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2021-01-09 網易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與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合作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promoter of TGW2 determines grain width and weight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水稻是人類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現今世界1/2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作為主食。我國是稻米消費大國,近60%的人口以大米作為主食。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面積的下降,如何增加水稻產量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水稻產量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即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粒重 (Xing和 Zhang, 2010) 。水稻粒形包括粒長、粒寬、粒厚和長寬比,前三者與千粒重密切相關,同時還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 (阮班普等, 2013) 。此外,粒形在進化中易被選擇,也是研究水稻進化和馴化的重要性狀之一 (Li等, 2018) 。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遺傳基礎十分複雜,不同品種控制粒形的基因不盡相同,大多都由多基因/QTL控制。目前,已檢測到近100個與粒寬相關的QTL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 (張光恆等, 2004) 曾在水稻第1、2、3、6、8 和12號染色體上檢測到9個粒寬相關QTL。此後,精細定位和分子克隆的粒寬QTL 逐漸增多。上海植生所林鴻宣研究組 (Song等, 2007) 通過圖位克隆法分離了控制粒寬和粒重的QTL—GW2,其編碼一RING型的E3泛素連接酶,通過將底物輸送到蛋白酶體降解來負調控細胞分裂。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實驗室 (Liu等,2017) 和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的李雲海實驗室 (Duan等, 2017) 幾乎同時克隆了粒寬和粒重的主效QTL—GW5 (GSE5) 。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實驗室克隆了控制粒長和粒重的主效QTL—GS3和控制粒寬、結實率和粒重的主效QTL—GS5。GS3基因編碼含植物特有調節器官大小結構域的跨膜蛋白,為負調控因子 (Mao等, 2010) ;GS5基因編碼屬於肽酶S10家族的絲氨酸羧肽酶,是穀粒大小的正調控因子,因此在粒形調控高產育種中的應用前景較大 (Li等, 2011)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等單位合作 (Hu等, 2015) 成功克隆了顯著提高水稻產量的粒形基因GS2,該基因編碼了水稻生長調控因子OsGRF4;其在93-11背景的近等基因系與培矮64s配成雜交稻後,可比對照超級稻品種「兩優培九」增產9.5%。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 (Wang等, 2012; Wang S等, 2015) 分離了控制粒寬和粒重的編碼類SQUAMOSA啟動子結合蛋白16 (OsSPL16) 的GW8基因和編碼TONNEAU1募集基序蛋白的GW7基因。後者與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克隆的粒長調控基因GL7等位 (Wang Y等, 2015) 。GW8轉錄因子可直接結合GW7的啟動子,從而抑制其表達使粒寬增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通過操縱GW8-GW7模塊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的新途徑。

  至今,雖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來改良水稻產量和品質,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前期利用「兩優培九」的重組自交系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成功構建了一張超高解析度的遺傳連鎖圖譜 (Gao等, 2013) 。在此基礎上檢測到3個粒寬主效QTL和2個粒重主效QTL,並採用超級雜交稻親本培矮64s與93-11的大規模BC 4 F 2 群體,精細定位和圖位克隆了一新的控制稻穀粒寬和粒重的主效QTL——qTGW2。TGW2基因編碼細胞數目調控因子OsCNR1,培矮64s等位型基因在孕穗期穎殼中的轉錄表達水平顯著高於93-11等位型,穎殼細胞數目顯著減少。課題組成員利用大量不同粒形水稻品種的表型和基因序列的關聯分析結合啟動子螢光素酶活性實驗,確定了基因啟動子區引起表達差異的關鍵位點。過表達和基因敲除實驗驗證了TGW2基因的功能,並且TGW2蛋白與調控細胞周期的KRP1蛋白存在互作,負向調節水稻粒寬和粒重。將93-11等位型的tgw2導入培矮64s背景,產量可提高12.3%而不影響其他農藝性狀(圖1) 。

  

  圖1.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對具有廣泛代表性的2866份水稻種質資源 (Wang等, 2018) 進行的序列分析發現,TGW2基因的啟動子內關鍵位點為培矮64s等位型的多屬於aus稻。由於aus稻起源於印度中部和孟加拉國 (Wu等, 2017) ,推測該等位型最初出現在印度和/或孟加拉國,隨後傳播至鄰國。進一步對141份水稻品種的分析揭示該基因受到了育種馴化選擇 (圖2) 。

  該研究不僅有利於揭示水稻乃至禾本科作物籽粒大小的遺傳調控機制,而且為水稻的高產優質育種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可加快在超級稻育種中的應用。

  

  圖2. TGW2基因的等位型地理分布和進化分析

  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阮班普博士後和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的商連光博士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中國水稻研究所高振宇研究員和錢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參考文獻

  阮班普, 田福寬, 馬伯軍, 高振宇. (2013) 水稻粒重的遺傳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中國稻米19(6):17-20,22.

  張光恆, 張國平, 錢前, 徐律平, 曾大力, 滕勝等. (2004) 不同環境條件下稻穀粒形數量性狀的QTL分析.中國水稻科學18(1):16-22.

  Duan P, Xu J, Zeng D, Zhang B, Geng M, Zhang G et al. (2017) 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promoter of GSE5 contributes to grain size diversity in rice.Mol Plant10:685-694.

  Gao ZY, Zhao SC, He WM, Guo LB, Peng YL, Wang JJ et al. (2013) Dissecting yield-associated loci in super hybrid rice by resequenc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and improving parental genome sequences.Proc Natl Acad Sci USA110:14492-14497.

  Hu J, Wang Y, Fang Y, Zeng L, Xu J, Yu H, et al. (2015) A Rare Allele of GS2 Enhances Grain Size and Grain Yield in Rice.Mol Plant8:1455-1465.

  Li N, Xu R, Duan P, Li Y (2018) Control of grain size in rice.Plant Reprod31:237-251.

  Li Y, Fan C, Xing Y, Jiang Y, Luo L, Sun L et al. (2011) Natural variation in GS5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grain size and yield in rice.Nat Genet43:1266-1269.

  Liu J, Chen J, Zheng X, Wu F, Lin Q, Heng Y et al. (2017) GW5 acts in the brassinosteroid signalling pathway to regulat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in rice.Nat Plants3:17043.

  Mao H, Sun S, Yao J, Wang C, Yu S, Xu C et al. (2010) Linking differential domain functions of the GS3 protein to natural variation of grain size in rice.Proc Natl Acad Sci USA107:19579-19584.

  Song XJ, Huang W, Shi M, Zhu MZ, Lin HX. (2007) A QTL for ric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encodes a previously unknown RING-type E3 ubiquitin ligase.Nat Genet39:623-630.

  Xing Y, Zhang Q. (2010) Genetic and molecular bases of rice yield.Annu Rev Plant Biol61:421-442.

  Wang S, Li S, Liu Q, Wu K, Zhang J, Wang S et al. (2015) The OsSPL16-GW7 regulatory module determines grain shape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s rice yield and grain quality.Nat Genet47:949-954.

  Wang S, Wu K, Yuan Q, Liu X, Liu Z, Lin X et al. (2012) Control of grain size, shape and quality by OsSPL16 in rice.Nat Genet44:950-954.

  Wang W, Mauleon R, Hu Z, Chebotarov D, Tai S, Wu Z et al. (2018) 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Nature557:43-49.

  Wang Y, Xiong G, Hu J, Jiang L, Yu H, Xu J et al. (2015) Copy number variation at the GL7 locus contributes to grain size diversity in rice.Nat Genet47:944-948.

  Wu W, Liu X, Wang M, Meyer RS, Luo X, Ndjiondjop MN et al. (2017) A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causes smaller grain size and loss of seed shattering during African rice domestication.Nat Plants3:17064.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11/nph.16540

相關焦點

  • 餘淑美團隊發現新的影響水稻籽粒大小基因
    籽粒大小是影響糧食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PBJ | 餘淑美團隊發現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逆性的新基因-RBG1!
    穀粒產量和逆境耐受性是穀類作物在生產中保證產量潛力的兩個重要因素,而種子大小又是影響穀粒產量的關鍵因子。
  • 科學家揭示水稻「編碼基因集」 有助提升產量
    中新網上海1月16日電 (記者 鄭瑩瑩)北京時間1月16日,《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題為「泛基因組分析揭示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組變異」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繪製了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組圖譜,有助於育種家充分利用各類群水稻豐富的遺傳變異,進一步提升中國水稻的產量潛力等。
  • 種子大小決定產量?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種子大小決定產量?——科學家在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中獲進展   BG1可顯著提高水稻及擬南芥的生物量和產量   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中國農業科學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家系統解析了水稻粳稻與秈稻雜種不育問題及遺傳特性,發現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並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的難題。該項研究成果於6月8日在國際學術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上在線發表。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日前,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異三聚體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調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從氮高效的水稻資源品種中分離並克隆氮高效相關基因,通過改變這些關鍵基因的表達或功能進而使農作物在較低養分水平下保持較高產量,是降低水稻生產投入成本,減少水稻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汙染,穩定提高水稻產量的一種可行的途經。2009年傅向東課題組從中國超級水稻中分離出了控制產量的關鍵基因DEP1 (DENSE AND ERECT PANICLES 1)。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Plant Cell:萬建民課題組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新機制
    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作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a研究發現微絲結合蛋白Villin2(VLN2)通過調節微絲的動態變化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科技創新進展:發現水稻P450家族基因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
    11月1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Rice|RGG1參與細胞分裂素調節途徑,控制水稻的籽粒大小
    然而,人們對它們協調調節水稻籽粒大小的機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對一個編碼A、G、γ亞基的基因Rgg1進行了功能鑑定。在幼穗和小穗中檢測到較強的GUS染色,表明該基因在調節穗部相關性狀發育中起作用。Rgg1在日本晴(Nip)和武雲粳30(WYJ30)中過表達,通過調節細胞分裂,顯著降低了株高、穗長和粒長。然而,CRISPR/Cas9系統產生的Rgg1突變體沒有明顯的表型差異,這可能是由於該基因在體內的表達水平極低所致。
  •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粒型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題為「Ubiquitin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其中,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團隊選育的「華浙優261」香型優質雜交稻,是優質高產高效廣適性新品種,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在2020年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鑑活動中,獲得了秈米組金獎第一名,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活動中,「華浙優261」再次獲得秈稻組金獎。
  • 水稻全基因組DNA腺嘌呤甲基化圖譜被繪製
    DNA腺嘌呤甲基化是近年來逐漸在多細胞生物中揭示的一類新表觀遺傳修飾,在多個方面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而目前在植物尤其是農作物上的研究及了解很少。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谷曉峰課題組繪製了全基因組腺嘌呤甲基化修飾圖譜,並發現其參與生長發育、光合作用、逆境適應等生物學功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培育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狀優良的水稻品種是科學研究和生產中的重大需求。作為兩個主要亞種,秈稻和粳稻具有不同的農藝性狀,相對而言秈稻產量較高,粳稻食用品質更好。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 promotes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a 'SAPK10-bZIP72-AOC' pathway to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