農作物。2016年起,草地貪夜蛾散播至非洲、亞洲,已在多國造成巨大農業損失。
(本報記者 羅旭)(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