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醯化與家蠶,不能不說的那點事

2021-02-13 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在蛋白組學著名期刊《Proteomics》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中,來自浙江理工大學和景傑生物科技的研究人員首次在鱗翅類昆蟲中鑑定出了蛋白質乙醯化修飾,並且通過乙醯化高通量蛋白組學分析技術突破性的發現了大量賴氨酸乙醯化位點。

賴氨酸乙醯化是一種典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最先在組蛋白中被發現。所以,起初的賴氨酸乙醯化研究一直集中於組蛋白領域,研究人員發現這種修飾能夠調節很多細胞功能,例如基因表達、核染色質重構和細胞周期。直到最近十年,賴氨酸乙醯化才被證明能夠發生在除了組蛋白的其他蛋白質中,而且同樣能夠影響許多細胞內的調控過程。這些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蛋白質乙醯化修飾的認識,而且,隨著以質譜為基礎的蛋白組學的發展,以及iTRAQ、SILAC、label-free等蛋白定量技術逐漸被研究人員所接受,加之高靈敏度的質譜儀的面世,乙醯化修飾的研究已經進入了蛋白質組學水平。

在中國,養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養蠶業造就了中國輝煌的絲綢文明。如今,在生物學領域中,家蠶(Bombyx mori)已經被作為研究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理想模型物種。然而,家蠶仿佛被賴氨酸乙醯化修飾的研究所忽略了——之前沒有任何關於家蠶中乙醯化修飾組學的文章發表,甚至沒有關於昆蟲類的。這項成果是鱗翅類昆蟲中第一個乙醯化修飾組分析,是乙醯化修飾組學在昆蟲研究中的一大突破。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家蠶(Bombyx mori)中提取出蛋白,進行酶解和抗體富集(anti-acetyl-lysine pan antibody, PTM Biolabs)之後,目標肽段經過納米高效液質聯用分析。研究人員從家蠶中找到342個乙醯化蛋白,其中667個賴氨酸乙醯化位點。通過對乙醯化位點附近胺基酸基序(motifs)的分析,在該位點的正鄰位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的芳香族胺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及組氨酸,在間位發現了大量的苯丙氨酸,證明了賴氨酸乙醯化發生於某些特定的胺基酸基序,而且這樣的基序同樣出現在其它物種中,比如黑腹果蠅、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腸桿菌。之後的功能分析發現蛋白質乙醯化修飾能夠調節家蠶的能量代謝、營養物質的儲存和運輸,對於幼蟲的蠶絲分泌有重要的作用。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突破性的在家蠶中發現了賴氨酸乙醯化修飾並對其進行了功能分析,證明了乙醯化修飾能夠影響家蠶的生理功能,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而高質量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服務則為實驗結果的準確提供了保障。

本文由景傑蛋白(PTM Biolabs)編譯整理,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家蠶的祖先是誰呢?
    那不怪野蠶寶寶了,它們可是生在野外呀,為了不讓壞蛋發現,體積會儘量的減小,而它們的繭色與枯葉顏色很像,營養也主要用於繁殖後代呀!在繭中藏著一個由幼蟲蛻變成蛹的寶寶。野蠶寶寶的蛹體通常是深米黃色或黑色,蛹體較小,小尾巴愛動。蛹期大部分在10天左右,可有很少部分蛹期可以長大3個多個月。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2001年8月,由日本組織,在法國裡昂召開了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籌備會,家蠶基因組國際合作組織開始啟動。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當時我國蠶絲產量佔世界總量70%,卻沒有被邀請參會。」對於那次會議,向仲懷仍「耿耿於懷」。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我國蠶業效益低下、產業單一,科技水平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而夯實家蠶遺傳資源和遺傳學基礎研究,是解決我國蠶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001年,日本發起「國際鱗翅目昆蟲/家蠶基因組計劃」時,中國未被吸收為成員。這對我國蠶業科技力量是一次挑戰和考驗。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對於那次會議,向仲懷仍「耿耿於懷」。「那次會議還決定,2002年9月在日本筑波召開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的正式會議。」沒有邀請中國,就意味著家蠶基因組計劃的國際合作不會有中國。「在這方面不能佔有一席之地,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就會喪失,產業發展就會受制於人,發展中需要什麼資料會有求於人。」向仲懷說。同樣出自於西南大學蠶桑系的夏慶友,也早在1997年經過激烈競爭,順利成為九州大學的特別研究員,參加日本家蠶基因組計劃。
  •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個位點乙醯化修飾...
    隨後,MIT的Rudolf Jaenisch實驗室發現利用H3K27乙醯化修飾(H3K27ac)可以有效地區分活躍增強子和非活躍的增強子【4】。除此之外,增強子還高度富集組蛋白變體H3.3,並具有較高的H3.3更新替換活性【5,6】。雖然H3K27ac指示活躍增強子的能力無可辯駁,但該修飾是否會功能性地影響增強子活性一直是領域內存有爭議的問題。
  • HDAC 組蛋白去乙醯化
    HDAC 組蛋白去乙醯化 衰老研究所下期的視頻要講到HDAC組蛋白去乙醯化這個概念,我們提前把HDAC 組蛋白去乙醯化給大家交代一下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回國不久的夏慶友接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無比的消息:原本待與日本共同開展的家蠶基因組計劃,被日方單方面中止,並且對方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單獨開展家蠶基因組研究長達3個月。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家蠶,為什麼會讓國際合作形如一紙空文?
  • 「乙醯化修飾」真相大白
    存在於人體代謝酶之中調節代謝通路及代謝酶活性的「乙醯化」,是改變蛋白質功能最主要的修飾方式之一,蛋白質一旦被嫁接上「乙醯基」基團,就會「被修飾」成乙醯化蛋白質。揭開蛋白質「乙醯化修飾」的機理之謎,對於破解蛋白質修飾規律的生命之迷至關重要。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可逆且高度調控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方式,乙醯化修飾在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過程中都起重要調控作用。
  • 農村養殖家蠶,好養又好賣,教你高效實用的養蠶方法!
    又不能長期呆在外邊,養蠶是個很好的選擇,每天都可以在家裡做家裡的事情,家蠶發育成大蠶之前,進食量少,基本上忙起來也就是在5齡後,對比起來,空閒時間還是相對要多一點。3.收益穩定為什麼說效益穩定呢?今年的情況,相信很多人都了解,雖然低,但它的價格處在一個區間,就算養得不夠好,也會有微薄的收入,維持柴米油鹽。
  • 細胞壁組裝中的乙醯化
    乙醯化是細胞壁多聚物的一種常見化學修飾,它影響多聚物的物理化學性質,並決定多聚物之間如何互相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細胞壁多聚物的乙醯化受到嚴格的控制,這說明植物中存在一個調控體系用以協調細胞壁結構和植物生長。阿拉伯木聚糖是細胞壁中的一種重要的半纖維素多糖,它可以被乙醯化修飾。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中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說:「我國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標誌著我國在家蠶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紀『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裡程碑。」中國是蠶絲業的起源地。
  • 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是什麼意思?為何晚上不能梳頭?
    「晚不梳頭,早不說夢」,這是舊時農村常常可以聽到的一句俗語,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那麼這句俗語是怎麼來的呢?怎麼就會變成晚上不能梳頭,白天不能說夢話呢?這還要從以前農村低矮破舊的房子開始說起,以前的農村窮呀,房子住的是矮平房,窗戶上連玻璃都沒有,只能貼紙。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是研究最早的一類組蛋白修飾。表觀遺傳學的興起就是源於1996年組蛋白乙醯化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轉錄調控功能的發現。組蛋白乙醯化與基因活化關係密切,其中一個重要工作模型就是乙醯化組蛋白可以被特定閱讀器結構域所識別,從而招募染色質調控因子到特定區域,協同完成基因表達調控。比較為人熟知的賴氨酸乙醯化閱讀器是溴域(Bromodomain),目前數個溴域靶向的一類新藥已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 生物物理所證明增強子活性的維持不依賴H3K27乙醯化修飾
    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乙醯化(H3K27ac)是活躍的增強子已知的最佳表觀遺傳標記。然而關聯性並不等於因果性。該工作發現當增強子幾乎完全失去組蛋白H3K27ac修飾時,其轉錄調控活性基本不變。因為,增強子的轉錄調控活性並不依賴於單個位點的乙醯化,而是受到多個組蛋白賴氨酸位點乙醯化的協同作用的調控。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研究發現Stat6乙醯化調控抗腫瘤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Stat6乙醯化調節巨噬細胞M2極化,進而影響體內抗腫瘤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腫瘤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該研究發現在巨噬細胞M2型極化過程中,調控極化的關鍵轉錄因子Stat6可以發生CBP介導的K383位點乙醯化修飾,該位點的乙醯化修飾能夠明顯抑制Stat6的轉錄活性以及下遊M2型特徵基因的表達。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研究人員將蜘蛛網基因插入家蠶體內
    這項新的基因工程已經產生了一種家蠶,它可以生產出一種不那麼堅韌但比本地蜘蛛絲更有彈性的家蠶/蜘蛛雜交材料。比親眼所見的還要多如果你曾經看過蜘蛛織網,絲綢的生產看起來非常簡單。但這足以讓一位材料科學家頭暈目眩。
  • 線粒體乙醯化:蛋白組學,sirtuins去乙醯化酶, 以及對代謝和疾病的影響
    最近的一項蛋白組學研究確定了蛋白乙醯化修飾的3000多個位點,並且認識到乙醯化修飾是各種醯基化修飾的中心,這些醯基化修飾存在於各種生命中,並且調節細胞的轉錄、代謝等過程。SIRT3~5調控的線粒體乙醯化修飾2006年首次報導了賴氨酸乙醯化的蛋白組學研究,結果發現細胞質和細胞核中有195種蛋白的388個乙醯化位點,而在195中蛋白中,僅有13種已知蛋白,更加有趣的是,超過一半的乙醯化位點和蛋白定位於線粒體。這項研究表明賴氨酸乙醯化也存在於線粒體中,構成了獨特的線粒體乙醯體調控的網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