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解讀|ph1基因誘導染色體重組特徵解析

2021-01-07 網易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劉登才教授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AdamJLukaszewski教授團隊在theplant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Somecharacteristicsofcrossingoverininducedrecombinationbetweenchromosomesofwheatandrye」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揭示了同源重組和部分同源重組的差異主要是量化差異,對小麥

  ph1

  基因的作用機制的理解和通過操縱

  ph1

  基因誘導外緣(部分同源)染色體與小麥ABD染色體重組來豐富小麥種質資源提供一定依據。

  

  染色體重組是對基因組重新排列組合的過程,對於育種和遺傳研究都有重要意義。普通小麥是異源六倍體,包含ABD三個基因組,每個基因組有7對染色體,構成7個同源群。部分同源染色體(不同基因組的相同同源群染色體)之間高度同源,具有減數分裂重組的潛力,但普通小麥的減數分裂中只有同源染色體可以發生配對重組,這種類二倍化的減數分裂行為是由

  Ph

  (homoeologouspairing)基因系統控制的。

  Ph1

  基因是該系統的主效基因。大量研究表明,利用

  Ph1

  基因的缺失突變

  ph1b

  可以誘導小麥自身或其與近緣屬種的部分同源染色體重組且重組頻率變異大。然而,

  ph1b

  對同源重組的影響,及其誘導的部分同源重組與同源重組之間的異同還鮮有報導。本研究,利用小麥及小麥-黑麥部分同源染色體工程材料為對象,對上述兩個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結果如下:

  1.比較小麥--黑麥小片段易位T-9中的1BS與四種普通小麥(HE、BE、#55、LC)1BS端部同源片段在

  Ph1

  和

  ph1b

  背景下的重組頻率,發現

  ph1b

  顯著提高該片段的重組頻率,平均上調約2倍(1.7—4倍)。

  

  Fig.1.小麥-黑麥小片段易位系T-9中的1BS與四種普通小麥(HE、BE、#55、LC)1BS端部的同源片段在

  Ph1

  和

  ph1b

  背景下的重組頻率。

  2.利用含

  ph1b

  普通小麥Pavon與1RS.1BL、2RS.2BL、2BS.2RL三個黑麥易位系(Pavon背景)雜交,細胞學篩選了近3萬個單株,獲得3個較大的部分同源染色體重組群體(121個1BS-1RS;25個2BS-2RS;80個2BL-2RL);然後用Dart-seq或90KSNP晶片進行分型,獲得重組發生的遺傳區間;隨後將重組區間的側翼標記比對到小麥和黑麥的參考基因組上,獲得重組的物理區間。部分同源重組在兩個部分同源基因組上的物理分布十分一致,重組區間的平均物理長度在Mb水平上,只有少數區間的長度在Kb和bp水平上。

  

  Fig.2.

  通過參考小麥(1B,2B)和黑麥(1R,2R)參考基因組序列,比較1BS-1RS、2BS-2RS和2BL-2RL部分同源重組的遺傳圖譜與相應的物理圖譜。

  3.為了比較部分同源重組與同源重組遺傳規律的異同,我們同時分析了JordanJordan等(2018)公布的NAM群體(28個重組自交系,約2000個單株組成)的同源重組情況。以普通小麥中國春基因組為參考發現:①短臂超過50%的同源重組發生在端部50Mb以內,長臂則在100Mb以內;②三對部分同源染色體臂的重組區間,完全的落在了相應的同源重組區間範圍內,並在相同的區域出現峰值。③相比1BS,2B染色體的部分同源重組物理與同源重組差異較大,2BS的部分同源重組起始於端部50Mb以後,端粒到著絲粒均勻的分布,2BL的部分同源重組則完全的集中於靠近端粒的100Mb,臂的其餘部分幾乎不能重組,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由於2R端部有一段來自小麥6同源群的易位,因此其與2BS端部的共線性差而不能重組。由此可見,結構變異對重組有重要影響。

  

  Fig.3.比較三對小麥-黑麥部分同源重組染色體(

  ph1b

  誘導)與NAM群體同源染色體(

  Ph1

  存在)重組在染色體上的物理區間分布。

  4.隨後,我們對三對部分同源染色體臂的共線性進行了分析發現:①①部分同源重組集中在共線性好的區段,並且約5Mb的小倒位對部分同源重組的影響很小;比如2BL-2RL端部有兩個連續的5Mb左右的倒位,但仍然有較高頻率的重組。②即使是在一段比較長的,共線性好的區間內,部分同源重組也是不均勻的,暗示可能存在重組熱區。

  

  Fig.4.

  三對部分同源染色體臂的共線性關係與部分同源重組頻率在染色體上的分布。

  5.以小麥和黑麥為參考基因組,分析了三個部分同源重組群體中小於50Kb50Kb的物理區間。以小麥為參考基因組的重組物理區間都在非基因區;而以黑麥為參考基因組的重組物理區間,有4個包含了基因區,其中2個位於注釋基因編碼區內。將這兩個重組區間在基因組序列上向前後各延伸5Kb,發現重組發生在一個DNA序列相似度高且GC含量60%左右的區域;而在重組區段前後的小麥和黑麥DNA序列相似度迅速降低。

  

  Fig.5.兩個位於黑麥基因組編碼區的重組區間的序列特徵。

  該研究成果以「Somecharacteristicsofcrossingoverininducedrecombinationbetweenchromosomesofwheatandrye」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TheplantJournal》。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在讀博士生

  範超蘭

  為本文第一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

  AdamJLukaszewski

  教授為通訊作者。特別感謝IPK的N.Stein教授和M.Wallace博士在黑麥基因組文章發表前提供了基因組序列和注釋信息;UCDavis的羅明誠教授和朱婷婷博士在CS2.0基因組文章發表前提供了基因組序列和注釋信息,也感謝羅明誠教授多次為我解答問題。本研究獲得了美國農業部(CA-R-BPS-5411-H)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D0102000)的資助。

  一作心聲

  :本研究的開展得益於

  AdamJLukaszewski

  教授幾十年潛心於用染色體工程技術進行

  ph1

  基因的利用和機制探討,創製了一大批寶貴的材料,為該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材料基礎。在此,向所有細胞遺傳學家致敬。

  https://doi.org/10.1111/tpj.15140

  利用重測序鑑定小麥遠緣雜交染色體結構變異

  一作解讀|mc-FISH解析新合成硬粒小麥-偏凸山羊草異源多倍體早期世代的染色體行為模式

  利用Su1-Ph1抑制系統定向誘導部分同源染色體間的重組交換

  鑑定中國小麥染色體重排和多態性

  小麥多倍化過程中的4A染色體結構變異

  http://202.194.139.3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蠟梅 基因組在歷史進化中經歷了複雜的染色體斷裂、融合及片段重組過程。 研究團隊還結合細胞學和轉錄組學對蠟梅花芽周年發育過程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對花芽分化、花器官特化以及花器官發育、花芽休眠和抗寒等生物學特性進行了分子解析,鑑定到了大量成花轉變、花發育以及開花時間相關候選基因,為將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團隊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和三代PacBio測序平臺進行測序,結合10x Genomics和Hi-C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同時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蠟梅近緣種夏蠟梅的全基因組測序。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團隊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和三代PacBio測序平臺進行測序,結合10x Genomics和Hi-C獲得了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同時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蠟梅近緣種夏蠟梅的全基因組測序。研究者利用蠟梅、夏蠟梅以及其他15個具有代表性被子植物的基因組數據構建了系統進化樹,結果表明木蘭類植物與雙子葉植物互為姐妹關係。
  • 華中農業大學聯合西南林業大學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綜合解讀了蠟梅基因組基本特徵研究者利用蠟梅基因組內、與其他物種基因組間的共線性分析以及Ks分析,檢測到蠟梅經歷兩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校正進化速率以後,估計蠟梅兩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分別發生在大約77.8和112.1Ma。其中較古老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發生在樟科和蠟梅科分化之前,近期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發生在樟科和蠟梅科分化之後。蠟梅基因組在歷史進化中經歷了複雜的染色體斷裂、融合及片段重組過程。
  • 教師資格證備考:基因重組的類型題辨析及滲透
    A.基因突變 B.等位基因互換C.基因分離和重組 D.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摘自2016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該行為是同源染色體間的交叉互換,結果是導致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交換。
  • ...特崗教師招聘考試:生物備考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2015年甘肅特崗教師招聘考試:生物備考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比較 2015年甘肅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告已發布,此次計劃招聘農村特設崗位教師3400名,聘期3年。
  • 技術專刊:Cre-loxP基因重組技術
    Cre-loxP誘導基因重組的幾種方式當細胞基因組內存在兩個loxP位點時,一旦有Cre重組酶出現,就會誘導兩個loxP位點間的序列發生重組。首先,Cre重組酶結合到兩個13bp的迴文序列形成二聚體,然後這個二聚體和另外一個loxP位點上的二聚體結合,形成四聚體。
  • PNAS發表小麥等異源多倍體物種部分同源重組事件重要進展
    部分同源重組(homoeologous exchange, HE)特指異源多倍體中具有高序列相似度的部分同源染色體之間通過配對交叉(cross-over)而導致的大規模染色體片段交換的現象,影響著基因組的結構變化和基因表達。
  • 點評|差異染色體開放圖譜揭示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
    編者按:近期Genome Biology雜誌發表了有關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的研究成果。我們特別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路則府團隊對該文章進行了重磅點評。希望給各位同行帶來啟發。植物染色質的開放狀態與轉錄調控、重組、複製或DNA修復密切相關,並影響很多的生理代謝過程。
  • 《染色體變異》答辯題目及解析
    《染色體變異》答辯題目及解析1.本節課的開始你就提到了染色體變異是可遺傳變異中的一種,請簡述高中階段學過的可遺傳變異來源有哪幾種,並簡要解釋。【參考答案】高中階段學過的可遺傳變異主要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以及染色體變異。
  • 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原標題: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課題組和香港中文大學鍾思林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在重要作物大基因組染色質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論文。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小麥10+基因組的轉座子TE差異, 外緣染色體片段, 著絲粒動態,大的結構變異(SV)我們發現TE約佔小麥基因組的81.6%(包括69%的長末端重複序列, 12.5%DNA轉座子)。我們注釋了122萬條全長-長末端重複序列fl-LTRs, 基於這些序列的聚類分析結果與基於SNP以及PAV的分析是一致的。
  • 中國傳統名花蠟梅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綜合解讀了蠟梅基因組基本特徵、以蠟梅為代表的木蘭類植物物種進化位置、蠟梅全基因組多倍化事件以及樟目植物基因組進化歷史;對蠟梅花香合成代謝網絡中相關關鍵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系統解析了蠟梅花芽分化到開花的發育過程;為被子植物演化、蠟梅花香生物合成及開花提供了新見解。
  • 小鼠研究院丨層層解析條件性基因敲除的「時空開關」—— Cre-loxP系統
    1992年Jamey Marth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了Cre-Lox可以對轉基因動物體內特殊T細胞中由loxP序列所夾的染色體DNA進行高效地刪除,他們由此提出這一技術可以用於確定特定細胞類型中內源基因的功能、標記細胞命運決定中的祖細胞、誘導染色體重組以構建疾病生物學模型、以及確定早期基因損傷對疾病發展的作用。
  • 個人的常染色體解讀(1)
    (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全文」可看繁體版本及打賞)大家都知道,人體共有46條染色體(22對常染色體加性染色體XX或XY),總長度是3
  • 重組蛋白純化策略
    1.誘導方式:誘導方式的選擇上,為了得到正確摺疊的目的蛋白,表達菌種的生長情況,菌種是否健壯,是否是單克隆菌種,菌體的濃度是否適合誘導,生長狀態不好的表達菌,一方面會造成目的蛋白的錯誤摺疊,造成蛋白大小,形態等發生改變,另一方面會因為IPTG的加入,導致菌體的死亡或者降解。
  • 你的Y染色體丟基因了嗎?
    在日本土生土長的Ryukyu刺鼠是一個Y染色體上的基因消失的極端例子。Ryukyu刺鼠的Y染色體完全消失,許多本來在Y染色體上的基因移至X染色體或常染色體上。原本以為這個例子是被隔絕物種中的特例。但最近結果表明基因從性染色體移動到常染色體上的現象在哺乳動物中非常常見,包括人類在內。
  • Science:利用CRISPR/Cas9操縱染色體重組繪製遺傳圖
    2016年5月7日/生物谷BIOON/--當將表型性狀繪製到基因組上特異性位點時,科學家們通常依賴於細胞減數分裂期間染色體的自然重組來推斷對應的基因位置。但是重組事件在不同物種和染色體區域存在差異,這就使得人們不能控制基因組哪些區域發生交換。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基因組的重組是在基因變異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雜合性(Heterozygosity)組合,即將個別等位基因的變化「集體」遷移、集合、乃至剔除。這樣的重組一般發生在有性繁殖的過程中,通過減數分裂和染色體的部分交換,利用創造雜合個體、擴大群體中的個體數量等途徑創造更複雜的遺傳多樣性(Genetic Heterogeneity)。
  • 性染色體的遺傳規律
    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來自父母的兩組染色體將「重組」它們的基因,有點洗牌的意味,這意味著這些染色體彼此交換遺傳信息,達到某種隨機混合的效果。從短期來看,這種「洗牌」的過程意味著兒子或女兒的性格和生理特徵的組合很難嚴格復刻父母。從長遠來看,這形成了某種遺傳多樣性,並有助於消除可能對後代不利的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