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龍堂在查看雷竹的生長情況 記者 韓政 攝
重慶商報-上遊財經記者 韓政
隆冬時節,走進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村民屋前屋後竹子成林,滿目青翠,溼潤的空氣中夾雜著竹子的清香。村民們廣泛種植的竹子名叫雷竹,並非當地土生土長,而是來自遠方。25年前,在浙江省臨安縣打工的村民廖龍堂千裡迢迢地帶回來兩兜雷竹苗。誰會想到,經過多年的發展,雷竹不但讓廖龍堂致富,還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承載著村民們增收致富的夢想。
不種莊稼改種「致富竹」
三建鄉綠春壩村是全市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90%的土地是丘陵,當地一直靠種水稻、玉米、土豆為生。如今,當地村民大多不種莊稼,改種竹子了。
12月20日一早,今年62歲的廖龍堂就扛著鋤頭出門,他沒有去地裡幹活,而是來到屋後山坡上的一片雷竹林裡,開始給竹子除草培土,做冬季管護。他不時停下手中的活,抬頭看看雷竹的長勢,在他眼裡,這些竹子就像自己的寶貝,每天都要精心地照顧它們。
廖龍堂家種了3畝多雷竹,這些不起眼的竹子,成了他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雷竹的產量很高,一畝地能產鮮竹筍1500公斤左右,今年價格2元一斤,加上賣竹苗的錢,收入了1.1萬元,明年雷竹全部成林後,竹筍預計將賣2萬元左右!」廖龍堂高興地說,當地市場需求很大,一些火鍋店都需要竹筍,本地的竹筍缺口很大,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只得大量地從浙江、四川等地購進竹筍,「每年春季上市時,我家的雷竹筍都供不應求」。
在廖龍堂眼裡,種雷竹投入不大,既好種,管理起來又輕鬆,對於缺少勞動力的農村來說,種雷竹比種莊稼強多了,省時省力還賺錢。如今,廖龍堂將祖祖輩輩種植土豆、玉米、紅薯的坡地,全部改種了雷竹。
這些年,廖龍堂靠雷竹掙的錢,翻新了家裡的舊房子,添置了家具家電,他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裡侍弄這些竹子,輕輕鬆鬆就能把錢掙了。
打工帶回兩兜雷竹苗
說起這些寶貝竹子,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雷竹不是這裡土生土長,而是廖龍堂從外地引種回來的。
1993年,廖龍堂去浙江省臨安縣打工,那裡盛產雷竹,竹筍十分鮮美,價格高達2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廖龍堂進入一家雷竹種植基地,主要工作是採收竹筍和管護竹子,每天工資8元,在那個年代,待遇已經很不錯了。
更讓廖龍堂動心的,還是每天接觸的普通竹子。「要是老家也種上雷竹,然後挖竹筍賣,那該多好呀!」第二年,廖龍堂回家過年,臨走前,他給家人什麼禮物都沒帶,特意帶上兩兜雷竹苗回家。
想到路途遙遠,廖龍堂用泥土將竹根包裹好,然後纏上塑膠袋,裝進一個編織袋裡。「當時回家的路十分不方便,先是坐長途汽車,然後再換乘輪船,到了豐都上岸後,又要換乘麵包車。一路上,我都是將兩兜竹子提在手裡,生怕弄丟弄壞了。」
在路上顛簸一周後,廖龍堂終於回到家。來不及歇口氣,他就放下行李,拿起鋤頭將兩兜雷竹苗種在了屋後的一塊空地上。
雷竹已發展到上千畝
經過幾年發展,廖龍堂當初帶回來的兩兜雷竹苗,如今逐漸長成了一片竹林。廖龍堂指著眼前這一片竹林說:「帶回來的兩兜竹子老了,早就被砍伐了,不過現在這些竹子都是它們的子孫後代。」從1998年春天開始,廖龍堂家就挖竹筍賣錢了。「第一年1元一斤,賣了幾百元,那時外出打工每月也才幾百元。」廖龍堂說,種雷竹第一次讓他嘗到了甜頭。
賺錢效應很快就吸引來了其他村民,大家紛紛上門購買竹苗引種,雷竹迅速在當地發展起來。如今,當地許多農戶家都有一片雷竹林。綠春壩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偉介紹,目前全村有300多家村民種有雷竹,面積達到1100多畝,預計明年就會大面積投產。按照現在市場價格,畝產值約6000元。
「從雷竹生長情況來看,我們這裡很適合種植。在脫貧攻堅中,三建鄉將其作為一個支柱產業來打造,大力推廣雷竹種植,計劃在全鄉8個村的荒山荒坡種植雷竹8500多畝,其中綠春壩村就要發展到1500畝。」三建鄉宣傳委員陳正東介紹道。
農旅結合打造1500畝竹海
發展雷竹產業,如果管護跟不上,雷竹自然長不好,效益就會大打折扣。為了促進雷竹產業健康發展,三建鄉爭取到產業管護資金,委託豐都縣森林經營所負責雷竹管護,森林經營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培訓,不但解決了管護問題,也讓村民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三建鄉同時還在農村積極推行「三變改革」,實行「農戶+村集體+專業合作社」的「334」產業發展模式,讓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分紅及務工收益。
陳正東介紹,當地種植雷竹,村民不但可以賣竹筍增收,綠春壩村還立足大規模的雷竹林,爭取到1500萬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按農旅結合打造1500畝的「竹海休閒園」,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竹海休閒園」不但建設機耕道、渠道、人行便道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還將建設竹海廣場、竹海長廊、觀景臺、停車場等旅遊設施。
「目前休閒園已開建,預計明年3月將正式完成,綠春壩村將實現『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農品變商品、農房變客房』。」陳正東說,依託竹海休閒園,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開辦「採筍節」等方式將大幅度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