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訊 進入10月,每逢天氣晴朗的日子,在洲頭鄉西口村隨處都能看到當地村民收割、搬運、晾曬、打堆、擺曬、脫粒、分揀、打捆地膚子的忙碌身影。在當地村民眼裡,一座座堆得像山坡一樣的地膚子植株,就是一座座「金山銀山」。
地膚子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宿松縣,人們都喜歡稱它掃帚草、掃帚苗,它全身都是寶,結出的籽可做中藥材,具有清熱利溼、祛風止癢等功效。曬乾的枝丫可做掃帚,在市場上十分走俏。洲頭鄉出產的掃帚草枝丫及幹籽遠銷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地,它已成為該鄉對外銷售的重要「訂單農業」項目之一,年銷售額達千萬元。
秋天是掃帚草成熟的季節,每到這個時節,一眼望不到邊的掃帚草,像一床床黃色的地毯,鋪在洲頭鄉的大地上,給人們帶來滿目希望的同時,也讓秋日的鄉村變得多姿多彩。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下,洲頭鄉有一大批村民走上了專業化、規模化種植、加工掃帚草的致富奔小康道路,西口村田墩組村民陳金紅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該鄉最早種植掃帚草的農戶。
2014年,陳金紅從當地村民手裡流轉了160畝耕地種植掃帚草,當年就嘗到了甜頭。如今,種植面積已擴大到400餘畝,且步入育苗、栽種、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收割了的掃帚草最怕雨,被雨淋溼了,掃帚草的枝丫就會黴爛,做不了掃帚。」指著堆得像山一樣的掃帚草,陳金紅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在每座掃帚草的草垛上,都蓋著一層塑料薄膜。
陳金紅介紹說,由於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場地,他只得把收割的掃帚草都堆放在耕地裡,臨時加工廠也就設在這裡。
11月8日這天,天氣晴朗,陳金紅的臨時加工廠裡,機聲隆隆,脫粒機聲、篩籽機聲、打捆機聲、切割機聲,響徹一片,不絕於耳。脫粒機邊,灰塵飛揚,30多名工人,個個戴著口罩,穿梭於機器與草堆之間,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
不遠處的西口村楊棚組,也是機聲隆隆。與陳金紅不同的是,該組村民葉學木把掃帚草加工廠設立在一個舊木材廠裡,裡面什麼機械設備都有,從切割、脫粒、篩籽、打捆、運輸等都是機械化作業。
年近五旬的葉學木不到一米六的個頭,皮膚黝黑,腿有殘疾。4年前,他還是村裡窮得出名的貧困戶。在鄉村幹部的幫扶下,在陳金紅的帶動下,他走上了種植掃帚草的脫貧之路。
聯繫不了運輸掃帚草的貨車,鄉村幹部就幫他聯繫;找不到加工掃帚草的場地,鄉村幹部就幫他找;借不到發展掃帚草種植面積的資金,鄉村幹部就幫他找門路借……在鄉村幹部不遺餘力地幫扶下,他從第一年種植50畝,發展到現在220畝,並從貧困戶蝶變為脫貧示範戶和掃帚草種植大戶。
「以前,在家裡一年到頭除了做點農活,就找不到其他事情幹,自學木發展種植掃帚草後,我就經常到他這裡打工,每天都能掙到100元錢。」貧困戶張金銀是在葉學木掃帚草種植基地和加工廠就業的人員之一。入秋以來,在葉學木的加工廠裡,幾乎每天都有20多名工人幹活。
葉學木說,今年掃帚草的收成比往年好,不僅產量高,而且市場價格高,其幹籽一斤能賣到3.5元,幹枝丫一斤能賣到4.8元,一畝地可產800斤幹枝丫、100斤幹籽,除去成本,一畝地能有2500元以上的純收入,220畝地就有55萬元的純收入。
西口村黨總支副書記李世義介紹,隨著農戶種植、加工經驗的不斷積累,西口村出產的掃帚草品質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外地客商通過網絡訂購這裡的掃帚草枝丫和幹籽,種植戶們足不出戶就能將它們賣掉。
在西口村,除陳金紅、葉學木外,種植掃帚草面積達百畝以上的大戶還有3戶。而在洲頭鄉,這樣的種植大戶共有24戶,種植總面積達到3600餘畝。不僅如此,該鄉有76個貧困戶通過在掃帚草種植基地就業順利脫貧;8個貧困戶通過種植掃帚草不僅自己脫貧了,而且為當地一大批留守老人、婦女解決了就業問題。
一片掃帚草,就是一片「金山銀山」。「洲頭鄉選擇發展掃帚草種植,得益於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完善的水利灌溉設施,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種植、加工掃帚草,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做強生態農業,切實盤活被閒置的土地資源,同時解決農村留守人員的就業問題,助力鄉村振興。」掃帚草種植,不僅讓洲頭鄉幹群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了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 (通訊員 孫春旺 周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