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2021-01-19 BGI華大

本文轉載自「華大科技BGITech」公眾號


一張小小的晶片,正引發多國角力,波詭雲譎。


事實上,關鍵產業的競爭,在國際大舞臺上,總是你方唱罷我登臺。一條小小的家蠶,也曾引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在科研領域中,跨國合作早已成為趨勢。尤其是面對重大課題,往往需要匯聚全球領域內的頂尖科學家及資源,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回國不久的夏慶友接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無比的消息:原本待與日本共同開展的家蠶基因組計劃,被日方單方面中止,並且對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單獨開展家蠶基因組研究長達3個月。


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家蠶,為什麼會讓國際合作形如一紙空文?

家蠶基因組研究的國際競爭一度呈白熱化狀態


回溯發生在2003年的這起家蠶基因爭奪戰的原因,夏慶友指出,家蠶可視遺傳性狀豐富,基因組大小合適,對害蟲防治等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因此一早被確定為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代表生物。作為產業和科研重要支撐的生物和基因資源,一直是國際資源爭奪的重點。


具體到產業,我國桑蠶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種植桑樹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養蠶則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距今幾千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桑和蠶的記載。各個朝代的文獻記錄更是浩如繁星。「系條採春桑,採葉何紛紛。」「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最知名的還有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可以說,桑和蠶是世界人民對華夏文明最早的認同。及至漢代大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打造了蜚聲國際的絲綢之路,開啟了華夏文明傲立世界潮頭的歷史,並演變成為今天「一帶一路」的重要文化基因。

桑蠶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文化基因


改革開放初期,桑蠶及絲綢業更承擔了國家出口換匯的重要功能,對經濟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84至1994年,絲綢業迎來發展的十年黃金期,一度超越日本重回世界第一。到了21世紀初,我國作為世界蠶絲生產中心,蠶繭和生絲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國內生產總值近100億美元,絲綢工業年產值達700億元。桑蠶業,成了一端連著國際市場,一端連著鄉梓情緣的重要產業,在我國的文化和經濟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但是,儘管我國絲綢產量大,但整個20世紀,國際桑蠶業的霸主地位幾乎都由日本牢牢佔據,而世界蠶業主要技術體系也由日本在20世紀中葉創建。2003年,日本更是率先開啟了家蠶基因組計劃,並計劃由此開創「由日本出發的絲綢之路」,將該年度命名為「日本絲綢之路元年」。


蠶桑業本身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科研界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新舊世紀之交,正是基因組研究的高光時刻。


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計劃並稱為20世紀三大科學計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此後,通過破解基因的奧秘來促進生命科學和產業發展,成為學界的熱潮。


面對日本的搶跑,夏慶友及團隊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眼睜睜看著日本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繼續掌控基因智慧財產權,把握產業的主動權,讓「絲綢之路」之名旁落;要麼搶在日本前拿出成果!


項目組找到了華大基因,尋求支援。此前,華大基因已經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工作和水稻基因組,具有成熟穩定的基因組測序能力和世界領先的組裝拼接技術。尤其是在水稻基因組上,同樣面對來自日本科研人員的競爭,華大基因成功地用更短時間完成了框架圖,並率先在《Science》封面發表研究成果。


得悉家蠶基因組項目的現狀,華大基因義無反顧地加入,與以夏慶友為代表的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一起,背水一戰,讓中國重新掌握桑蠶業的話語權。華大基因調動了80%以上的員工,積極參與到項目中,不僅在測序組裝、信息分析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持,還主動承擔了項目所需總經費的一半,約3000萬巨資。


時不我待,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即刻啟動。


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舊址


2003年,正是非典肆虐、人心惶惶的時候。在距離小湯山醫院不到30公裡的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項目組400多名工作人員眾志成城,超常規付出,搶時間,趕進度,每天從早上9點開始,凌晨2點結束。沒有節假日,來不及休息,箇中辛苦,不言自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項目組最終完成了550萬的測序反應,每個測序反應所獲得的平均測序長度為610鹼基,比原計劃家蠶基因組測序完成的日子提前了5天,更成功搶在日本之前!不久後,我國正式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繪製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夏慶友(中)與家蠶項目組部分成員


這是我國科學家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精細圖之後,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研究成果,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0多年過去了,當年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發表的重要論斷,仍然振聾發聵,在桑蠶產業上得到了充分論證。


「基因組完成後,整個桑蠶業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新天地。」回望當年白熱化的競爭,夏慶友感慨。框架圖之後,他和團隊繼續完成了家蠶精細圖、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的構建。家蠶成為完成基因組學研究「三部曲」的少數代表物種之一。我國桑蠶研究及產業應用由此跨入全新階段。


有了框架圖和精細圖,就相當於有了一張詳細的基因位點地圖,科研人員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快速、精準地找出控制某個性狀的目標基因,並鑑定、調控它的優異等位變異。夏慶友帶領團隊與國內多家機構合作,開展了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瞄準蠶絲蛋白合成、免疫與疾病抵抗性、變態發育、性別決定等重要生物學和經濟學性狀,解析機理、尋找靶標、實現調控。十多年來,研究過程波瀾壯闊,研究成果蜚聲中外。

家蠶研究過程波瀾壯闊,成果蜚聲中外


其中極受關注的是,團隊通過基因組編輯,對絲蛋白進行了基因重組,並讓蠶寶寶吐出人工合成絲蛋白。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人工設計的蛋白纖維在活體生物中合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改良的桑蠶絲,用來製作織物,既能保持桑蠶絲的舒適感,又像棉衣一樣好打理;用來製作面膜,吸水性更強,更有利於皮膚吸收營養;更為重要的是,人工合成的絲蛋白,未來可能廣泛應用於生物工程中。


而在距離西南大學50多公裡的大廟鎮三品村,密布的桑林園,也在夏慶友和團隊的努力下,煥發了不一樣的生機。從2010年開始,團隊就在這裡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嘗試,向產業鏈的上遊探索。


團隊在2013年完成了桑樹基因組的測序,並在此基礎上,將桑葉、桑樹枝研發成蠶飼料,調配出不同口味的配方,滿足不同品種和發育階段的蠶寶寶。讓人驚喜的是,餵食飼料的蠶繭質量優良。科研人員還能通過調整飼料成分,控制蠶繭品質,進而提高絲綢產品質量。人工飼料的另一個優勢是餵養次數少,一個人就能輕鬆實現傳統模式下十個人的工作效率。


目前,我國的桑蠶業產值已近4000億,較基因組計劃完成前增長了近6倍。隨著更多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未來桑蠶業將不再局限於傳統絲綢業,而是向美容化妝、生物材料、國防軍工、蛋白質生產等領域拓展,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未來,這將是個上萬億的產業市場。」夏慶友篤信。



自20世紀下半葉超過日本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蠶繭和生絲生產國和出口國。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斷上漲,依舊遵循傳統方式的桑蠶業,日漸喪失吸引力。「今年我國桑蠶業以10%-20%左右的速度在減少,如果沒有新技術、新模式,前景堪憂。」夏慶友稱。


遙想當年,日本傳統桑蠶業隨著城鎮化的日漸高潮,走出了一條逐漸向下的曲線,拱手讓出「桑蠶大國」的王座,至今產業逐漸式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避免重走日本的老路,只有問道產業升級。


2006年,國家啟動了「東桑西移」戰略,逐步把蠶繭主產區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得益於科研技術的牽引,我國桑蠶業全球化布局日趨活躍,甚至已逐漸往泰國、緬甸、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遷移,成為「一帶一路」中率先走出去的先鋒產業。


產業遷移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品種和飼養方式是否合適、蠶繭質量如何提升、病害如何防治……這些,都要靠生物學來解決。而基因,是最好的切入點。


夏慶友認為,未來桑蠶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走向集約化、機械化和智能化。得益於基因組研究的成果,他和團隊專注於家蠶免疫學、變態發育、絲蛋白、飼料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十多年的持續創新中,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為產業未來的發展做好了重要的準備。

桑蠶產業升級指日可待


在人工飼料飼養家蠶的基礎上,夏慶友和團隊開創了多層飼養方式,以便充分利用空間,節約土地資源,為傳統養蠶業注入了新活力。今年3月,他們研發出了全自動化養蠶機,實現了養蠶全流程的自動化,同時藉助大數據進行智能決策,真正實現高效低成本飼養家蠶。這些成果也得到了包括央視《走近科學》等在內的眾多媒體平臺的報導,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


「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擎起信仰,永不止息地求索,不僅讓21世紀的絲綢之路煥發了新的光彩,更不斷推動世界的軸心,向著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轉移。


關於家蠶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1. 再造「纖維皇后」 他讓這門千年工藝進入尋常百姓家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9/c_1122204140.htm

2. 重組基因人工蠶絲做衣服將更耐穿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411219321280435012.shtm

3. CCTV《走近科學》《破解基因好養蠶》

http://app.cctv.com/special/cbox/detail/index.html?guid=d20728d4291145b49a387afd12225fa4&mid=17zQfuie0816&vsid=C1035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相關焦點

  • 嘉欣絲綢:目前使用基因技術對家蠶基因進行改良,已研發成功的家蠶...
    該團隊將已公開的新冠病毒基因信息編入昆蟲等會感染、人不會感染的「杆狀病毒」中,用注射器輸入蠶的體內生成「抗原」再從蠶的體液提取蛋白質用作疫苗原料 請問公司桑蠶基地的蠶寶寶除了吐絲製衣用外是否也可作為醫藥品來提取蛋白質用作疫苗原料公司回答表示,感謝您對公司的關注,蠶絲蛋白作為疫苗原料是可行的,公司參股的浙江超絲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使用基因技術對家蠶基因進行改良,已研發成功的家蠶蜘蛛仿生絲,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家蠶功能基因組學與現代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南大學教授、我國家蠶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家蠶基因的研究成果。 該研討會是於近日舉行的2011國際知名研發機構重慶行動的一個重要分活動。
  •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www.zjol.com.cn 2003年32月18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日報》杭州9月17日訊 筆者今天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化學研究所利用家蠶做生物反應器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蠶絲業也成為我國富國興民、西部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綠色產業。 但世界蠶業主要技術體系為日本在20世紀中葉創建。我國蠶業科技長期處於引進跟蹤狀態,蠶品種遺傳基礎雷同,抗性低,重大病害防治技術落後;蠶絲稠容易退色、起皺等問題一直沒能解決。我國蠶業效益低下、產業單一,科技水平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而夯實家蠶遺傳資源和遺傳學基礎研究,是解決我國蠶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 研究人員將蜘蛛網基因插入家蠶體內
    他們的訣竅是將這些基因插入到一個馴化的物種中,這個物種已經產生了類似於蜘蛛絲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賦予我們「絲」這個詞的物種。這項新的基因工程已經產生了一種家蠶,它可以生產出一種不那麼堅韌但比本地蜘蛛絲更有彈性的家蠶/蜘蛛雜交材料。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現任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蠶絲纖維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 在西南大學的綠樹掩映下,一幢特別的小樓格外惹眼。門前鐫刻的繁體「蠶學宮」橫匾,讓這幢校園地標平添了幾分神秘。 這裡是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現任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蠶絲纖維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在西南大學的綠樹掩映下,一幢特別的小樓格外惹眼。門前鐫刻的繁體「蠶學宮」橫匾,讓這幢校園地標平添了幾分神秘。這裡是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細胞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團隊成員馬三垣副教授說,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這是我國科學家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測序工作、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精密圖」之後,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研究成果。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說:「我國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中國是蠶絲業的起源地。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8日發布消息,該所的譚安江研究組發現了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揭開蠶寶寶愛吃桑葉的奧秘。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圖為夏慶友教授團隊在《Genome Research》發表的全基因組編輯新成果。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西南大學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  「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蛋白質組、代謝組、RNAi、轉基因、基因編輯等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西南大學發現家蠶分子新機制 可對鱗翅目害蟲進行控制
    家蠶在一種新型表皮蛋白基因突變後,成了竹蠶。(西南大學供圖)重慶日報消息,10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家蠶體形和著色受到一種新的表皮蛋白影響。竹蠶是家蠶的變異體,因腹部的背面隆起形似竹節,被稱為「竹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界就發現家蠶這種變異情形。」論文的作者之一、西南大學生物學在讀博士熊高告訴重慶日報記者,2015年,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對這種突變情況進行研究。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家蠶在變異成為竹蠶後,雖然不影響其吐絲能力,但爬行遲緩,身體上的部分斑紋也會消失。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乙醯化與家蠶,不能不說的那點事
    所以,起初的賴氨酸乙醯化研究一直集中於組蛋白領域,研究人員發現這種修飾能夠調節很多細胞功能,例如基因表達、核染色質重構和細胞周期。直到最近十年,賴氨酸乙醯化才被證明能夠發生在除了組蛋白的其他蛋白質中,而且同樣能夠影響許多細胞內的調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