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9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培訓在隆陽區舉行。培訓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結合理論培訓知識,來自全省16個地州的160餘位非遺專幹分組對隆陽區板橋鎮、潞江鎮、金雞鄉的16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田野調查。
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單位和院校的專家學者對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田野調查、項目調查報告和申報文本的撰寫、項目申報片的拍攝及檔案規範展開了培訓。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胡榮梅告訴記者,這樣高級別的培訓旨在改變全省非遺人才隊伍參差不齊的現狀,通過理論加實踐的鍛鍊,加強全省非遺工作者田野調查工作能力,為2021年省級項目的申報做好業務準備。田野調查結束後,各組將上交項目調查報告、田野調查日誌、專題片拍攝及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成果,建立相關檔案,並分享給隆陽區,這些珍貴的資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補充隆陽非遺項目。
為了讓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隆陽區的非遺文化,隆陽區文化館在前期田野調查項目選點工作中,充分考慮區域特少民族特色;兼顧美術、音樂、舞蹈、民間文學、傳統工藝、美食等類別;融合漢族與少數民族元素;展現人無我有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向來賓推介隆陽。最終,德昂族民歌、德昂族舞蹈、傣錦製作工藝、口袋豆腐製作工藝、料絲燈製作工藝、泥塑工藝、鋸瓷工藝、豬神崇拜習俗等16個項目成為培訓實訓調查項目。
「省內最高級別的非遺培訓會在隆陽區召開,本身就是對隆陽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推介。通過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培訓,非遺專幹更新了觀念,掌握了方法,提升了保護、挖掘、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業務能力,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及下一步非遺項目的申報都將產生積極作用。」隆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黃建斌充分肯定了培訓的意義。
玉溪項目組領隊嶽彩雲老師帶領6位隊員對鋦瓷藝術項目進行調查。「這是一個還未申報非遺的項目,沒有相關的文獻和記載,調查起來難度相對較大。但因為有了前期理論培訓的基礎,遵循調查的要點、嚴格按照操作的程序、步驟來進行,加之省非遺中心老師對調查的跟蹤指導,進展很順利。」嶽彩雲覺得這樣的培訓受益匪淺。
豬神崇拜習俗項目由隆陽區文化館帶隊開展。2015年開始做非遺工作的隆陽區文化館非遺專幹王洪昌雖對該項目已有過10多次調查,但培訓後再次進行田野調查,依然有新的收穫。「培訓讓我們對非遺傳保護的真實性、整體性、傳承性原則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如何儘可能地尋找證據,完善資料,這對隆陽區下一步的項目調查和申報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擅長花燈的曲靖隊調查花燈藝術,制陶業發達的玉溪調查鋦瓷藝術……各地州項目組在調查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增長了見識。
保山市五縣(市、區)文化館領導、非遺工作人員,隆陽區各鄉鎮文化站負責人和部分市級文化專家參加了培訓,隆陽區及龍陵縣非遺工作人員參與了田野調查。
【來源:保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