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2019-03-01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2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譚安江研究組題為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insect feeding preference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栽桑養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栽桑和養蠶密不可分,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雖然有報導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昆蟲的取食偏好和對食物的選擇具有高度多樣性,而植食性昆蟲的取食行為主要是由其化學感受體系(嗅覺和味覺)決定的。數量眾多的嗅覺受體和味覺受體基因在植食性昆蟲的宿主植物定位及可食性鑑別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對於嗅覺受體的研究,味覺受體的作用機理複雜,其研究相對滯後,目前功能得到鑑定的味覺受體數量也非常少。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作者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在正常飼養條件下,GR66突變體的生長發育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但其食性發生了顯著變化。突變體家蠶幼蟲除了桑葉以外,還可以取食蘋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麵包等多種野生型家蠶拒食的食物。在選擇性實驗中,突變體五齡幼蟲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和其他食物,但野生型家蠶只會取食桑葉或含有桑葉成分的人工飼料。根據以上證據,研究人員推測GR66是家蠶針對非宿主植物的一個取食抑制因子,突變後其抑制作用消失,導致突變體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及其它食物。該研究發現苦味受體基因GR66在家蠶食物選擇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昆蟲食性以及植物-昆蟲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由於土地資源的限制、季節性的影響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葉的供應已成為制約規模化和工廠化養蠶的重要因素。該研究也為今後持續規模化養蠶的去桑葉化、大幅度降低人工飼料成本以及培育適合工廠化飼養的家蠶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實驗過程中得到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琛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牛寶龍和計東風、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李木旺的合作支持。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738110, 31572330)的資助。

  論文連結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2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譚安江研究組題為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insect feeding preference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栽桑養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栽桑和養蠶密不可分,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雖然有報導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昆蟲的取食偏好和對食物的選擇具有高度多樣性,而植食性昆蟲的取食行為主要是由其化學感受體系(嗅覺和味覺)決定的。數量眾多的嗅覺受體和味覺受體基因在植食性昆蟲的宿主植物定位及可食性鑑別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對於嗅覺受體的研究,味覺受體的作用機理複雜,其研究相對滯後,目前功能得到鑑定的味覺受體數量也非常少。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作者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在正常飼養條件下,GR66突變體的生長發育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但其食性發生了顯著變化。突變體家蠶幼蟲除了桑葉以外,還可以取食蘋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麵包等多種野生型家蠶拒食的食物。在選擇性實驗中,突變體五齡幼蟲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和其他食物,但野生型家蠶只會取食桑葉或含有桑葉成分的人工飼料。根據以上證據,研究人員推測GR66是家蠶針對非宿主植物的一個取食抑制因子,突變後其抑制作用消失,導致突變體可以無差別地取食桑葉及其它食物。該研究發現苦味受體基因GR66在家蠶食物選擇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昆蟲食性以及植物-昆蟲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由於土地資源的限制、季節性的影響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葉的供應已成為制約規模化和工廠化養蠶的重要因素。該研究也為今後持續規模化養蠶的去桑葉化、大幅度降低人工飼料成本以及培育適合工廠化飼養的家蠶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實驗過程中得到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琛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牛寶龍和計東風、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李木旺的合作支持。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738110, 31572330)的資助。
  論文連結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動物所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TAG|小麥小穗數主效QTL位點的鑑定和功能研究而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國審小麥川農16雜交創製的含有199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進行基因分型(Liu et al. 2018),同時在三年八個生態點對該群體中小穗數的表型進行了鑑定(圖1)。
  • 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在水稻中,分櫱數基因的研究較多,且已有許多基因被克隆並應用於水稻育種。然而,在小麥中分櫱數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加快對小麥分櫱數的研究,最終達到提升產量的目的。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前期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SY95-71雜交創製的含有128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2SY群體)進行基因分型,構建了2SY群體的遺傳連鎖圖譜,圖譜總長度4273.03 cM,平均標記密度為1.69cM/marker(圖1)。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知識學習|利用兩個基因組已知的親本構建群體定位大麥控制粒重的關鍵QTL位點並預測候選基因
    然而,大麥基因組比水稻、玉米更加複雜,粒重基因的精細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進展相對緩慢,現階段國內外研究主要圍繞籽粒基因的初定位及其遺傳效應展開,並已在大麥7條染色體上鑑定到多個QTL位點,但是均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因此,解析大麥粒重的遺傳機制,是提高大麥產量的一個有效策略。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調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編碼一個含有SBP-box結構域的轉錄因子,調控多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功能獲得性突變體具有無效分櫱少、莖稈粗壯抗倒伏、穗大粒多產量高等優異農藝性狀(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該基因已應用於培育「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
  • 研究發現擬南芥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成員
    擬南芥DOG1(DELAY OF GERMINATION 1)基因是控制種子休眠數量性狀位點(QTL)的主效基因,DOG1功能缺失突變體的種子休眠徹底喪失,並且DOG1相關蛋白在其它植物中具有功能保守性,DOG1是促進植物種子休眠的特異性關鍵因子。鑑定與DOG1功能相關的新成員並解析其作用機理將會進一步完善種子休眠萌發的分子調控網絡。
  • 豬育種中,功能基因知多少?
    圖:江西農業大學任軍教授增加豬肋骨數的精準育種技術及其分子機理江西農業大學任軍教授指出,不同豬群的胸腰椎骨數存在差異,一般是19~24根不等,日本和江西農業大學研究小組揭示影響豬脊椎骨的主效基因有在研究中,通過GWAS分析和薈萃分析等方法篩選到2個基因VRTN和SYNDIG1L,其中VRTN已被報導為影響脊椎數的候選基因。通過多方查證後,對該基因的功能進行了一系列驗證,最終驗證結果揭示VRTN基因是一個新的轉錄因子,且是調控胸椎發育的關鍵基因。此外,VRTN可能通過加快分節鍾增加胸椎的數量。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外,粒形在進化中易被選擇,也是研究水稻進化和馴化的重要性狀之一 (Li等, 2018) 。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遺傳基礎十分複雜,不同品種控制粒形的基因不盡相同,大多都由多基因/QTL控制。目前,已檢測到近100個與粒寬相關的QTL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科學家成功克隆決定番茄果實硬度的新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品質分子改良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
  • 我國成功分離出控制秈粳稻雜種育性的廣親和基因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這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發現並成功分離克隆一個控制水稻秈粳雜種育性和廣親和性狀的主效基因,命名為S5。該研究成果在水稻品種改良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研究人員稱,驢馬雜交產下子代(騾),而子代不具有正常生育能力。這種生殖隔離現象在植物中同樣存在,如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的不育性。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廣親和"基因 應用前景可觀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廣親和"基因 應用前景可觀 2008年08月18日 10: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分離克隆出一種基因,該基因可促進秈稻與粳稻成功雜交。  人類目前已栽培利用的水稻主要分為秈稻和粳稻兩種。秈稻一般產於南方,個子矮;粳稻一般產於北方,個子高。水稻雜交多半是在秈稻與粳稻各自的「家族」內部進行,一旦讓秈稻和粳稻「南北通婚」,其「後代」就不堪入目,結實率很低,就跟驢和馬雜交生的騾子不育一樣。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對象發現CBC蛋白複合體與COMPASS蛋白複合體以及EFS之間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形成超級蛋白複合體。在複合體中CBC與這些促進轉錄的染色質修飾因子相互依存,協同調控基因的轉錄以及共轉錄加工過程,從而高效調控mRNA的水平。  在對擬南芥開花主效基因FLC表達調控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其mRNA的水平受到轉錄和共轉錄加工兩個過程的協同調控。
  • 普通小麥一個新矮稈基因的遺傳分析和QTL定位
    圖 4 用660K BSA對21條染色體的SNP分布進行研究農大5181/JE0124 F2群體(A)和JE0124/農大5181 F2群體(B);農大5181/JE0124 F2群體(C)和JE0124/農大5181 F2群體(D)2D染色體上SNPs的分布。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匡漢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報導了生菜中控制結球性狀基因LsKN1的克隆,並在分子水平上闡述了LsKN1調控生菜結球的作用機制。萵苣屬於菊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由野生萵苣Lactuca serriola馴化而來,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