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倆小夥專養「殺人蜂」!每年帶村民創收200多萬元,怎麼做到的?

2020-12-05 騰訊網

虎頭蜂,是一種生性兇猛的肉食類昆蟲,在民間,一些村民也把叫它做「殺人蜂」。平常大多數人都聞「蜂」喪膽,更別說近距離去接觸。而在全州縣,有這麼兩個年僅20出頭的年輕人,不僅在大山裡搞起了虎頭蜂養殖,而且越養勁頭越大,不光自己養,還主動聯繫村民,帶動貧困戶一起養。如今,他們的養殖基地已經分布到了幾個鄉鎮,每年能夠為自己和村民創收200萬元。

蔣平安和周龍生在開始養蜂之前完全不認識,兩人雖然學歷不高,但卻志同道合,都想要擺脫貧困、創業致富。恰巧兩人又都在同一時期跟人學習了養蜂技術和經驗。當通過網絡結識之後,他們毅然決定聯合創業。

養殖虎頭蜂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辛苦活,不僅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特定的環境,養殖場地的選址如何保障當地村民安全,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雖然在野外,虎頭蜂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如果有人不小心驚動了它的蜂巢,那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全州縣兩河鎮五桂嶺村居民 蔣平安:我們距離蜂窩大概有十來米吧。這個距離是安全距離,如果我們再過去一點的話,這個蜂就會飛過來蜇。我們拉警戒線是防止有人進入這個區域。

雖然保障了周圍村民的安全,但他們兩人卻因為常常需要與虎頭蜂親密接觸,難免被蜇傷。

全州縣蕉江鄉冷水浸村居民 周龍生:我們手上到處都是有疤的,有時候不小心就被蟄了。被蜂扎了疼得不得了,像一個鑽子一樣在心裏面鑽。

虎頭蜂一個蜂巢,平均可達35公斤左右,而虎頭蜂的數量少的時候幾千,多的時候上萬隻。

為了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誤闖一個100公斤的蜂巢會發生什麼,記者在做好防護措施後,以身試險驚動蜂巢。

一旦蜂巢被驚動,虎頭蜂會傾巢而出,襲擊周圍所有的生物。可想而知,虎頭蜂的養殖具有相當的危險性。

既然這麼危險,那為什麼還要養呢?

蔣平安說,拋開危險,一窩虎頭蜂可謂全身都是寶,蜂蛹、蜂巢、蜂群等都可以作為食材和藥材進行出售,而且供不應求。

全州縣兩河鎮五桂嶺村居民 蔣平安:我們目前是養了200多窩,帶動周邊群眾養了100多窩,每窩的產值大概在1萬元左右。

蔣平安和周龍生是2018年底開始養殖虎頭蜂的,到2020年11月,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

起初他們只是讓周邊村民進行簡單地管護。後來,村民經驗成熟之後,就開始提供全面的扶持,包括低價出售培育的初期蜂群和免費的管理技術,最後到了出售的時候再進行回收。這樣一來,他們不僅實現了擴大規模的想法,同時也幫助自己和更多村民實現了增收。

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許多年輕人把脫貧的信心、決心化為動力,從而湧現出很多勵志的創業故事。

在這裡我們也祝願蔣平安和周龍生

今後的事業越來越順利

但是也要提醒大家

養殖虎頭蜂是需要過硬的技術和經驗

大夥可千萬別一時衝動之下去隨意養殖

以免對他人和自身造成傷害

來源:廣西新聞頻道

相關焦點

  • 廣西90後小夥合夥巧養「虎頭蜂」 帶動村民共享百萬利潤
    虎頭蜂,是一種生性兇猛的肉食類昆蟲,在民間,一些村民也把它叫「殺人蜂」。平常,大多數人見了它都會聞風喪膽,更別說近距離去接觸。而在廣西全州縣,有這麼兩個年僅20出頭的「90後」,不僅在大山裡搞起了虎頭蜂養殖,而且,越養勁頭越大,不光自己養,還主動聯繫村民,帶動貧困戶一起養。如今,他們的養殖已經分布到了幾個鄉鎮,每年能夠為自己和村民創收200萬元。
  • 美國「殺人蜂」蜂巢住著200隻蜂后,昆蟲學家:我們摧毀得正是時候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衛報》11日報導稱,美國華盛頓州的科學家在上月底剷除的「殺人蜂」蜂巢中發現了近200隻蜂后,以及500多隻成長到不同階段的「殺人蜂」,令當時領導摧毀蜂巢行動的昆蟲學家不禁感嘆「我們趕得正是時候」。
  • 「全國文明村鎮」南沙區南沙街鹿頸村:創收集體經濟讓村民「富起來」
    鹿頸村村委會負責人表示,村集體以土地出租為主要經濟來源,特色產業為農業種植、荔枝種植,每年為村民帶來上萬元的經濟收入近來,村裡集中發展鹿頸村工業園,利用原有的小小資金啟動帶資型式建起標準廠房及簡易廠房共5萬多平方米,創收集體經濟;發展第三產業,建起24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建起12000多平方米的眾邦酒店,以及閒置地出租,讓村民「富起來」。
  • 「殺人蜂」肆虐村莊(組圖)
    點擊進入>>>   《華商報》記者 盧興江 文/圖  提起毒蜂,村民連永生充滿恐懼。身後病床上的是他遭毒蜂襲擊住院的妻子。「殺人兇手」大黃蜂原來是如此面目。  嗤!尖針刺入肌膚,接著,淡黃色液體順針尖流入人體,並迅速在其中擴散。這一場景不是醫生給患者注射,而是一種被俗稱為「葫蘆包」(學名大黃蜂,又稱胡蜂)的殺人毒蜂蜇人的瞬間。
  • 親吻"殺人蜂"的男人:三下蜇死一頭牛的毒蟲讓他年入百萬
    劉定茂還在多個省份招收徒弟數百人,同時,把馴化養殖的一窩窩「殺人蜂」交給當地村民看管養殖,帶領著鄉親們養蜂致富。劉定茂也因此成了鄉親們口中「刀尖舔血,險中求財」的奇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通過採訪,了解了他與「殺人蜂」的二三事。
  • 200隻蜂后!美加邊境的「殺人蜂」巢穴被成功摧毀!現場宛如生化電影!
    不得如果拋開它的危害性,不得不說,「殺人蜂」的長相還是霸氣中透著點小帥的,和變形金剛裡的「大黃蜂」有點相似。 據報導,首個「殺人蜂」巢穴是在10月下旬於美加邊境的Whatcom縣的一棵樹上發現的,該巢穴大約籃球大小。當時全副武裝的科學家困住了幾隻大黃蜂並將無線電標籤粘在它們上面,以便設備能夠跟隨大黃蜂回到巢穴。 在幾天的追蹤後,昆蟲學家們決定穿戴全身防護裝備進行摘除工作。
  • 美國發現「殺人蜂」蜂巢,有近200隻蜂后,這種蜜蜂有多可怕?
    如現在美國就遭遇到了一種「殺人蜂」的入侵。「殺人蜂」入侵美國在這一批巢穴中就有多大500個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活體標本,其中就有近200隻蜂后。試想一下,如果美國再晚點發現這些巢穴,或許意味著出現在美國的殺人蜂數量會更多,因為這些不同發育階段的活體可以很快就會長大,最後引起一系列的循環,越來越多的殺人蜂就會出現。
  • 廣西驚現上萬隻「殺人蜂」,你見過嗎?
    南寧市武鳴區寧武鎮梁新村村民 盧先生:「害怕,肯定害怕咯,沒見過,活了60多歲了沒見過這種蜂。」......消防人員告訴記者,這種蜂俗名為"殺人蜂",具有對人畜較大的殺傷力。............消防人員穿戴好防護裝備後,疏散了在場的圍觀村民,用打火機點燃殺蟲劑噴出的液體,形成火焰對蜂群進行了剿殺。
  • 「三下蜇倒一頭牛」 雲南男子養殺人蜂年入百萬
    但「殺人蜂」又是一種難得的高端食材,還有藥用價值。騰衝農民劉定茂看中了「殺人蜂」的市場前景,2011年的時候關閉了開辦多年的摩託車銷售鋪子,轉行開始養「殺人蜂」。他還在多個省份招收徒弟數百人,把養殖的一窩窩「殺人蜂」交給當地村民看管,帶領鄉親們養蜂致富。劉定茂也因此成了鄉親們口中「刀尖舔血,險中求財」的奇人。
  • 「殺人蜂」乾死老鼠別大意!揚州小虎頭蜂也兇呢
    熱傳「殺人蜂」乾死老鼠揚州有沒有厲害的蜂?「一隻老鼠,被一隻『殺人蜂』乾死了。」家住槐泗的居民張先生稱,最近朋友間在傳著多張視頻截圖,一隻馬蜂模樣的蜂叮老鼠,體型大其數倍的老鼠沒了生命。張先生說,這令人有些意外,全球那麼多地方都被這種蜂入侵了,揚州真的沒有嗎?「這麼厲害的蜂,若是揚州有,該怎麼防?揚州厲害的蜂有哪些?」張先生說,他和朋友都非常好奇,畢竟一隻老鼠都被乾死了,澳大利亞還有人被蜇身亡,太可怕了。
  • 廣西桂林全州「青蛙王子」楊軍 靠養蛙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
    在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金堂村委六甲村,有這麼兩位青年:「70後」的楊軍和「80後」的劉建平。別看他們年輕,能耐卻不小:2016年底,兩人包下了60多畝的土地,搞起了「蛙-稻-鰍-果」一體的標準化立體生態循環種養基地。不到兩年時間,基地黑斑蛙的年產量達到了10萬斤、無公害水稻2萬斤,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為當地9300人次提供了就業機會。
  • 我叫李佔江,26歲,我在山裡養了1000窩「殺人蜂」
    一提起殺人蜂,人們往往會不寒而慄。殺人蜂的血統來自於原居南非的非洲蜂,性格暴躁,攻擊性極強。在國內,民間所說的「殺人蜂」主要是指胡蜂和蜾蠃,能致人過敏、休克或者死亡,然而它們的蛹,卻是一道美味。嵩縣紙房鎮毛溝村段溝組應該算是一個面積比較大的自然村,從溝口到最裡面的山頂,有十幾裡雞腸小道,這兒原來有三十多戶人家,現在成了一個無人村。
  • 「殺人蜂」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竟都來自於人類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有沒有聽到過「殺人蜂」這個詞,這種蜂光聽名字就知道它有多恐怖了,但其實這種蜜蜂的由來竟然是來自一起人類所引起的意外,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這種恐怖生物背後的故事
  • 中國大虎頭蜂強勢入侵美國,以當地蜜蜂為食,被冠以「殺人蜂」
    圖為:美國全副武裝的滅蜂行動就在前幾天(10月24日),美國華盛頓州布萊恩市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搗毀了一個中國大虎頭蜂巢穴,這個蜂巢位於一棵樹的空心處(2.1米高處),裡面有100到200隻中國大虎頭蜂。
  • 「殺人蜂」的剋星?大虎頭蜂被螳螂秒殺,外國網友拍手叫好!
    據《福克斯新聞(foxnews)》5月8日報導,在美國宣布遭到「殺人蜂>」亞洲大黃蜂(學名金環胡蜂,我國叫中華大虎頭蜂、大黃蜂、大馬蜂)的入侵、眾多養蜂人和科學家戒慎恐懼之際,日前一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一隻螳螂秒殺了一隻大黃蜂,最後還吃掉了大黃蜂的腦袋。
  • 瓦特康捉到巨型殺人蜂,科學家粘追蹤器找巢穴,因膠水幹太慢失敗
    副標題:殺人蜂,還威脅蜜蜂生存?到了咱們這能給它吃滅絕了瓦特康位於華盛頓州,近日當地居民報告發現了若干只「殺人蜂」,昆蟲學家趕到當地後,成功捉到了一隻活的殺人蜂,這隻殺人蜂體型巨大,初步判斷附近有殺人蜂的巢穴。
  • 非洲殺人蜂?渣渣,中國這種蜂才是蜂界的霸主!
    殺人蜂則不然,國際上認可的非洲化蜜蜂已經具備殺人能力。被國人喚作殺人蜂的胡蜂(wasp)則更危險,它的毒性比蜜蜂強5~7倍,5下就可能讓一個成年人得急性腎衰竭。它們的性格極為剛烈,一些脾氣大的胡蜂甚至不允許其他生物進入巢穴20米範圍內。
  • 疫情未過,致命殺人蜂又來?這屆美國人民太難了
    新冠疫情蔓延,種族衝突升級,五月初又曝出「殺人大黃蜂」首次出現,侵襲北美多地,造成了多起人員傷亡案例。據當地農業當局公告,這是一種來自亞洲的蜂種,此前從未在美洲大陸出現過。禍患接二連三,不得不說,這屆美國人實在是太難了。
  • 疫情未過致命殺人蜂又來?這屆美國人民太難了
    新冠疫情蔓延,種族衝突升級,五月初又曝出「殺人大黃蜂」首次出現,侵襲北美多地,造成了多起人員傷亡案例。美洲史上的「殺人蜂」危機「殺人蜂」對美洲人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上一次的禍源來自非洲。上個世紀60年代,南美洲的巴西為了充分開發當地種類眾多的植物作為蜜源,試圖引進非洲蜂種和本土蜂雜交,以培育一種適應性更強的蜂種 ,來擴張本國蜜蜂養殖業。
  • 疫情未過 致命殺人蜂又來?這屆美國人民太難了
    引發此次危機的「殺人蜂」:亞洲大黃蜂這一次,美國人民真的水深火熱。新冠疫情蔓延,種族衝突升級,五月初又曝出「殺人大黃蜂」首次出現,侵襲北美多地,造成了多起人員傷亡案例。美洲史上的「殺人蜂」危機「殺人蜂」對美洲人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上一次的禍源來自非洲。上個世紀60年代,南美洲的巴西為了充分開發當地種類眾多的植物作為蜜源,試圖引進非洲蜂種和本土蜂雜交,以培育一種適應性更強的蜂種 ,來擴張本國蜜蜂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