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 周玉林
5月7日,天空碧藍,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舊圃鎮楊家灣村的櫻桃紅得正豔,公路邊都是賣櫻桃的農民。
「櫻桃是楊家灣的主打經濟,從2006年開始,舊圃鎮就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致力於發展特色農業。在土城、三棵等村,水果豌豆是主產品,後海村則利用2000多棵古樹梨花開發了賞花經濟。」舊圃鎮鎮長蔣忠奎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圍繞「綠色經濟強省」的總體目標,舊圃鎮著力打造千畝優質櫻桃示範基地,萬畝水果豌豆連片基地。截止到目前,這兩項經濟發展目標已有成效,農民收入逐年增長。
昭陽區婦聯主席董睿武接過話茬,現在男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是在家的婦女撐起了舊圃特色農業這片天。
種櫻桃,留守婦女是主力
「楊家灣的櫻桃之所以果型好、顆粒大,甜中帶著微酸,吃了就不想放下,主要是這片水土好,良好的酸性紅土壤特別適合種櫻桃。」楊家灣村的致富女能手王彥告訴記者。
舊圃鎮農科站技術員兼婦聯主席趙聲連說,櫻桃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舊圃的櫻桃全市有名,每到這個季節市民就到楊家灣櫻桃園吃櫻桃和買櫻桃」。
10年前,楊家灣的櫻桃種植面積小,不成規模,大多在房前屋後和自留地零星種植。因為不懂得科學剪枝,櫻桃樹長得密集,又高又大,雖然好吃但掛果少,並且顆粒小。為了提高櫻桃質量和產量,農科站的技術人員開始指導農民種櫻桃。那時舊圃還是鄉,趙聲連也是鄉裡農科站技術員,她和鄉上的農科技術員們三天兩頭跑地頭,指導農戶如何剪枝、如何施肥、什麼時候打藥。
王彥特別感激趙聲連:「我是個孤兒,父母很早就過世了,沒有趙姐她們這些技術員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如今,她不僅種了櫻桃,還種了桃子、蘋果、李子、梨、板慄,完美詮釋了楊家灣的立體種植。
在村民李德林、溫連美夫妻倆的櫻桃園,記者看到,他們家有四五十棵樹,「一棵樹能結30斤,每斤15元,一棵樹就是450元,如果收成好、價格好,一年能有兩萬元收入。」溫連美告訴記者,櫻桃進入採摘季節,在外打工的丈夫回家幫摘櫻桃,而平時幾十棵櫻桃樹的護理就靠她一人。
「楊家灣有234戶,家家種櫻桃,多的幾百棵,少的也有幾十棵。」舊圃鎮舊圃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楊文仁告訴記者,在楊家灣是立體種植,山下櫻桃、山腰桃子和蘋果、山上板慄和核桃,而櫻桃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種豌豆,農田冬季不再閒
在舊圃鎮土城村委會打漁自然村,一片片綠油油的水果豌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夏季兵和妻子正在地裡用剪子剪豌豆,「我家種了兩畝田,一畝除去成本能有4000多元」,夏季兵說。
就像楊家灣適合種植櫻桃,打漁村則是水果豌豆的天然種植場,每年收完水稻就開始種豌豆,夏季兵告訴記者:「我們的豌豆生長時間長,含糖量高,品質好,外邊來收購豌豆的人特別多。」
在打漁自然村1000多畝連片豌豆田裡,農民們正忙著採摘,「我們村的水果豌豆施的是農家肥和有機肥,算得上放心綠色蔬菜。」夏季兵一邊剪豌豆,一邊剝著吃,「吃吧,沒事的,隨便吃」。
每年的這個季節無數商家會來這收購,可以前通往豌豆種植基地的機耕路破破爛爛,給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為此,鎮裡專門修了一條水泥路,方便商家直接將車子開進來。
「沒有種水果豌豆前,一到冬季大片農田都閒置著,農民收入也上不去,舊圃鎮黨委政府就拓寬思路、因地制宜,加大了對水利設施的投入。」趙聲連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推廣水果豌豆種植,目前水果豌豆已經成為舊圃鎮主打產業之一,每畝每年給農民增收至少4000多元,比種水稻划算多了。
趙聲連進一步解釋說,種水果豌豆不會對稻田造成損害,還會增加土壤吸收氮,採摘後的豌豆杆都作為肥料回填,因此多年種植下來,水稻一直沒有減產。如今整個舊圃鎮的水果豌豆已發展到1萬多畝,可為農民增收4000多萬元,成了助農增收的「金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