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追蜂達人」家裡養毒蜂成了非遺項目(圖)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李明松正在取蜂巢

收穫野蜂巢

  在涼山州德昌縣南山傈僳鄉杉木溝村,有一群神秘的「追蜂達人」。他們將毒蜂玩弄於鼓掌之間,巧用頭髮絲拴住白紙條或雞毛,套在野蜂腰身上,藉此奔波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爬山十幾二十米的樹梢,取下野蜂巢帶回家養起來,收穫的蜂蛹或食用或出售。

  當地養野蜂的習俗,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7月20日,在該村舉行的德昌傈僳族「非物質遺產」展示及培訓會上,這項神秘的養蜂的過程首次展示在廣大遊客面前,驚豔世人。今年,這個百餘戶的村莊,養殖的野蜂首次突破1000窩,養殖毒蜂近20餘種,這項技藝也被評為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村養野蜂上千窩

  有毒蜂品種近20個

  杉木溝村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深山處,四周松林蒼翠,這裡居住著107戶傈僳族人家。走進這個小山村,只見房前屋後懸掛著馬蜂窩,小如拳頭,大如面盆,馬蜂來回飛舞,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眼下,是第一批蜂蛹收穫的季節。7月20日,52歲的村民李明松帶上用口袋做成的簡易頭套及膠手套,拿著一把刀子走到屋前的果林中,找到一個臉盆大小的馬蜂窩,準備取蜂巢。當他還沒完全靠近,成百上千的馬蜂擁而出,大肆攻擊。

  面對這些毒馬峰,李明松毫無畏懼,迅速拿起刀子將蜂巢劃成兩半,取走滿是蜂蛹的蜂巢,留下蜂王。「只要蜂王不跑,它們就會繼續築巢,產卵,一年可以收穫3次。」李明松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養馬蜂37年,今年在屋簷下或果園中飼養了100多個馬蜂窩,成為村裡最大的養蜂專業戶。

  據德昌縣南山傈僳鄉黨委書記羅孝明介紹, 杉木溝村一直都有養野蜂的傳統,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10餘年前,這裡養的野蜂很少,但近年來數量猛增,成倍數增長。今年,全村養殖的野蜂窩首次達上千個,基本家家戶戶都在養。

  巧用頭髮絲打「標記」 追行幾十公裡找蜂巢

  名為養殖,其實是將山野間的野蜂巢移回家附近,讓野蜂在蜂巢內實現繁殖。「因為野蜂不能實行人工繁殖,只能從野外找著蜂巢移植回來養大。」李明松表示,由於蜂巢不能實現隔年繁殖,第二年三四月份,當地的獵蜂人就到外面尋蜂。

  尋找野蜂,當地的傈僳人有一套奇特的方法。獵蜂人張正順向成都商報記者演示了整個招蜂的過程。「通常是捉上一、兩隻蚱蜢等昆蟲或肉類,固定在一根細棍上當誘餌。」張正順找來一根小木棍,上面夾著一塊豬肉,放在路邊的果樹旁。

  很快,一隻馬蜂飛來,展開撕咬。「馬蜂雖兇狠,可也很傻。」張正順笑著說,「它們是典型的顧頭不顧尾。」隨即,張正順扯下一根幾釐米的頭髮,熟練的在一端打上活結,另一端拴上白色的小紙條、薄膜或雞毛等。

  「給馬蜂拴個尾巴,用作跟蹤的參照物,就能找到蜂窩。」看見馬蜂只顧啃食搬肉,張正順瞅準時機,將頭髮活結套在蜂腰上。「這時的馬蜂是不蜇人的」。當馬蜂將肉啃下後,抱起往「家」飛。這時,張正順便跟著馬蜂追趕。

  站在現場的村支書李正榮介紹,由於捕獲了獵物,野蜂的靈活度和飛行速度都慢了很多,捕蜂人就跟著白色的參照物追。通常情況下,村裡的獵蜂人近則追幾公裡,遠則追幾十公裡。很多野蜂巢都在十幾二十米的樹梢上,當地的捕蜂人都能像猴子一樣輕鬆爬山上,將樹上的蜂巢取下,因此他們也被稱作「樹梢飛人」。

  不怕被毒蜂蜇傷 養蜂成為涼山州非遺

  傈僳人自古有一種說法:「三隻土蜂能殺死一頭牛,一窩馬蜂能蜇死一個人。」即使對象如此危險,也不能阻止傈僳人尋找馬蜂的腳步。當地的獵蜂人介紹,傈僳人捕野蜂,沒有什麼防護措施,有時候連簡易的頭套都不戴,就用一雙膠手套而已,靠的是經驗與智慧。

  「難道沒有危險嗎?」張正順笑著說:「你不招惹它就行了,馬蜂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我們這兒家家都養過蜂,沒人怕它們。」即便如此,但這些獵蜂人依然經常被馬蜂蜇傷。李明松扶起衣袖,手臂上一個傷疤清晰可見,是被指頭大小的土琴蜂蜇傷的,這種野蜂毒性很強,他笑著說,「每年要被野蜂蜇10多次,感覺很平常,只要塗點藥酒,幾天就好了。」

  「這裡的獵蜂人好像自身有了抗體似的,被蜇了感覺也很平常。」 據村幹部李正榮介紹,一般傈僳人被螫後不採取什麼措施進行治療,任其消腫。有時用自製藥酒、泡菜水、清涼油等外用搽,幾天就能恢復。

  鄉黨委書記羅孝明表示,他在鄉上任職10餘年,村裡從沒有一起因野蜂蜇傷而送醫的案例,更沒有人死亡。如今,養殖野蜂已成了杉木溝村的一條致富路,年收入達數十萬元,「按照今年50至100元每斤的價格,最多的一戶能賣幾萬元。」與此同時,還有當地的獵蜂人組隊到成都、德陽、資陽等地幫人取馬蜂包,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

  最近,德昌傈僳人養野蜂的習俗成為了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表示,還會保留傳統,繼續上山尋養野蜂。

  宋明 成都商報記者 江龍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毒蜂家裡養成非遺項目 養野蜂習俗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追蜂達人」。他們將毒蜂玩弄於鼓掌之間,巧用頭髮絲拴住白紙條或雞毛,套在野蜂腰身上,藉此奔波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爬山十幾二十米的樹梢,取下野蜂巢帶回家養起來,收穫的蜂蛹或食用或出售。  當地養野蜂的習俗,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7月20日,在該村舉行的德昌傈僳族「非物質遺產」展示及培訓會上,這項神秘的養蜂的過程首次展示在廣大遊客面前,驚豔世人。
  • 番禺「馬蜂大王」四年養萬千毒蜂
    番禺「馬蜂大王」四年養萬千毒蜂  時報訊(記者 熊佳焰 通訊員 李維倩)一提起馬蜂,許多人不禁聞之色變,居民樓裡、小區附近要是長了馬蜂窩,也往往撥打119讓消防人員摘除。但是,位於番禺化龍鎮的草堂村,卻有一位名叫龍汝前的村民,每年上山尋找馬蜂,甚至把馬蜂窩挪到了自家廢置的祖屋裡飼養,他養的成千上萬隻毒馬蜂,讓他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馬蜂大王」。
  • 非遺在社區,就像魚要養在水裡面
    兩年來,上海市積極支持指導奉賢區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實施社區非遺傳習展示基礎設施建設、社區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傳承人能力提升、社區非遺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創新等舉措,推動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非遺在當地社區建設、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發揮積極作用。
  • 養花達人家裡一夜開出50多朵曇花!
    養花達人家裡一夜開出50多朵曇花! 晴間多雲28—39℃人們總是用曇花一現來比喻美好的事物出現的時間太短雲陽的養花達人徐女士一家
  • 農民養了一箱蜜蜂,有一種毒蜂經常會去吃蜜蜂,如何防範和驅趕?
    關於農民養了一箱蜜蜂,有一種毒蜂經常會去吃蜜蜂,如何防範和驅趕的問題,其實這是養蜂人常見的問題,也是蜜蜂養殖上蜜蜂的一大天敵,防範不好,對我們養蜂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是只要加強管理,及時制止,還是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的。那麼究竟危害蜜蜂的毒蜂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防範和驅趕呢?
  • 《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深度挖掘非遺文化
    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海南人」伊恩帶你玩轉趣味非遺 「波隆,你好,黎家歡迎你!」英國旅遊達人伊恩穿著黎族傳統服飾,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用剛剛學會的黎語向遊客朋友問好,金髮碧眼的「海南人」吸引眾多遊客的圍觀。5月9日至11日,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欄目攝製組在檳榔谷取景拍攝,深度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新體驗,介紹黎族傳統非遺、趣味民俗、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
  • 「興國四星望月習俗」入選省十大非遺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近日,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2020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全省10個非遺項目案例入選其中「興國四星望月習俗」是贛南地區唯一入選的項目圖為興國四星望月。這10個非遺項目包括傳統舞蹈類2個:南昌城南龍燈、上慄儺舞;傳統美術類2個:南昌豫章繡、餘江木雕;傳統技藝類5個:寧紅茶製作技藝、貴溪鏨銅雕刻技藝、靖安黑陶製作技藝、宜春金片禪茶製作技藝、鉛山河紅茶製作技藝;民俗項目類1個:興國四星望月習俗。巨型「四星望月」粉蒸籠揭籠現場。
  • 學外國達人省錢,廢舊水管改一改,養花養草做鞋架
    裝修之前,就算再怎麼預算,多多少少都會剩餘一些材料,尤其是水電階段的水管,裝修時裁剪成一截一截的,丟了可惜,不丟也沒啥用處還佔地方。今天飛墨君就給大家支支招,學外國達人省錢,廢舊水管改一改,養花養草做鞋架。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秘境尋蹤——江南秘境朔自然藝術空間 · 非遺藝術館即將開放!
    江南秘境國際度假區效果圖▲非遺藝術館項目,位於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三江交匯之處,建德江南秘境朔自然藝術空間內。非遺非遺,莫要遺忘。如今這些古老的非遺文化,化作一場光影藝術裝置展,流淌在江南秘境的「非遺藝術館」中。希冀在觀者的踱步間,從瞬時的身體滲入永恆的記憶中。
  • 農村野外毒蜂種類有很多,哪些毒蜂對人和家畜有威脅?
    關於農村野外毒蜂種類多,哪些對人和家畜有威脅的問題。對於國內來說,蜂部落認為對人畜威脅最大的是胡蜂類的蜂,蜜蜂類的雖然同樣會對人造成很多威脅,但是對人畜的威脅並沒有胡蜂類的那麼大。哪些蜂是毒蜂?毒蜂的分布其實所謂的毒蜂分布並不一定就是分布在農村,很多城市綠化面積廣,蜜源分布較多的地方也會有野蜂分布,很多都市媒體就報導了居民家中進入蜜蜂的新聞。所以說毒蜂不一定就只分布在農村,城市郊區分布也廣泛,同樣應該引起重視。
  • 花都新增5個區級非遺項目!
    有五個非遺項目入選快往下看吧!!近日,我區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駱秉章民間故事傳說、獅嶺打銅技藝等5個項目被列入我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目前,我區區級「非遺」項目已有11個。
  • 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
    1月10日上午,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帶隊到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山亭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西集鎮以及學院相關係院、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王洪齡一行實地參觀了伏裡土陶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甘言地的製作車間、研學課堂和棗莊市伏裡土陶研究協會的土陶展館。座談會上,山亭區就全區文旅產業發展和「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匯報;與會的學院專家、學者、教授就伏裡土陶的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就學院與山亭區共建伏羲文化研究院、伏裡土陶傳承教育基地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男子嘗試被世界級毒蜂蜇 結果慘不忍睹
    專門獵食體型比自己還大的蜘蛛,用毒針麻痺蜘蛛後成了幼蟲的宿主,身體被一點一點地吃光光。&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果人被它蜇到會發生什麼事?據說像是被電擊棒攻擊,瞬間麻痺持續長達五分鐘以上。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川多地出現千足蟲、毒蜂 西昌上演「人蟲大戰」
    川多地出現千足蟲、毒蜂 西昌上演「人蟲大戰」 2013-10-13 07:20:42  來源: 成都商報  編輯: 史建婷  責任編輯: 馬蘭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斯蘭達人,美國最神秘超自然生物之謎!
    也許你並不是孤身一人,本期,雨天帶著大家來說說歐美都市傳說中,最神秘、最恐怖的超自然生物,斯蘭達人之謎!斯蘭達人在國內聲名不顯,或許很多人都不曾聽說過,但其在國外名氣卻很大,歐美地區,有許多網友將自己曾經遭遇過斯蘭達人的靈異事件分享在網上,無數的網絡小說也曾有過相關描述,因此,在歐美地區,很多人相信有斯蘭達人的存在!
  • 福州市優秀非遺項目影像在羅拍攝
    】為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展示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成果,近日,福州市啟動福州市優秀非遺項目影像拍攝工作,其中的畲族薴麻紡織技藝、畲家拳、畲族醫藥等項目均在我縣拍攝。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閩南網12月3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林海寧 文/圖)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沸騰,喝彩聲、掌聲陣陣響起,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這裡舉行。、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