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長壽鄉」梅州蕉嶺縣辦中國特色絲苗米高峰論壇

2021-01-14 中國改革報廣東記者站

中國改革報廣東記者站6月17日訊(記者黃殿晶)為推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指導下,6月15-16日,「論稻蕉嶺·一米驚人——2019中國(梅州蕉嶺)特色絲苗米高峰論壇」在素有「世界長壽鄉」的梅州市蕉嶺縣舉行。來自國內、廣東省及梅州市等地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企業和採購商代表等300多人參加了論壇活動。

論壇啟動儀式(記者黃殿晶攝)

稻米產業是蕉嶺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約33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15萬畝,其中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水稻種植面積10.5萬畝,佔全縣的70%,特色絲苗米約4萬畝。

據蕉嶺縣縣委書記陳偉明介紹,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梅州市大力打造「客都米」區域品牌,為蕉嶺培育具有區域特色、品質優良、融入文化與生態的富硒長壽品牌指明了發展方向,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為蕉嶺做大做強特色絲苗米品牌提供了重要平臺。

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閆景軍稱「梅州市充分依託生態、長壽、富硒等優勢,加快發展健康幸福產業、發展富硒產業,著力延伸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打造梅州特色農業品牌。」蕉嶺縣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龍頭,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作為載體,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爭先當好廣東農業標兵。

南方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王更輝稱,蕉嶺鄉村振興工作為當地農業尤其是絲苗米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護航、壽鄉品牌支撐和產業聚集優勢,為打造「一粒米」產業發展奠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保障。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將繼續發揮黨媒集團優勢,與梅州市一道為鄉村振興賦能,通過整合、發揮政府、媒體、高校和網際網路平臺等各方資源,深度挖掘梅州蕉嶺的潛力,助力鄉村振興。

「好山好水出好米,好米吃出長壽來。」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馮彤說,蕉嶺發展特色絲苗米具有很多優勢,此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可促進蕉嶺培育自主特色絲苗米品種,擴大特色絲苗米品牌影響力,讓絲苗米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馮彤介紹,廣東發展現代農業,實施兩個策略,一是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四年投入100個億,大力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是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為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蕉嶺縣藉助絲苗米產業園和「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力量,促進蕉嶺縣特色絲苗米產業的飛速發展。

「客都壽鄉1號」落地蕉嶺

水稻標準化種植示範、稻魚生態種養模式示範、絲苗米新品種展示……15日上午,在長潭鎮白馬村,稻田觀摩活動為與會者搭起了交流平臺,一邊探討前沿技術,一邊對比示範田裡水稻品種的長勢。「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能夠有效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提高稻米及漁的品質;還能提高稻田能量和物質利用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汙染、廢水廢棄物排放和病蟲草害發生。」吉優615、金農絲苗、泰豐優208、廣8優金佔、19香、禾香430,各品種散發勃勃生機,引得水稻行家們嘖嘖稱讚。

品種是品牌打造的基礎。為全面提升特色絲苗米品牌,蕉嶺縣向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購買專用絲苗米品種「客都壽鄉1號」,並舉行了蕉嶺優質稻新品種發布儀式。「這個品種是利用竹稻7號與象牙香佔雜交,通過連續多代的系統選擇,培育而成的絲苗米新品種,具有蕉嶺特色竹稻血緣。」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廣東省雜交稻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王豐介紹。據了解,「客都壽鄉1號」植株較矮,抗倒性優於象牙香佔,整精米率明顯高於象牙香佔、米飯也相對稍軟,粒型細長,晶瑩剔透,符合絲苗米品種標準。此發布儀式上,王豐將寫有「客都壽鄉米」的牌匾授予蕉嶺縣,並將新品種稻穗交至5位當地新農人代表手中,宣告「客都壽鄉米」優質稻品種正式落地蕉嶺。

專家獻策絲苗米產業發展

在2019中國(梅州·蕉嶺)特色絲苗米高峰論壇上,院校學者、技術帶頭人、資深行業人士等為蕉嶺特色絲苗米產業發展輸出智力。專家們圍繞品牌化之路、特色功能、品種選育與品牌創建、育種與產業化發展、發揮富硒優勢、富硒生產技術七大主題,多角度為蕉嶺完善現在和規劃未來提供決策支持。

「優質的絲苗米品種應該有各自的特色,滿足市場的要求,以此來打造品牌,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對蕉嶺特色絲苗米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和廣東絲苗米整體情況一致,蕉嶺縣的絲苗米產業也正面臨生產面積偏低,商品率不足,標準化程度相對缺乏等問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理事長林青山說。「育種目標要在現有高產、抗病蟲、耐逆的基礎上,強化優質、高效、安全、適合輕簡化生產需求的水稻新品種培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豐在會上指出。

國家工信部品牌培育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明提到,打造特色絲苗米品牌,要將產地和品類『企業化』,做品類的代表。比如打造『蕉嶺富硒香』,佔領品類地位,以傳播稱王。借勢蕉嶺的文化打造品牌,將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並通過深加工,讓產品與眾不同。

「做好土壤健康,這個是根本。」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說。「蕉嶺當地土壤含硒量豐富,生產出來的水稻自然含硒,但天然富硒米中的硒含量存在不穩定性。」針對蕉嶺縣的富硒稻米生產,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絲苗香米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唐湘如指出,「可通過土壤施硒肥或噴灑富硒營養肥來育出富硒大米。」

論壇直觀展示蕉嶺特色產品

此次活動在蕉嶺(南沙)體育館內設置有蕉嶺縣特色農產品展示區、蕉嶺稻米品牌展示區、客家米粄文化體驗展示區和蕉嶺鄉村旅遊文化展示區。豐富多彩的農業體驗讓大家對蕉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富硒品牌特色印象深刻。

參觀示範園區(記者黃殿晶攝)

在該縣稻米品牌展示區,蕉嶺縣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9大實施主體讓自己的拳頭產品紛紛亮相。目前,藉助產業園建設,蕉嶺縣整合了一系列名特優新農產品,包括區域品牌——「蕉嶺富硒稻米」,「廣東名米」——優質稻「美香佔」、「夫妻樹」富硒大米、「客家良稻」、「金珠有機米」、金珠禾香米、高山源「檳唐香米」等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

特色產品展示(記者黃殿晶攝)

「一粒米」衍生出豐富特色的粄食文化。在蕉嶺米粄文化展示區,各類代表地道客家最獨特風味的粄香味撲鼻。發粄、味酵粄、煎粄、蕉嶺三及第……客家菜師傅們在現場大展身手,引得眾多與會者駐足觀看和品嘗。

在「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農產品展示區,山歌聲、吆喝聲和現場參觀交流聲不絕於耳。8個鄉鎮的特色農產品引人側目。

「新鋪好地方,處處茶飄香,才飲彭坑水,又食富硒糧!」蕉嶺最大鄉鎮新鋪主打產品米和茶;三圳鎮淮山種植歷史悠久,是蕉嶺主產區之一,在2018年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長潭鎮的百美金桔、麻坑香蕉、龍眼、金柚等本土農產品,已成為長潭村民的致富寶貝;長壽米、米餅……蕉城鎮圍繞「米」為主題進行布展,充分展示著「宜居壽鄉,米麗蕉城」的魅力;「好米加好水,釀出好酒來!」文福鎮的「代表作」客家釀酒令嘉賓品嘗過後讚嘆不已;廣福鎮則主打農產品黑木耳,年產值超2000萬元;藍坊鎮通過以釀酒企業為龍頭,帶動大批米酒生產企業發展,形成了年產米酒2000噸客家米酒生產基地;素有「粵東竹鄉」美譽的南磜鎮,獨特的南藥金線蓮、洋山木耳、靈芝、富硒甘蔗產品令人關注。

論壇開幕式上,蕉嶺縣人民政府與廣東鄉村振興服務中心雙方代表籤定戰略合作,促進蕉嶺大米產銷對接,不斷提升蕉嶺大米的影響力,用「一粒米」撬動富硒長壽品牌。太平洋建設集團產品中心與梅州市建豐糧業發展有限公司、客天下集團公司與蕉嶺縣南山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點籌網與蕉嶺縣科誠農業專業合作社、守護大地公司與蕉嶺縣高山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舉行了採購籤約儀式。

相關焦點

  • 廣東梅州舉辦中國特色絲苗米高峰論壇!行業專家獻策產業化發展
    6月15日,論稻蕉嶺·一米驚人——2019中國(梅州蕉嶺)特色絲苗米高峰論壇開幕,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馮彤,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更輝,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閆景軍,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原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鄧光聯等有關領導、企業及採購商代表、廣東省內外部分兄弟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以及蕉嶺縣新農人代表等300
  • 梅州日報社特約記者、通訊員採風團走進大埔銀江鎮
    「感謝梅州日報社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來到美麗的大埔縣,這裡鄉間風景優美,小吃也非常美味有特色,真希望明年還有機會能夠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交流。」梅州日報豐順縣特約記者、豐順縣委辦副主任胡金輝說。  觀瑞山勝景 交口稱譽說壽鄉  離開銀江鎮,採風團一行來到廣東瑞山旅遊度假區。
  • 袁隆平捐給武漢200噸的絲苗米,怎樣煮更好吃?
    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給武漢的200噸絲苗米並不是普通的大米,而是「中國米中之王」——絲苗米。絲苗米和一般的大米還是有區別的,外觀上絲苗米比普通大米細而長,口感上比普通大米香醇。「絲苗」是連山梯田種植的特優水稻品種,富氧好大米,色澤晶瑩玉白、通透;形狀呈細長或長圓形;蒸熟時有自然清淡的米飯香味;烹製出的米飯晶瑩剔透,柔而不粘,口感好,並且冷後不硬、不回生。下面分享幾種絲苗米的特色吃法,喜歡吃美食的朋友,相信總有一道會是你想學的菜餚噠!
  • 400多年的絲苗米,一米真有故事!
    如泰國香米、美國野米、日本越光米、印度香米等,聞名世界,但很少有故事。我國有名的胭脂米,全稱為「御田胭脂米」,是一種十分珍貴的作物,原產於河北省豐南王蘭莊,原先是清廷「貢米」,主要是培育難度大、產量小,幾乎近於絕種。它的種植面積僅有100畝的稀有品種,上市價每公斤4000元,這成了世界上頂級大米的終結者,遠遠超過日本的各種昂貴大米。
  • 梅州蕉嶺東嶺村:紅色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肖錕 攝 香菇是東嶺村特色農產品之一。肖錕 攝 人民網梅州12月2日電 室內,黨徽熠熠發光,一雙雙渴求知識的雙眼緊跟著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老師。室外,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和點綴其間的「地球倉」。這裡是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研學基地。 東嶺村地處蕉嶺縣西部,山高林密,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也是蕉嶺縣19個省定貧困村之一。「怎樣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村裡動了許多腦筋。」
  • 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高峰論壇暨金雁獎頒獎典禮圓滿舉行
    6月26日,2019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高峰論壇暨金雁獎頒獎盛典在廣州南沙區正式拉開帷幕。6月26日,2019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高峰論壇暨金雁獎頒獎盛典在廣州南沙區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界面新聞聯合主辦,界面新聞廣東頻道承辦,旨在讓更多專家學者獻計獻策,推動大灣區文旅產業全面健康發展。
  • 北鬥安康雲(江西)首屆高峰論壇隆重召開
    中國經濟網南昌7月15日訊 7月14日,北鬥安康雲(江西)首屆高峰論壇在南昌市前湖酒店舉行, 本次論壇主題為「把握時代大勢,創新驅動、跨界融合,智能物聯、開創未來」, 這標誌著由中國北鬥星、廣電網絡新幹線與蝴蝶雲三網融合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信息化重點工程---「北鬥安康雲」正式落地江西。
  • 南雄規劃種植優質稻16萬畝,推進省級絲苗米產業園建設
    近年來,南雄市聚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現代要素,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力打造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韶關市乃至廣東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60年來,該所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發揮我國海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作用,以「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為己任,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為國家經略南海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形成了鮮明的辦所特色,是我國「南海精神」的主要科技創新貢獻者。
  • 廣東梅州蕉嶺三圳鎮,客家鄉村家宴,盛情心領
    11月下旬,到訪廣東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老友家中,已有兩年未見,以豐盛客家鄉宴款待,盛情心領,記錄下來與朋友們分享。廚房門上貼著:廚室生香。小時候家中客廳會有「家泰安康」,又或「身壯力健」,當時並無感覺,現在能感受到,這些美好的意願和祝願。
  • 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在珠海格力舉行
    12月28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華通訊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質量協會、科技日報社、珠海市人民政府、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網、瞭望智庫、中國經濟周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經理室、財經國家周刊、鳳凰衛視共同協辦的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在格力電器珠海總部舉行。
  • 中國超高清視頻產業西部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
    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於9月15日拉開帷幕,中國超高清視頻產業西部高峰論壇作為本次智博會的分論壇之一,以「把握產業脈動,共塑超清未來」為主題,旨在向全球全面推介我市良好的超高清視頻產業政策及營商環境,加快推進我市超高清視頻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引領全國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超高清視頻產業高地。
  • 中國WiFi產業2016高峰論壇在京召開——探索智慧農村建設之路
    2016年5月18日北京,由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共同舉辦的「WiFi進村 網絡扶貧」中國WiFi產業2016高峰論壇,在世紀金源大飯店成功舉行。中國WiFi產業2016高峰論壇籤到處
  •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在格力...
    12月28日,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在格力電器珠海總部舉行。論壇以「堅持高質量發展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主題,為中國製造高質量發展交流分享、凝聚共識。圖為2019「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高峰論壇現場論壇期間,格力電器發布了4項國際領先技術及一系列「萬物互聯」新技術新產品。此外,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了《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19)》,與會代表聯合發表了《自主製造!讓萬物互聯——新時代中國造高質量發展宣言》,攜手推進中國製造高質量發展。
  • 廣東梅州大水面水庫養殖特點及面臨問題分析
    庫區環繞群山走勢,地形複雜,且水深一般達10米左右,管理上需要做好三防工作:防病、防逃、防盜。    機械化。梅州水庫養殖屬於大投資養殖,承包人一般資金雄厚,投入成本高,庫區本身租金不高,主要一大成本來自於庫區養殖設備建設。微孔增氧、360度遠程投料、吊網起魚,梅州先進的機械化養殖設施遙遙領先於全省各市(甚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