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2020-11-22 騰訊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麥遺傳與育種」。這個號是四川農大馬建老師發起的,請大家多多關注。

除此之外,據我所知,小麥科研方面的公眾號還有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劉志勇老師課題組的公眾號「小麥基因組與遺傳育種」以及河北農大王逍冬老師主辦的「小麥時代WheatTimes」。也歡迎大家一併關注。如果其他小麥課題組也有公眾號,歡迎大家推薦給我們。我們收集後再推薦給大家。

小麥的分櫱數通過影響單位面積的穗數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冬小麥品系20828具有高抗條銹病(Liu et al. 2018; Ma et al. 2019b)和多小穗特性(Ma et al. 2019a)。品系SY95-71具有高感條銹病但株型較好的特性,因此在育種中常作為誘發材料和育種親本。在水稻中,分櫱數基因的研究較多,且已有許多基因被克隆並應用於水稻育種。然而,在小麥中分櫱數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加快對小麥分櫱數的研究,最終達到提升產量的目的。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前期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SY95-71雜交創製的含有128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2SY群體)進行基因分型,構建了2SY群體的遺傳連鎖圖譜,圖譜總長度4273.03 cM,平均標記密度為1.69cM/marker(圖1)。

圖1 2SY群體的遺傳連鎖圖譜

基於構建的遺傳連鎖圖譜以及該群體三年八個生態點的分櫱數表型(圖2),對分櫱數進行了QTL鑑定以及在2個具有不同遺傳背景中的驗證。

圖2 親本和部分後代株系的分櫱數表型

1. 分櫱數表型分析

親本SY95-71的分櫱顯著多於親本20828,並且重組自交系群體中分櫱數的表型值都呈連續分布趨勢,有利於進行分櫱數QTL的檢測。SY95-71的平均分櫱數為11.80,20828的平均分櫱數為7.62;其後代群體中最大分櫱數和最小分櫱數分別為1.00和33.00 (圖3)。

圖3 分櫱數表型分布直方圖

2. 分櫱數QTL鑑定

基於QTL分析,在1B、4A、6A和7A(2個)染色體上共檢測到5個分櫱數相關性狀QTL,這些能解釋0.81-55.71%的表型變異。其中Qetn-sau-1B.1在多個生態點中檢測到,且表現出較高的LOD值和表型變異值(LOD為2.87-16.54;PVE為4.82-55.71%),因此它被認為是主效的分櫱數QTL。同時我們使用軟體QTL Icimapping 4.0掃描了每個生態點所有染色體的LOD值,並對已鑑定到的5個分櫱數QTL進行了2-LOD置信區間的分析。結果表明這5個分櫱數QTL的置信區間與先前的QTL鑑定結果一致(圖4)。

圖4 5個分櫱數QTL的2-LOD置信區間

3. 主效分櫱數QTL的驗證

基於QTL側翼的SNP標記AX-110129912,成功開發出與Qetn-sau-1B.1緊密連鎖的KASP標記KASP-AX-110129912(Ma et al. 2020)。用該標記對主效QTLQetn-sau-1B.1在2個不同的遺傳背景群體中進行驗證,T檢驗結果表明含有Qetn-sau-1B.1位點的『SY95-71』增效位點的株系比不含該位點的株系的分櫱數平均增加22.55%(圖5)。

圖5Qetn-sau-1B.1在兩個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群體中的驗證

4.Qetn-sau-1B.1與產量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基於已開發的緊密連鎖標記KASP-AX-110129912在2SY群體中的分型結果,將該群體分為2個組(攜帶SY95-71純合等位基因和攜帶20828純合等位基因的株系),隨後將這些株系的千粒重(TKW)、開花期(AD)、小穗數(SNS)、株高(PH)和單位面積的產量(Yield)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Qetn-sau-1B.1顯著影響千粒重(圖6a);然而,該QTL並不能影響開花期、小穗數、株高以及單位面積的產量(圖6b-e)。

圖6Qetn-sau-1B.1與產量性狀的關係

5.Qetn-sau-1B.1區間內基因預測

Qetn-sau-1B.1定位染色體1BL上標記AX-89635557和AX-111544678的6.17cM區間,其對應中國春和野生二粒小麥物理圖譜的區間分別為51.88Mbp和50.80Mbp。該區間內兩者所包含的基因分別為417和813個,其中同源基因有112個,與分櫱數調控相關的同源基因有3個(圖7)。如下:TraesCS1B01G313400.1,TraesCS1B01G321800.1以及TraesCS1B01G322900.1(圖7)。以上結果為分櫱數QTL後續的精細定位和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礎。

圖7Qetn-sau-1B.1的物理區間以及區間內基因的預測

6. 全文總結

在本研究中,分櫱數的H2相對較低(0.40),不同生態點之間的相關性較差(部分生態點沒有相關性);這些結果表明分櫱數受環境和遺傳影響。此外,我們在Qetn-sau-1B.1區間內未檢測到千粒重、開花期、小穗數以及株高相關的QTL,該結果表明該分櫱數位點可能不是一個多效位點。

Qetn-sau-1B.1位於染色體1BL上的bin 1BL1-0.47–0.69區間內(圖7)。然而在前人研究中,也有很多與分櫱數相關的QTL或者基因位於染色體1B。例如QTp.ccsu-1B.1(93.91–94.23 Mbp)、QTn.ipk-1B(bin C-1BL6-0.32)、QSnp.wa -1BL.e3(672.33 Mbp)和QPtn.sau-1B(674.62 Mbp)。這些QTL均與Qetn-sau-1B.1沒有物理區間的重合,因此Qetn-sau-1B.1可能是一個新的分櫱數位點。

綜上所述,我們檢測到了1個新的、主效、穩定的分櫱數QTL,同時也在2個不同遺傳背景的群體中驗證了Qetn-sau-1B.1的遺傳效應。通過分析該分櫱數QTL與產量性狀的關係發現,分櫱數隻與千粒重顯著相關,且顯著影響千粒重,與其他產量性狀不相關也不影響(圖6)。分櫱數多的小麥,千粒重越高。但是在實際生產中並非如此,分櫱數越多,空間利用率下降,植株生長會受到限制,最終會導致整體產量不變甚至下降。因此適當的分櫱數才有利於小麥的高產和穩產。

該結果於2020年7月30日發表在Plant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A novel, major, and validated QTL for the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located on chromosome arm 1BL in bread wheat)。

文章連結: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四川省科技廳應用基礎項目和四川省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重點項目的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Liu J, Luo W, Qin N, Ding P, Zhang H, Yang C, Mu Y, Tang H, Liu Y, Li W, Jiang Q, Chen G, Wei Y, Zheng Y, Liu C, Lan X, Ma J (2018) A 55 K SNP array-based genetic map and its utilization in QTL mapping for productive tiller number in common wheat. Theor Appl Genet 131:2439-2450

Ma J, Ding P, Liu J, Li T, Zou Y, Habib A, Mu Y, Tang H, Jiang Q, Liu Y, Chen G, Wang J, Deng M, Qi P, Li W, Pu Z, Zheng Y, Wei Y, Lan X (2019a)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major and stably expressed QTL for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in bread wheat. Theor Appl Genet 132:3155-3167

Ma J, Qin N, Cai B, Chen G, Ding P, Zhang H, Yang C, Huang L, Mu Y, Tang H, Liu Y, Liu Y, Wang J, Qi P, Jiang Q, Zheng Y, Liu C, Lan X, Wei Y (2019b)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major QTL for all-stag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on 1BL in the winter wheat line 20828. Theor Appl Genet 132:1363-1373

Ma J, Tu Y, Zhu J, Luo W, Liu H, Li C, Li S, Liu J, Ding P, Habib A, Mu Y, Tang H, Liu, Y, Jiang Q, Chen G, Wang J, Li W, Pu Z, Zheng Y, Wei Y, Kang H, Chen G, Lan X (2020) Flag leaf size and posture of bread wheat: genetic dissection, QTL valid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yield-related traits. Theor Appl Genet 133:297-315

相關焦點

  • TAG|小麥小穗數主效QTL位點的鑑定和功能研究而
    小麥的小穗數通過調控每穗粒數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冬小麥品系『20828』具有高抗條鏽(Ma et al. 2019)和多小穗特性(圖1)。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鄭有良教授研究團隊利用小麥55K SNP晶片和SSR標記,對『20828』與國審小麥川農16雜交創製的含有199個株系的重組自交系群體進行基因分型(Liu et al. 2018),同時在三年八個生態點對該群體中小穗數的表型進行了鑑定(圖1)。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前人研究發現,lncRNA-LRK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可影響富亮氨酸重複受體激酶基因簇,從而影響水稻分櫱和產量(Wang et al. 2018)。該研究揭示了此前所忽視的長鏈非編碼RNA在分櫱和產量調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小麥中特異分櫱材料缺乏、基因組龐大複雜,其分櫱調控lncRNA的發掘工作大受制約、鮮見報導。
  • 知識學習|利用兩個基因組已知的親本構建群體定位大麥控制粒重的關鍵QTL位點並預測候選基因
    然而,大麥基因組比水稻、玉米更加複雜,粒重基因的精細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進展相對緩慢,現階段國內外研究主要圍繞籽粒基因的初定位及其遺傳效應展開,並已在大麥7條染色體上鑑定到多個QTL位點,但是均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因此,解析大麥粒重的遺傳機制,是提高大麥產量的一個有效策略。
  • 普通小麥一個新矮稈基因的遺傳分析和QTL定位
    圖 4 用660K BSA對21條染色體的SNP分布進行研究農大5181/JE0124 F2群體(A)和JE0124/農大5181 F2群體(B);農大5181/JE0124 F2群體(C)和JE0124/農大5181 F2群體(D)2D染色體上SNPs的分布。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決定。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
  • 是誰影響著小麥的分櫱
    小麥的分櫱數量和成穗率,與小麥的品種特性、生長條件、栽培措施都有重要關係。品種特性:不同的品種分櫱能力也不同。冬性品種春化時間長,分櫱經歷的時間也長,主莖生長的葉片數多,分櫱量也多,分櫱力也強,春性品種與之相反,半冬性品種的分櫱能力則介於兩者之間。
  • 小麥《小麥分櫱少成穗率低?做好這3點,每畝能增產200斤以上》 《冷...
    在通常情況下,小麥在麥苗長出後的半個月左右開始分櫱。 此時小麥的根系生長緩慢,主要是從地上小麥的莖節處開始出現有效分櫱。這些分櫱後期會抽穗,增加麥穗個數,麥穗多了產量自然就上去了。那麼,在實際生產中如何才能提高小麥的分櫱數和成穗率?細看文章。
  • 小麥SBP-b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表徵和表達模式分析
    已經報導了水稻(Oryza sativa)和擬南芥中SBP-box基因的特徵,但是它們在小麥(Triticum aestivum)中的潛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了解。在這項研究中,確定了48個SBP-box基因(TaSBPs)。它們位於除4B和4D以外的所有小麥染色體中。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林中偉課題組揭示了玉米株型演化的一個關鍵分子遺傳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作物馴化中的這種平行變化是否具有共同的分子遺傳基礎?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六倍體小麥 (2n=6x=42,AABBDD) 基因組由A、B和D 三套亞基因組整合而成,其基因組組成極其複雜,三套亞基因組中80%以上的序列是相似的,並且小麥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高達85%以上,因此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組裝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18年8月17日,Science期刊載文報導世界上首個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 (Chinese Spring) 」基因組圖譜完成。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產量和品質下降的同時,以其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和飼料更會嚴重威脅人畜健康。」團隊負責人、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孔令讓說。 培育與利用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並環保的選擇。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就開始了小麥赤黴病的相關研究,但是小麥種質資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黴病基因非常稀少,因此抗赤黴病育種工作難以取得關鍵性突破。
  • 一作解讀|ph1基因誘導染色體重組特徵解析
    部分同源染色體(不同基因組的相同同源群染色體)之間高度同源,具有減數分裂重組的潛力,但普通小麥的減數分裂中只有同源染色體可以發生配對重組,這種類二倍化的減數分裂行為是由  Ph  (homoeologouspairing)基因系統控制的。  Ph1  基因是該系統的主效基因。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通過BSA分析發現,位於3BL染色體臂上的6個SSR標記Xwmc326、Xbarc77、Xbarc84、Xwmc687、Xgwm114和Xwmc236與Pm41基因連鎖。利用中國春第三部分同源群的缺體-四體、雙端體和缺失系將Pm41基因定位於3BL末端Bin 0.63-1.00染色體物理區間。
  • 袁隆平、康振生、鄧興旺等多位院士點評!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找到攻克...
    令人振奮的是,我國科學家在攻克小麥赤黴病上已邁出了關鍵一步。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教授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並驗證了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黴病抗性,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
  • 研究發現決定家蠶食性的主效基因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栽桑養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栽桑和養蠶密不可分,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雖然有報導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Vrn2也位於5A染色體長臂,Vrn3位於7B染色體短臂。冬小麥品種需要一定時間的低溫來誘導開花,而無需春化即可開花的品種則被稱為春性品種。此外,開花較晚的品種不斷產生分櫱,直到獲得生殖發育的信號,其中許多不能產生可育穗,但通過正常的蒸騰作用影響土壤中可利用的水分。從這一點上講,培育乾旱環境中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種還應該考慮抽穗期和有效分櫱數。此外,整個生育期的用水需求也不一樣,在結實和種子發育階段需水較多。因此,通過改變作物的發育有可能提高產量。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現代水稻育種中的導入模式圖。
  • 冬小麥分櫱少是怎麼回事?
    小麥出苗到拔節以前的這段時期稱為小麥出苗分櫱期。這個時期以營養生長為主,主要生長分櫱和根系,同時幼穗的小穗原基也在分化,是決定穗數和奠定大穗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主要是抓好全苗、早紮根,達到分櫱足、麥苗壯、根系發達、安全越冬,為小麥多穗、大穗打好基礎。
  • 認識小麥的莖,小麥的根有幾種?
    1. 莖稈的構成 小麥的莖由節和節間組成,支持著植株的地上部分。小麥主莖的總節數(胚芽鞘節到穗莖節),等於主莖葉片數+2,即(N+2),如主莖11葉的品種有13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