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是跟中國人關係非常密切的一種昆蟲,很多人兒時都有養蠶的經歷。從古代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把各國凝聚在一起共同繁榮的「一帶一路」,小小的蠶精靈功不可沒。
從鎏金銅蠶談到絲綢之路
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演講提到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鎏金銅蠶」。該鎏金銅蠶1984年出土於陝西石泉縣,造型逼真,經專家鑑定為漢代文物,現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
「絲綢之路」的起點位於陝西省西安市。1995年,我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每次坐車去楊凌經過西安市區,都會看到古長安的標誌性雕塑——絲綢之路群雕。這組雕塑是西安市政府在1987年為了紀念絲綢之路2100周年而設立,表現的是跋涉於絲綢之路上的一隊駱駝商旅,商隊中有唐朝人,也有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古老的絲綢之路是我國與其他國家長期交往貿易的重要通道,促進了東西方國家的物質和文化交流。
大家所說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陸上通道,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出發,經甘肅、新疆,到達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1877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把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始創於秦朝,三國至隋朝時期得到發展,唐宋時期逐漸繁榮,是我國古代經海上商船貿易與外國進行商貿和文化交往的重要航線。
養蠶技術源遠流長
說到「絲綢之路」,當然要歸功於絲路主要的通商商品——絲綢,而迷倒無數外國人的絲綢是由小小的「蠶精靈」吐出的細絲編織而成。我國自古就有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還有傳說認為黃帝元妃西陵氏是「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公元前13世紀,甲骨卜辭已有桑、蠶、絲、帛等名稱。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養蠶業成為我國農業的一部分,蠶絲也變為國人重要的衣物原料。
從養蠶技術發展來看,國人在幾千年的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養蠶繅絲業在漢代達到高峰。當時的絲織品暢銷全國,還藉助各國商人之手,通過絲綢之路經西亞銷往中亞和歐洲各地。伴隨著絲綢貿易,中國的養蠶技術也在秦漢以後陸續傳入中亞、南亞及西亞各國。公元六世紀中葉,印度僧侶幫助君士坦丁堡國王從中國私運來蠶種,就是西方蠶業的開始。
蠶絲是古代絲綢織造業的重要原料,我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養蠶業都很重視,素有「農桑並舉」「一婦不蠶,或受之寒」的說法。絲綢製品在封建時代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王公貴族可以使用,現在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2017年夏天去泰國,參觀了當地的絲綢展館。泰國人把自己國家出產的絲綢叫「泰絲」,有別於中國的絲綢。泰國養蠶技術也是由中國傳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泰絲因質地輕柔、色彩亮麗、光澤絢爛等優點聞名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中國、日本、義大利和法國等國家一流的絲綢工業被嚴重破壞,泰國就成了主要的絲綢原產地。當時有個移居泰國的美國人通過改進染織技術,組織人們大量生產絲綢,當他把光亮的絲綢樣品帶到紐約後,泰絲一舉成名,走向世界市場。
蠶嗜吃與吐絲的生物特性
小小的蠶為什麼能夠吐絲?這就要從蠶的生物學習性說起。
蠶是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蠶蛾科的完全變態昆蟲,原產中國。蠶的一生有蠶卵、蟻蠶、蠶蛹、蠶蛾幾種形態,從出生到吐絲結繭約30天左右,之後約20天破繭成蛾,完成全部發育過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我們常見的是桑蠶,它們食慾非常強,可以晝夜不停地吃桑葉,生長迅速,成語「蠶食鯨吞」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了蠶吃桑葉的情形。
以桑蠶為例,它們出生時為黑色,稱為「蟻蠶」,經第一次蛻皮後身體變為白色,成為二齡幼蟲,蛻四次皮後成為五齡幼蟲。桑蠶將要蛻皮時,頭部的顏色會變黑,蛻皮時間約1天,如睡眠般不吃也不動。五齡幼蟲後桑蠶的身體變為淺黃色,皮膚更緊,再生長約8天就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蠶繭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蠶在繭中最後一次蛻皮成為蛹,羽化成蠶蛾破繭而出,產卵後死亡,完成其一生。蠶蛾不能飛,雌蛾一般比雄蛾胖。
蠶有「作繭自縛」的現象,這是由其體內的基因決定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這兩句詩描述的情況並不科學,應該說「春蠶到蛹絲方盡」才符合蠶的生長規律。如果想要蠶吐出更多的絲,就應在幼蟲期滿足其食物供應,因為食量大的蠶形成的蠶絲相對也會較多。
蠶吃的是桑葉,回報給人類的是穿著舒適、式樣美觀的綾羅綢緞。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小的蠶精靈用自己短暫的一生為美化人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家庭養蠶的有趣經歷
自古以來,養蠶成為中國人潛移默化的傳統習慣之一。
20世紀80年代我上小學時,父母不知從誰家拿回一張紙片給我,紙上粘有數十個大小如芝麻的黑色圓點,說是蠶卵。我和弟弟們妹妹三人小心翼翼地把蠶卵放進鋪著棉花的小鐵盒裡,過了一段時間便孵出了像小螞蟻一樣的蠶寶寶。那時我們每天放學後,就跟小夥伴們跑到門前山溝裡長有桑樹的地方,上樹採摘新鮮的桑葉拿回家餵蠶。
蠶寶寶們一刻不停地吃啊吃,它們的小嘴就像鋸子一樣,不知疲倦地啃食桑葉,白白的身軀逐漸變得胖嘟嘟的。後來,小鐵盒子裝不下這些蠶寶寶,我們只好把它們的家換成大紙箱子。終於,蠶的身體開始變為黃色,吃得也少了,直到吐絲結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最後咬破繭殼,蛻變出一隻只蛾子,產下了很多黑色的卵。
2015年的四五月份,我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從學校帶回一些蠶卵,說他要和同學們一樣開始養蠶了。那段時間他跟我小時候一樣著迷於養蠶,可是,我和孩子媽媽卻犯難了。為什麼呢?因為城市裡與我兒時情況不同,周圍很少有桑樹,蠶寶寶的食物來源不好找。周圍養蠶的人家把小區院裡唯一一棵桑樹的葉子都採摘光了,我們只得每天到街上尋找商販買桑葉。到後來,我還帶兒子跑到西安市曲江原上才採到幾大包桑葉,帶回來放在冰箱裡慢慢餵蠶吃。兒子養的蠶個個健壯可愛,最後,它們吐絲結繭,破繭羽化,過完了自己的一生。我對兒子說:「從蠶精靈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小生命的發育過程。蠶看起來是在作繭自縛,其實這是它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旅。」
新機遇與挑戰
因為養蠶業擁有久遠的歷史和經濟上的重要性,桑蠶的基因已成為現代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主持的「家蠶基因組的功能研究」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研究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通過基因研究可培養出高產優質的蠶品種,解決蠶絲易皺、脫色等先天缺陷,以期取得蠶業技術的突破性進步。
蠶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蠶絲是人類提供絲織品的原材料;蠶蛹可供食用;蠶還賦予詩人靈感,形成膾炙人口的詩篇等等。人類對蠶絲資源的不斷開發,促使蠶繭、絲、綢向多種用途發展,傳統的蠶桑業已向全球攜手的科技合作互利共贏方式轉變。
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之後,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秉承歷史使命,於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開啟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發展新格局。近年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紛紛圍繞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積極發展與我國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蠶精靈的小小身軀,不僅承載了中華文明與其他國家和諧交往的歷史文化,今天依然在為世界各國的互利協作、同生共榮提供著新機遇。
習近平主席演講提到的 「鎏金銅蠶」
孩子在家養的蠶
辛勤的小蠶在結繭
孩子養的蠶,結繭一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