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毅偉)九月進入胡蜂蜇人事件高發季節。昨日,省衛計委就胡蜂襲人如何預防和自救等問題進行了闡釋。
據相關部門調查,陝南地區28個縣區均有胡蜂分布。關中及陝北部分縣也有胡蜂出沒。胡蜂蜇人事件每年5月左右即有零星發生,秋季九月進入高發季節。胡蜂,俗名黃蜂、馬蜂,是社會性昆蟲,其繁殖和活動受氣候影響較大,最適活動溫度為25℃。近年來胡蜂襲人明顯增加,據專家調查研究原因有四:一是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村鎮、道路等人為活動密集區樹木增多,便於胡蜂築巢安家,擴大繁殖,種群數量增加。二是氣候變暖,蠕蟲類昆蟲的增加,為胡蜂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造成胡蜂大量繁殖。三是夏秋季溫度偏高、乾旱少雨,致胡蜂活動頻繁。四是胡蜂活動時間與農忙及核桃、板慄等林產品的收穫季節衝突,農民無意識驚擾胡蜂,遭到襲擊。
胡蜂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只有在受到驚擾時或環境中其他化學品氣味刺激時才會襲擊人。目前暫無針對胡蜂蜇傷的特效藥,但通過及時的局部處理和對症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到野外郊區勞作或遊玩,不要主動觸動蜂巢,要做好個人防護,儘量穿長袖長褲,還可調整外出勞作時間,避開胡蜂活動高峰。如與蜂群相遇應儘快躲避,不要主動拍打和驅趕。被胡蜂蜇傷,首先應檢查有無皮膚內毒刺,發現毒刺應拔除,局部傷口可用食醋或弱酸性物質外敷,冰敷可減緩毒素吸收,應儘快至醫院就診。發現蜇人蜂巢可以及時給當地公安、林業、消防部門報告,由專業人員滅除。
(三秦都市報)
註:視頻僅為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