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蜂家裡養成非遺項目 養野蜂習俗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2020-12-03 四川在線

  ▲  李明松正在取蜂巢

  收穫野蜂巢

  在涼山州德昌縣南山傈僳鄉杉木溝村,有一群神秘的「追蜂達人」。他們將毒蜂玩弄於鼓掌之間,巧用頭髮絲拴住白紙條或雞毛,套在野蜂腰身上,藉此奔波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爬山十幾二十米的樹梢,取下野蜂巢帶回家養起來,收穫的蜂蛹或食用或出售。

  當地養野蜂的習俗,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7月20日,在該村舉行的德昌傈僳族「非物質遺產」展示及培訓會上,這項神秘的養蜂的過程首次展示在廣大遊客面前,驚豔世人。今年,這個百餘戶的村莊,養殖的野蜂首次突破1000窩,養殖毒蜂近20餘種,這項技藝也被評為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村養野蜂上千窩

  有毒蜂品種近20個

  杉木溝村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深山處,四周松林蒼翠,這裡居住著107戶傈僳族人家。走進這個小山村,只見房前屋後懸掛著馬蜂窩,小如拳頭,大如面盆,馬蜂來回飛舞,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眼下,是第一批蜂蛹收穫的季節。7月20日,52歲的村民李明松帶上用口袋做成的簡易頭套及膠手套,拿著一把刀子走到屋前的果林中,找到一個臉盆大小的馬蜂窩,準備取蜂巢。當他還沒完全靠近,成百上千的馬蜂擁而出,大肆攻擊。

  面對這些毒馬峰,李明松毫無畏懼,迅速拿起刀子將蜂巢劃成兩半,取走滿是蜂蛹的蜂巢,留下蜂王。「只要蜂王不跑,它們就會繼續築巢,產卵,一年可以收穫3次。」李明松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養馬蜂37年,今年在屋簷下或果園中飼養了100多個馬蜂窩,成為村裡最大的養蜂專業戶。

  據德昌縣南山傈僳鄉黨委書記羅孝明介紹, 杉木溝村一直都有養野蜂的傳統,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10餘年前,這裡養的野蜂很少,但近年來數量猛增,成倍數增長。今年,全村養殖的野蜂窩首次達上千個,基本家家戶戶都在養。

  巧用頭髮絲打「標記」 追行幾十公裡找蜂巢

  名為養殖,其實是將山野間的野蜂巢移回家附近,讓野蜂在蜂巢內實現繁殖。「因為野蜂不能實行人工繁殖,只能從野外找著蜂巢移植回來養大。」李明松表示,由於蜂巢不能實現隔年繁殖,第二年三四月份,當地的獵蜂人就到外面尋蜂。

  尋找野蜂,當地的傈僳人有一套奇特的方法。獵蜂人張正順向成都商報記者演示了整個招蜂的過程。「通常是捉上一、兩隻蚱蜢等昆蟲或肉類,固定在一根細棍上當誘餌。」張正順找來一根小木棍,上面夾著一塊豬肉,放在路邊的果樹旁。

  很快,一隻馬蜂飛來,展開撕咬。「馬蜂雖兇狠,可也很傻。」張正順笑著說,「它們是典型的顧頭不顧尾。」隨即,張正順扯下一根幾釐米的頭髮,熟練的在一端打上活結,另一端拴上白色的小紙條、薄膜或雞毛等。

  「給馬蜂拴個尾巴,用作跟蹤的參照物,就能找到蜂窩。」看見馬蜂只顧啃食搬肉,張正順瞅準時機,將頭髮活結套在蜂腰上。「這時的馬蜂是不蜇人的」。當馬蜂將肉啃下後,抱起往「家」飛。這時,張正順便跟著馬蜂追趕。

  站在現場的村支書李正榮介紹,由於捕獲了獵物,野蜂的靈活度和飛行速度都慢了很多,捕蜂人就跟著白色的參照物追。通常情況下,村裡的獵蜂人近則追幾公裡,遠則追幾十公裡。很多野蜂巢都在十幾二十米的樹梢上,當地的捕蜂人都能像猴子一樣輕鬆爬山上,將樹上的蜂巢取下,因此他們也被稱作「樹梢飛人」。

  不怕被毒蜂蜇傷 養蜂成為涼山州非遺

  傈僳人自古有一種說法:「三隻土蜂能殺死一頭牛,一窩馬蜂能蜇死一個人。」即使對象如此危險,也不能阻止傈僳人尋找馬蜂的腳步。當地的獵蜂人介紹,傈僳人捕野蜂,沒有什麼防護措施,有時候連簡易的頭套都不戴,就用一雙膠手套而已,靠的是經驗與智慧。

  「難道沒有危險嗎?」張正順笑著說:「你不招惹它就行了,馬蜂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我們這兒家家都養過蜂,沒人怕它們。」即便如此,但這些獵蜂人依然經常被馬蜂蜇傷。李明松扶起衣袖,手臂上一個傷疤清晰可見,是被指頭大小的土琴蜂蜇傷的,這種野蜂毒性很強,他笑著說,「每年要被野蜂蜇10多次,感覺很平常,只要塗點藥酒,幾天就好了。」

  「這裡的獵蜂人好像自身有了抗體似的,被蜇了感覺也很平常。」 據村幹部李正榮介紹,一般傈僳人被螫後不採取什麼措施進行治療,任其消腫。有時用自製藥酒、泡菜水、清涼油等外用搽,幾天就能恢復。

  鄉黨委書記羅孝明表示,他在鄉上任職10餘年,村裡從沒有一起因野蜂蜇傷而送醫的案例,更沒有人死亡。如今,養殖野蜂已成了杉木溝村的一條致富路,年收入達數十萬元,「按照今年50至100元每斤的價格,最多的一戶能賣幾萬元。」與此同時,還有當地的獵蜂人組隊到成都、德陽、資陽等地幫人取馬蜂包,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

  最近,德昌傈僳人養野蜂的習俗成為了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表示,還會保留傳統,繼續上山尋養野蜂。

  宋明 成都商報記者 江龍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神秘「追蜂達人」家裡養毒蜂成了非遺項目(圖)
    他們將毒蜂玩弄於鼓掌之間,巧用頭髮絲拴住白紙條或雞毛,套在野蜂腰身上,藉此奔波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爬山十幾二十米的樹梢,取下野蜂巢帶回家養起來,收穫的蜂蛹或食用或出售。  當地養野蜂的習俗,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7月20日,在該村舉行的德昌傈僳族「非物質遺產」展示及培訓會上,這項神秘的養蜂的過程首次展示在廣大遊客面前,驚豔世人。
  • 「興國四星望月習俗」入選省十大非遺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近日,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2020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全省10個非遺項目案例入選其中「興國四星望月習俗」是贛南地區唯一入選的項目圖為興國四星望月。這10個非遺項目包括傳統舞蹈類2個:南昌城南龍燈、上慄儺舞;傳統美術類2個:南昌豫章繡、餘江木雕;傳統技藝類5個:寧紅茶製作技藝、貴溪鏨銅雕刻技藝、靖安黑陶製作技藝、宜春金片禪茶製作技藝、鉛山河紅茶製作技藝;民俗項目類1個:興國四星望月習俗。巨型「四星望月」粉蒸籠揭籠現場。
  • 農村野外毒蜂種類有很多,哪些毒蜂對人和家畜有威脅?
    關於農村野外毒蜂種類多,哪些對人和家畜有威脅的問題。對於國內來說,蜂部落認為對人畜威脅最大的是胡蜂類的蜂,蜜蜂類的雖然同樣會對人造成很多威脅,但是對人畜的威脅並沒有胡蜂類的那麼大。哪些蜂是毒蜂?毒蜂的分布其實所謂的毒蜂分布並不一定就是分布在農村,很多城市綠化面積廣,蜜源分布較多的地方也會有野蜂分布,很多都市媒體就報導了居民家中進入蜜蜂的新聞。所以說毒蜂不一定就只分布在農村,城市郊區分布也廣泛,同樣應該引起重視。
  • 花都新增5個區級非遺項目!
    有五個非遺項目入選快往下看吧!!近日,我區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駱秉章民間故事傳說、獅嶺打銅技藝等5個項目被列入我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我區區級「非遺」項目已有11個。
  • 爺孫一家三口被毒蜂蜇傷後身亡,毒蜂大概有「兩到三公分大」
    近日,有網絡視頻傳出四川巴中市平昌縣一鄉鎮爺孫三人被毒蜂蜇傷後死亡,引發網友關注。 9月11日,記者經採訪證實,事發地點在平昌縣響灘鎮雙梁村,3名死者是該村村民魏某夫婦及其3歲孫子,系在田間收割稻穀時不幸被毒蜂攻擊。
  • 番禺「馬蜂大王」四年養萬千毒蜂
    番禺「馬蜂大王」四年養萬千毒蜂  時報訊(記者 熊佳焰 通訊員 李維倩)一提起馬蜂,許多人不禁聞之色變,居民樓裡、小區附近要是長了馬蜂窩,也往往撥打119讓消防人員摘除。但是,位於番禺化龍鎮的草堂村,卻有一位名叫龍汝前的村民,每年上山尋找馬蜂,甚至把馬蜂窩挪到了自家廢置的祖屋裡飼養,他養的成千上萬隻毒馬蜂,讓他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馬蜂大王」。
  • 衣物晾曬陽臺上野蜂藏身蜇傷人 被蜇傷請及時就醫
    為何近期頻發野蜂傷人事件?醫生和專家提醒:天氣不好且乾燥的日子,有的蜂比以往更容易「煩躁」。市民如果被蜂蜇傷,一定要及時就醫。》》》》》事件胡蜂藏身黑色褲子 市民被蜇腫痛半天11月29日上午,李小姐拿出前幾天在陽臺晾曬後收納到衣櫃的一條黑色褲子換上,剛穿好就突然感覺靠近大腿根部刺痛了一下。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目前,台州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41項。歷史的饋贈,值得後人妥善保護,細心封存。今年評審公布了第七批台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新增市級非遺項目15項,新確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名。舉辦2020年台州市傳統曲藝傳承培訓班,組織全市60多名曲藝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愛好者參加。
  • 聞香品茗 奏一曲福建漳浦非遺新聲
    聞香品茗奏一曲非遺新聲□本報全媒體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洪錦城 林素真 文/圖吃細水貢糖,甜蜜憶往昔;聽大廣弦,一曲深情繞耳畔;品功夫茶,一縷清香沁心脾……日前,漳浦縣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18個項目涵蓋了閩南特色的非遺功夫茶、大廣弦、細水貢糖等
  • 遇到野蜂就要收回來?老蜂農:有這四種情況我會果斷放棄
    聽蜂之語養蜂的時間已經非常的長了,結交的朋友也非常多,所以身邊有很多朋友只要在野外看到了野蜂就會很興奮地跑來叫我去收捕;然而每次到了現場後,只要發現有這四種情況聽蜂之語便會果斷放棄:一、蜂群所在的位置危險係數太高。有很多的野蜂群是在十幾米高的樹枝上面,也有很多野蜂群是在十幾米高的屋簷上面,還有很多野蜂群是在陡峭的懸崖上面。
  • 非遺廣東|「拜仙賽巧」——七夕天(天河乞巧習俗)
    無論「擺大七娘」還是「擺小七娘」,活動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擺巧」,即「擺七娘」, 製作獨具特色的傳統七夕工藝系列作品,如齋塔、芝麻香、鵲橋景觀、七娘盤、七夕公仔等。工藝製作主要分砌作和扎作兩大類。砌作的原料主要有谷、米、粟、豆、芝麻、果實、果仁、殼類、草木的枝、皮、動物的鱗、甲、毛、皮、紡織物碎料等;扎作的原料主要是竹、篾、鐵絲、色紙、通紙、絹布等。
  • 千年古鎮瓜瀝再現「祭星乞巧」非遺魅力
    8月25日晚上,蕭山瓜瀝鎮舉行七夕「祭星乞巧」民俗文化活動,再現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祭星乞巧」的整套「標準動作」。 傍晚6時許,由長輩用槿柳葉擠壓出的汁水給女孩們洗頭之後,「祭星乞巧」儀式正式開始。女孩們在長輩們的帶領下,向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敬酒,祝願他們情深意長,也乞求織女多多給予自己心靈手巧和美好的未來。隨後,女孩們開始穿針引線賽巧,並輪流把針丟到水裡。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找詩詞之中的韶關非遺之美
    這5條線路分別是:「韶城印象——記憶裡的非遺」(粵北採茶戲傳承基地—風採樓—百年東街—隆盛醬園博物館—馬壩人遺址公園—柴燒陶藝非遺工作站)「瑤族風情——彩雲間的非遺」(乳源瑤族風情園—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盤王節傳承基地—瑤繡工作站—雲門山旅遊度假區)「古村巷陌——山水中的非遺」(仁化民俗非遺文化街—丹霞山風景區—丹霞紅豆飾品非遺工作站
  • 龍巖男子上山採藥被野蜂蜇中 半小時內毒發身亡
    龍巖連城一男子上山挖草藥根,準備出售貼補家用,不承想,竟被野蜂蜇中身亡。13日上午,連城縣朋口鎮良增村某山場發生了這悲劇的一幕。  不幸:上山挖草藥根 被野蜂蜇死  據介紹,當事人吳某,系連城縣朋口鎮上莒村民。13日上午9點多,他與弟弟、叔叔等一行3人,前往朋口鎮良增村一處山場挖草藥根,用以出售貼補家用。  當天中午12時許,吳某在山場挖草藥根時,不慎被一隻野蜂蜇了一口後,當場頭暈嘔吐,不久便昏迷不醒,嘴唇發黑,情況越發嚴重。
  • 吃貨請注意,吉林省非遺美食地圖來了~
    在眾多吉林味道中,非遺美食代代相傳,傳承人讓一個個美食項目活起來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支「獵鷹」巡邏隊就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邊防派出所,巡邏隊由派出所組織所轄的3個護邊員分隊組成,每個分隊有三到四隻護邊員個人飼養的獵鷹。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華北平原上有個千年古縣,肥田沃土、物產豐饒,還有非遺寶藏!
    「無極剪紙」先後被河北電視臺譽為河北「四寶」,被中央電視臺譽為石家莊「三支花」,2008年被列為石家莊市十大名片之一。近幾年,「無極剪紙」已經打開國內外市場,在一些大型展會上也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02北蘇袁家餄餎北蘇袁家餄餎始於清末,傳承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餄餎世家。
  • 雲南省非遺田園調查培訓隆陽開班 國家級專家授課16地州專幹實訓調查
    培訓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結合理論培訓知識,來自全省16個地州的160餘位非遺專幹分組對隆陽區板橋鎮、潞江鎮、金雞鄉的16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田野調查。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單位和院校的專家學者對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田野調查、項目調查報告和申報文本的撰寫、項目申報片的拍攝及檔案規範展開了培訓。
  • 非遺在社區,就像魚要養在水裡面
    兩年來,上海市積極支持指導奉賢區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實施社區非遺傳習展示基礎設施建設、社區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傳承人能力提升、社區非遺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創新等舉措,推動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非遺在當地社區建設、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