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兜雷竹苗 25年「繁衍」成上千畝「致富竹」

2020-11-25 騰訊大渝網

廖龍堂在查看雷竹的生長情況 記者 韓政 攝

重慶商報-上遊財經記者 韓政

隆冬時節,走進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村民屋前屋後竹子成林,滿目青翠,溼潤的空氣中夾雜著竹子的清香。村民們廣泛種植的竹子名叫雷竹,並非當地土生土長,而是來自遠方。25年前,在浙江省臨安縣打工的村民廖龍堂千裡迢迢地帶回來兩兜雷竹苗。誰會想到,經過多年的發展,雷竹不但讓廖龍堂致富,還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承載著村民們增收致富的夢想。

不種莊稼改種「致富竹」

三建鄉綠春壩村是全市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90%的土地是丘陵,當地一直靠種水稻、玉米、土豆為生。如今,當地村民大多不種莊稼,改種竹子了。

12月20日一早,今年62歲的廖龍堂就扛著鋤頭出門,他沒有去地裡幹活,而是來到屋後山坡上的一片雷竹林裡,開始給竹子除草培土,做冬季管護。他不時停下手中的活,抬頭看看雷竹的長勢,在他眼裡,這些竹子就像自己的寶貝,每天都要精心地照顧它們。

廖龍堂家種了3畝多雷竹,這些不起眼的竹子,成了他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雷竹的產量很高,一畝地能產鮮竹筍1500公斤左右,今年價格2元一斤,加上賣竹苗的錢,收入了1.1萬元,明年雷竹全部成林後,竹筍預計將賣2萬元左右!」廖龍堂高興地說,當地市場需求很大,一些火鍋店都需要竹筍,本地的竹筍缺口很大,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只得大量地從浙江、四川等地購進竹筍,「每年春季上市時,我家的雷竹筍都供不應求」。

在廖龍堂眼裡,種雷竹投入不大,既好種,管理起來又輕鬆,對於缺少勞動力的農村來說,種雷竹比種莊稼強多了,省時省力還賺錢。如今,廖龍堂將祖祖輩輩種植土豆、玉米、紅薯的坡地,全部改種了雷竹。

這些年,廖龍堂靠雷竹掙的錢,翻新了家裡的舊房子,添置了家具家電,他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裡侍弄這些竹子,輕輕鬆鬆就能把錢掙了。

打工帶回兩兜雷竹苗

說起這些寶貝竹子,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雷竹不是這裡土生土長,而是廖龍堂從外地引種回來的。

1993年,廖龍堂去浙江省臨安縣打工,那裡盛產雷竹,竹筍十分鮮美,價格高達2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廖龍堂進入一家雷竹種植基地,主要工作是採收竹筍和管護竹子,每天工資8元,在那個年代,待遇已經很不錯了。

更讓廖龍堂動心的,還是每天接觸的普通竹子。「要是老家也種上雷竹,然後挖竹筍賣,那該多好呀!」第二年,廖龍堂回家過年,臨走前,他給家人什麼禮物都沒帶,特意帶上兩兜雷竹苗回家。

想到路途遙遠,廖龍堂用泥土將竹根包裹好,然後纏上塑膠袋,裝進一個編織袋裡。「當時回家的路十分不方便,先是坐長途汽車,然後再換乘輪船,到了豐都上岸後,又要換乘麵包車。一路上,我都是將兩兜竹子提在手裡,生怕弄丟弄壞了。」

在路上顛簸一周後,廖龍堂終於回到家。來不及歇口氣,他就放下行李,拿起鋤頭將兩兜雷竹苗種在了屋後的一塊空地上。

雷竹已發展到上千畝

經過幾年發展,廖龍堂當初帶回來的兩兜雷竹苗,如今逐漸長成了一片竹林。廖龍堂指著眼前這一片竹林說:「帶回來的兩兜竹子老了,早就被砍伐了,不過現在這些竹子都是它們的子孫後代。」從1998年春天開始,廖龍堂家就挖竹筍賣錢了。「第一年1元一斤,賣了幾百元,那時外出打工每月也才幾百元。」廖龍堂說,種雷竹第一次讓他嘗到了甜頭。

賺錢效應很快就吸引來了其他村民,大家紛紛上門購買竹苗引種,雷竹迅速在當地發展起來。如今,當地許多農戶家都有一片雷竹林。綠春壩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偉介紹,目前全村有300多家村民種有雷竹,面積達到1100多畝,預計明年就會大面積投產。按照現在市場價格,畝產值約6000元。

「從雷竹生長情況來看,我們這裡很適合種植。在脫貧攻堅中,三建鄉將其作為一個支柱產業來打造,大力推廣雷竹種植,計劃在全鄉8個村的荒山荒坡種植雷竹8500多畝,其中綠春壩村就要發展到1500畝。」三建鄉宣傳委員陳正東介紹道。

農旅結合打造1500畝竹海

發展雷竹產業,如果管護跟不上,雷竹自然長不好,效益就會大打折扣。為了促進雷竹產業健康發展,三建鄉爭取到產業管護資金,委託豐都縣森林經營所負責雷竹管護,森林經營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培訓,不但解決了管護問題,也讓村民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三建鄉同時還在農村積極推行「三變改革」,實行「農戶+村集體+專業合作社」的「334」產業發展模式,讓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分紅及務工收益。

陳正東介紹,當地種植雷竹,村民不但可以賣竹筍增收,綠春壩村還立足大規模的雷竹林,爭取到1500萬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按農旅結合打造1500畝的「竹海休閒園」,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竹海休閒園」不但建設機耕道、渠道、人行便道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還將建設竹海廣場、竹海長廊、觀景臺、停車場等旅遊設施。

「目前休閒園已開建,預計明年3月將正式完成,綠春壩村將實現『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農品變商品、農房變客房』。」陳正東說,依託竹海休閒園,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開辦「採筍節」等方式將大幅度提高收入。

相關焦點

  • 大足兩個市級貧困村獲贈雷竹苗 5月底前完成首批種植
    新華網重慶4月23日電(通訊員 譚顯全 吳成英)近日,大足區兩個市級貧困村——珠溪鎮小灘村、龍石鎮青山村的村民們獲贈了一批雷竹苗,捐贈單位重慶沁旭熊貓雷筍股份有限公司將對村民免費提供技術幫扶,並進行統一收購,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 千畝櫻桃紅 萬畝豌豆綠
    「櫻桃是楊家灣的主打經濟,從2006年開始,舊圃鎮就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致力於發展特色農業。在土城、三棵等村,水果豌豆是主產品,後海村則利用2000多棵古樹梨花開發了賞花經濟。」舊圃鎮鎮長蔣忠奎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圍繞「綠色經濟強省」的總體目標,舊圃鎮著力打造千畝優質櫻桃示範基地,萬畝水果豌豆連片基地。截止到目前,這兩項經濟發展目標已有成效,農民收入逐年增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風洞鎮:千畝「茶油地」變致富「加油站」
    近日,在青槓林村千畝油茶基地,工作人員進行油茶測產,此次測產通過採集豐株和稀株油茶樹果實,稱重進行測產。經工作人員現場實地採摘稱重,豐株茶果每株約15.4斤,稀株茶果每株約10.3斤。王懷軍是青槓林村的一名共產黨員,早些年在集鎮經營一間榨油坊,一次和一個從省外回來的老鄉聊天,聽說茶油營養豐富,身價貴,有錢人喜歡吃,他就有了帶領村民種油茶致富的念頭。
  • 【這是我的村】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梨樹產業讓農戶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全村梨果採取無公害種植,實現畝產2500公斤,總產量達75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飽滿的梨子,早已成為村民們愛不釋手的「金疙瘩」。「從以前在路邊賣,到現在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今年我們的梨已經賣到海南去了。」王樹財的侄女高興地說道。
  • 東海千畝野櫻莓喜獲豐收
    今年是野櫻莓基地第一年掛果,可以說是個豐收年,每畝產量達到1500斤左右。現在每天有100多人來採摘,每畝地的經濟效益達到3萬元左右。徐秀琴說,接下來他們還將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引導周邊的農戶利用自家土地發展野櫻莓種植,帶動更多的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 大場鎮"吊袋西瓜"身價高 "桌球葡萄"成致富果
    「桌球葡萄」成為果農致富果。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劉鑫  盛夏,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勝水東北村,村民王光金夫婦種植的「桌球」頭茬葡萄開始上市,這種「巨型葡萄」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學名為藤稔的葡萄成了村民的致富果,而大場鎮作為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當地村民還引進了長在架上的極品西瓜。
  • 竹纖維襪子好處 竹纖維襪的優缺點
    竹纖維襪子好處 竹纖維襪的優缺點 2017-02-08 11:03:25 來源:全球紡織網 竹纖維襪子是以天然的竹子為原料,提取加工生產竹纖維,精紡而成。
  • 推薦|陝西高陵:千畝綠地鄉村文化旅遊節開啟「月光之旅」
    7月3日,夜遊高陵有味道暨陝西西安高陵千畝綠地鄉村文化旅遊節活動啟幕。此次活動為期兩個月,以「千畝綠地,暢享一夏」為主線,圍繞「夜賞、夜食、夜購、夜宿」四大主題陸續推出6大板塊16項精彩活動,打造美食與娛樂一體,自然與人文共融的夏夜盛宴,體驗最具鄉村特色的「月光之旅」。
  • 不鏽鋼一度冒起 竹蒸籠仍是一哥
    圖為鴻星集團點心部行政總廚布基  上世紀90年代,手工竹蒸籠需求量膨脹,內地有幾萬名蒸龍師傅,行業魚龍混雜,缺乏法規和監管,因此手工竹蒸籠的質量變得參差不齊。「沈興記」老闆杜偉彬說,那時候有些港人覺得,拿到香港的手工竹蒸籠都是廢爛。恰逢不鏽鋼行業在港興起,便有些商家嘗試做不鏽鋼蒸籠推出市場。不鏽鋼蒸籠「異軍突起」,杜偉彬卻自信地說:「我從來沒有擔心過。」
  • 樹上這害蟲,9月是成蟲期,如今卻是高檔滋補品,還有人養殖致富
    9月的時候,各地的天氣開始轉涼了,這時候的蟲害相對於夏日的時候也會少很多,蟲子開始結繭成碟了,慢慢就會看到各種的蛾子出動,不過它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它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繁衍下一代,但是有一種蟲子卻不會馬上滅亡,它是一種樹上的害蟲,在9月的時候也是它的成蟲期,只是它會躲起來過冬,如今卻是高檔滋補品,還有人專門養殖來致富。
  • 真正的萌寵小兜 金光閃閃又毛茸茸的可愛雲頂兜
    前言:好久沒介紹兜鍬品種了,一直在折騰Bekuwa飼育紀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相對少見的兜蟲吧!很多蟲友都喜歡巨型大兜,如長戟、毛象等等,這些兜蟲的確霸氣威武,但是部分小型兜蟲其實也相當有特點,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雲頂兜就是如此。
  • 即墨西姜戈莊千畝玫瑰花盛開 部分可食用(圖)
    西姜戈莊村村幹部介紹,去年,他們在這裡試種的千畝玫瑰花已經進入盛花期,市民可免費前來觀賞玫瑰,此外,首批食用玫瑰花瓣也收穫了上千斤。  千畝玫瑰花盛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即墨西姜戈莊村西一片玫瑰花園,放眼望去,玫瑰花一眼看不到頭,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玫瑰花香。紅的、黃的、白的,各種顏色的玫瑰花都有。
  • 不鏽鋼材質一度冒起 難撼竹蒸籠一哥地位
    >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曾一度冒起不鏽鋼材質,但終歸難撼竹蒸籠一哥地位大公網記者林少權攝  文|大公網記者孫凌奕  上世紀90年代,手工竹蒸籠需求量膨脹,內地有幾萬名蒸龍師傅,行業魚龍混雜,缺乏法規和監管,因此手工竹蒸籠的質量變得參差不齊。「沈興記」老闆杜偉彬說,那時候有些港人覺得,拿到香港的手工竹蒸籠都是廢爛。恰逢不鏽鋼行業在港興起,便有些商家嘗試做不鏽鋼蒸籠推出市場。
  • 亞洲最大甲蟲兜蟲屆暴君南洋大兜之上篇 亞特拉斯南洋大兜
    >由於整個南洋大兜屬加上亞種合計有14個種,因此我們將分為上下兩篇來講,上篇先來亞特拉斯南洋大兜,下篇再把剩下的內容補完,也就是高卡薩斯南洋大兜、婆羅洲南洋大兜以及恩加諾南洋大兜。亞特拉斯南洋大兜概況分布情況:南洋大兜中亞種最多的品種,也是分布最為廣泛的品種,印度東北部、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婆羅洲以及蘇拉維西及其周邊島嶼均有其身影,甚至有消息稱我國雲南邊境地區也有分布。除原名亞種和菲律賓亞種外,剩下的亞種均為2004年發表。
  • 抱團發展做產業 發揮優勢增效益​——雅安山民雷竹種植專業...
    來到中裡發展雷竹產業,除了愛好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帶動周圍群眾一起增收致富。如今,雷竹產業初具規模,合作社也收穫了榮譽,接下來,就是要和大家一起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優勢,讓雷竹產業獲得更好發展。中裡雷竹生態園由山民雷竹合作社於2010年建立,每年可產雷竹食用筍約350噸,產品有川味泡筍、筍乾、手剝筍等,年產值達250餘萬元。合作社還帶動周邊農戶100餘戶栽植雷竹,年產約80噸,可增收50餘萬元,並提供務工等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近100萬元。「最開始,我是在草壩鎮種植雷竹。」楊佩衡說,2010年,在雨城區政府引導下,自己將雷竹從草壩鎮帶到中裡鎮。
  • 重慶女子回農村種菊花,帶2000多名婦女致富,年銷售額2000多萬
    創業9年,冉秀清和她的事業一起成長。曾經不被看好的菊花,已經發展成了村裡的致富產業。曾經不看好她的婦女們,也和她成了關係親近的「一家人」。她們還給冉秀清取了一個特別的稱呼——花將軍。如今,冉秀清的菊花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多畝。2019年,她一年賣出去2000多萬元的菊花。
  • 男子回鄉造林十年後——數百畝紅豆杉 年結果實超兩噸
    2006年,田梓榕從南京回鄉探親時,重病纏身的父親告訴他:「回來吧孩子,家裡需要你,山裡需要你。」回到南京後,父親的叮囑,家鄉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不斷在田梓榕的腦海裡浮現。「那時家鄉還有多個村民組沒有通電,數百戶人家生活在煤油燈下,貧困面較大。興許自己回來創業,可以帶動村民致富。」
  • 【回眸十三五】重塑布局精準發力 致富增收「搖錢竹」
    頂層謀篇布局,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十三五期間,鹽津縣委、縣政府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自身優越的生態地理環境,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振興之路,破除「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瓶頸束縛,牢固樹立「一步登頂」意識,爭做「金字塔塔尖」上的
  • 睦和村的預備黨員轉正了 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農民要致富 要靠黨支部如今走在睦和村,在很多農戶的門上都有一個醒目的牌子:黨員之家。「這個牌子是村支部專門給黨員家裡掛上的。」劉家奇說,除此之外,支部還在每戶群眾家門張貼「黨員聯繫群眾卡」,黨員亮出了身份,群眾聯繫黨員反映問題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