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將蜘蛛網基因插入家蠶體內

2020-11-29 浙江一支星

蜘蛛絲是一種夢寐以求的材料,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鋼還要堅固,但卻難以置信的輕盈和柔韌。然而,獲得蜘蛛絲是一場噩夢,因為大多數蜘蛛物種都是極具地域性的,而且很容易自相殘殺。雖然我們已經成功地識別出了生產蠶絲所需的基因,但將這些基因插入到其他物種中並不是特別有效,因為蠶絲的形成依賴於幾種蛋白質的相當精確的混合,以及蜘蛛是如何擠壓纖維的。

一家中國組織現在報告說,至少在克服其中一些挑戰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他們的訣竅是將這些基因插入到一個馴化的物種中,這個物種已經產生了類似於蜘蛛絲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賦予我們「絲」這個詞的物種。這項新的基因工程已經產生了一種家蠶,它可以生產出一種不那麼堅韌但比本地蜘蛛絲更有彈性的家蠶/蜘蛛雜交材料。

比親眼所見的還要多

如果你曾經看過蜘蛛織網,絲綢的生產看起來非常簡單。但這足以讓一位材料科學家頭暈目眩。大多數蜘蛛都能織出一種以上的絲,因為在蜘蛛從樹枝上跳下來後,構成一張好網的特性可能不同於那些能有效阻止掉落的蜘蛛的特性。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蠶絲是由多種蛋白質組成的,而且有些蜘蛛擁有不同版本的蛋白質的基因。如果他們能控制哪種原料進入他們的絲線,蜘蛛物種就可以調整它的特性了。

但原料並不是改變絲綢的唯一手段。蜘蛛擠壓它的速度控制著絲的厚度,水分含量,以及它與氧氣反應的速度等因素。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蠶絲的性能。

因此,製造有用的絲綢並不是簡單地從蜘蛛身上獲取一個基因並將其粘在細菌中的問題。中國研究人員決定集中精力尋找一種在類似蜘蛛的環境中生產蠶絲的方法,同時避免自相殘殺的問題。這導致他們發現了我們幾個世紀前馴養的一種昆蟲,它也生產蠶絲:蠶絲本身。雖然原絲與蜘蛛絲的材料性質明顯不同,但也有一些重疊之處,包括一組功能相似的蛋白質。

他們並不是第一個嘗試這樣做的人;早些時候,人們曾嘗試在家蠶中植入蜘蛛基因。但是這些都是基於蜘蛛基因的簡單插入,結果並不能產生太多的蛋白質。少量的蠶絲(通常佔蠶絲總量的5%或更少)也與蠶絲中的同等蛋白質混合在一起。

在某些爬行器中編輯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決定使用基因編輯。他們設計了一種蛋白質,可以在編碼一種主要絲蛋白的基因的兩側切割蠶的染色體。編碼這些蛋白質的RNA與DNA模板一起注入蠶卵中,使蠶卵能夠通過插入蜘蛛絲基因來修復染色體。這將蜘蛛基因置於家蠶通常用來製造蠶絲蛋白的因素的控制之下,而蠶絲蛋白的作用要好得多,因為產生的蠶絲中大約有35%是由蜘蛛蛋白組成的。

這並不像它所替代的基因那麼好,通常是絲纖維的兩倍。但是蜘蛛的基因要小得多,所以這並不是一種直接的一對一的基因替換。事實上,研究人員懷疑,由於蜘蛛蛋白和它過去製造的蜘蛛蛋白不同,家蠶有一些問題,因為在基因工程動物中,生絲腺有一些缺陷。

絲綢本身也略有不同,直徑縮小了約16%。其承受壓力而不受破壞的能力下降了類似的百分比。但也有一些很好的特點:蜘蛛-家蠶雜交絲可以拉伸到普通蠶絲長度的1.5倍左右,而不會斷裂。

總體而言,這似乎是良好的第一步。由於蜘蛛蛋白和它所替代的家蠶蛋白之間的不匹配,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也許可以設計蜘蛛蛋白來增加它的大小;它的很多結構都是由一系列胺基酸的重複變化組成的,而且有可能在不引起問題的情況下擴大重複序列的數量。或者,我們可以把更多的蜘蛛蛋白改造成類似於家蠶的蛋白質,逐漸把整個絲質轉變成更像蜘蛛的東西。這是否會讓蠶形成繭(蠶絲的正常用途)尚不清楚,但這可能與大量蜘蛛絲的生產無關。

相關焦點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嘉欣絲綢:目前使用基因技術對家蠶基因進行改良,已研發成功的家蠶...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6月29日訊,有投資者向嘉欣絲綢提問, 董秘您好,據環球網報導日本九州大學團隊宣布他們成功使用蠶製作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候選的蛋白質。 日本共同社報導九州大學目前養殖約450種蠶,從中篩選出數十種可用於醫藥品的蠶。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家蠶基因組研究的國際競爭一度呈白熱化狀態回溯發生在2003年的這起家蠶基因爭奪戰的原因,夏慶友指出,家蠶可視遺傳性狀豐富,基因組大小合適,對害蟲防治等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因此一早被確定為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代表生物。作為產業和科研重要支撐的生物和基因資源,一直是國際資源爭奪的重點。
  • 科學網—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家蠶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本報訊(記者楊清波 通訊員畢識)「以前的研究只是單純的幾個方面,如今的成果不僅是全方位的,而且將被更好地運用到改善民生上。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該實驗室面向國家生物學與產業需求,主攻家蠶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學、蠶桑資源與實驗生物系統等研究,鞏固提升我國蠶業研究與學科發展的領先優勢,引領家蠶模式生物化和蠶桑產業改造升級。 「實驗室的目標是以基因研究和應用為主線,全面推進家蠶作為產絲昆蟲(傳統蠶絲產業升級改造),模式昆蟲(鱗翅目害蟲模式)和昆蟲生物反應器(以絲腺和脂肪體合成高附加值蛋白或者工程材料)相關的研究。」
  •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家蠶浙江大學裡「吐出」基因良藥 www.zjol.com.cn 2003年32月18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日報》杭州9月17日訊 筆者今天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化學研究所利用家蠶做生物反應器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學校擁有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家蠶(鱗翅目昆蟲)基因庫,聯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於今年5月緊急啟動了我國家蠶基因組計劃項目。科研人員採用目前國際先進的全基因組霰彈法測序技術,將家蠶全基因組切斷為平均大小分別為2000和8000個鹼基對的兩個隨機片段庫,利用全自動DNA測序儀分別進行大規模測序,然後運用超大規模計算機對隨機片段進行組裝,重建家蠶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據了解,由於家蠶基因組研究意義重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投入巨資實施家蠶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向仲懷表示,這張「框架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高質量的鱗翅目類昆蟲全基因「工作框架圖」,標誌著中國在鱗翅目基因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地位,該「框架圖」的完成將為世界鱗翅目昆蟲的基礎和應用性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化信息。
  • 西南大學發現家蠶分子新機制 可對鱗翅目害蟲進行控制
    家蠶在一種新型表皮蛋白基因突變後,成了竹蠶。(西南大學供圖)重慶日報消息,10月2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家蠶體形和著色受到一種新的表皮蛋白影響。這是全球首次發現這種蛋白,將有利於控制鱗翅目害蟲。該研究成果論文已在美國權威期刊《遺傳學》在線發表。這種新蛋白的功能發現於竹蠶體內。竹蠶是家蠶的變異體,因腹部的背面隆起形似竹節,被稱為「竹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生物界就發現家蠶這種變異情形。」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這項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將其基因插入人類DNA!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Rudolf Jaenisch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發表在biorxiv上的一份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能夠將其基因插入人類DNA。該研究發現,病毒基因可以利用人體內的一種常見酶LINE-1進入細胞核,並將自己插入到我們的DNA中。細胞核被一層脂質膜保護著,但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它允許物質在一些藥劑的幫助下進出,比如LINE-1。
  • 乙醯化與家蠶,不能不說的那點事
    所以,起初的賴氨酸乙醯化研究一直集中於組蛋白領域,研究人員發現這種修飾能夠調節很多細胞功能,例如基因表達、核染色質重構和細胞周期。直到最近十年,賴氨酸乙醯化才被證明能夠發生在除了組蛋白的其他蛋白質中,而且同樣能夠影響許多細胞內的調控過程。
  •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數量眾多的嗅覺受體和味覺受體基因在植食性昆蟲的宿主植物定位及可食性鑑別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對於嗅覺受體的研究,味覺受體的作用機理複雜,其研究相對滯後,目前功能得到鑑定的味覺受體數量也非常少。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作者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
  • 研究人員揭開蜘蛛網經久耐用奧秘
    新華網倫敦2月1日電(記者黃堃)蜘蛛網是大自然的傑作,其超耐用的奧秘使它登上了最新一期英國學術期刊《自然》的封面。相關研究論文指出,蛛絲本身的性質及蛛網的結構使得整張網經久耐用,這對於工程學有啟發意義。
  • 「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牽頭建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庫,率領中國家蠶基因組團隊完成了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1984年,向仲懷學成歸國,將帶回的研究材料交給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相關科研組,數十個蠶基因材料擴充基因庫,並把所學的先進技術傳授給青年教師。 「當時就是以學習研究為主,以推動國內學科發展為目標。」向仲懷說,不是以發表幾篇論文來完成學業,「最終收穫很大!」 如何在科技上領跑?
  • 重慶科學家新成果:去掉吸血基因 讓蚊子愛上糖水
    在尋找研究課題時,miR-1174基因引起了劉仕平的注意。「這個基因屬於吸血蚊子所特有,而且只存在於蚊子中腸裡,中腸是蚊子消化血液的器官。」劉仕平說,2007年,法國路易斯巴斯德大學和澳大利亞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按蚊中發現了這種基因,但這個基因究竟有什麼用,則一直沒有研究。
  • 科技工作者日①|「背水一戰」打贏科技戰,建成家蠶「世界第一庫」
    「每個課題都想學到技術,不研究是學不好的。」1984年,向仲懷學成歸國,將帶回的研究材料交給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相關科研組,數十個蠶基因材料擴充基因庫,並把所學的先進技術傳授給青年教師。「當時就是以學習研究為主,以推動國內學科發展為目標。」向仲懷說,不是以發表幾篇論文來完成學業,「最終收穫很大!」
  • MIT發現新冠病毒可將其基因插入人類DNA
    來源:前瞻網最近,一條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動態在全球引發軒然大波,甚至在部分地區引發反疫苗運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Rudolf Jaenisch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發表在biorxiv上的一份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能夠將其基因插入人類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