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發表小麥等異源多倍體物種部分同源重組事件重要進展

2020-11-30 騰訊網

部分同源重組(homoeologous exchange, HE)特指異源多倍體中具有高序列相似度的部分同源染色體之間通過配對交叉(cross-over)而導致的大規模染色體片段交換的現象,影響著基因組的結構變化和基因表達。HE通常被控制減數分裂染色體配對行為的位點(如小麥屬中的Ph1和雲薹屬中的PrBn)所抑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減數分裂二價體配對並儘可能減少或避免了多價體的形成,後者通常導致染色體不穩定性及敗育。儘管如此,大量證據表明HE在天然及新合成異源多倍體中高頻發生並產生了生理和表型效應。在新合成異源多倍體中,HE提供了一種能夠快速產生基因組變異的機制:它是由於種間雜交導致的基因融合以及後續的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所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然而,與經典的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不同,控制HE產生的分子機制及對部分同源重組位點(HE junction)的系統性研究還鮮有報導。

本文主要利用新合成異源四倍體小麥(AADD),結合染色體螢光原位雜交、全基因組重測序和轉錄組測序技術,鑑定了高解析度的HE事件(圖一、二)並對HE junctions的基因組特徵及其遺傳學後果進行了探究。

圖一

圖二

由於減數分裂染色體隨機分配以及分裂後的配子選擇,絕大多數的部分同源重組事件為非交互式的,這導致了部分同源染色體上的DNA片段發生了重複-刪除現象(圖一、二)。發現HE junction表現出與同源重組熱點相似的的典型特徵,即:分布在低拷貝的染色體近端粒區並富集有CCN-重複基序。但與同源重組熱點主要位於基因的啟動子和終止子區域顯著不同的是,HE junction主要分布在基因的編碼區中,由此可以推斷HE具有產生新的融合轉錄本進而翻譯產生新的蛋白質序列變體的潛能(圖三)。同時,HE junction相關的部分同源基因具有較長的外顯子及較高的GC含量,這可能為部分同源染色體上部分同源基因對的配對和重組提供適合的同源性靶點(圖四)。進一步,利用RNA-Seq和位點特異性Sanger測序技術,本文作者在轉錄水平上驗證了由HE誘導的融合基因的表達模式(圖五)。

圖三

圖四

圖五

最後,本文作者利用公共資料庫中雲薹屬、芭蕉屬、擬南芥屬、水稻屬和花生屬異源多倍體的重測序數據和轉錄組數據獲得高解析度的HE junction數據集並發現其誘導基因內重組這一現象在物種間具有普遍性(圖六)。

圖六

本研究表明,異源多倍體中的HE雖然具有與HR相似的機制和基因組特徵,但前者優先發生在基因編碼區並導致了基因內重組的後果,這為異源多倍體中新基因和蛋白質進化(亞功能化或新功能化)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機制,也說明HE在多倍體進化中的作用或許比想像中的更為重要。本文研究結果為理解異源多倍體中HE的產生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可能為多倍體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9日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題為Homoeologous exchanges occur through intragenic recombination generating novel transcripts and proteins in wheat and other polyploids (doi:10.1073/pnas.2003505117)。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東北師範大學張志斌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東北師範大學劉寶教授和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Avraham A. Levy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一作解讀|Mol Plant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提出泛基因組時代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基於小麥族物種基因組間和亞基因組間的共線性分析,該研究提出了六倍體普通小麥的「4A-5A-7B染色體重排」是兩次染色體易位事件的結果,並明確了重排的基因組區間的精細邊界;同時研究了春化基因Vrn2的複雜進化歷史,提出Vrn2同源基因在普通小麥基因組中的複雜分布是包含串聯重複、多倍化、染色體易位和基因丟失在內的一系列事件疊加的結果。
  • 中國農大提出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基於小麥族物種基因組間和亞基因組間的共線性分析,該研究提出了六倍體普通小麥的「4A-5A-7B染色體重排」是兩次染色體易位事件的結果,並明確了重排的基因組區間的精細邊界;同時研究了春化基因Vrn2的複雜進化歷史,提出Vrn2同源基因在普通小麥基因組中的複雜分布是包含串聯重複、多倍化、染色體易位和基因丟失在內的一系列事件疊加的結果。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近年來隨著小麥參考基因組的逐漸公布,對小麥著絲粒進行全面的解析成為可能。
  • PNAS:浙大解析同源重組修復機制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在同源重組修復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SPIDR/KIAA014,相關論文「Scaffolding protein SPIDR/KIAA0146 connects the Bloom syndrome helicase with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發表在3月18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物種起源》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 進展 | 單分子研究揭示DNA同源重組中鏈交換擴展的分子機理
    基因的同源重組是由重組酶介導的、發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兩條DNA鏈之間的鏈交換,對於維持遺傳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源重組現象的發現已有幾十年歷史,同源識別和鏈交換是同源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但由於其反應中間產物停留時間短並且狀態複雜,常規方法難以捕捉,因而其分子機理仍十分模糊。
  • 進展|單分子研究揭示DNA同源重組中鏈交換擴展的分子機理
    基因的同源重組是由重組酶介導的、發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兩條DNA鏈之間的鏈交換,對於維持遺傳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源重組現象的發現已有幾十年歷史,同源識別和鏈交換是同源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但由於其反應中間產物停留時間短並且狀態複雜,常規方法難以捕捉,因而其分子機理仍十分模糊。
  • RNA為模板 首次實現植物同源重組修復
    科技日報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瞿劍)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轉基因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使用核糖核苷酸(RNA)作為同源重組修復(HDR)的模板,成功獲得後代無轉基因成分的抗ALS抑制劑類除草劑水稻植株。
  • 科學網—科學家以RNA為模板首次在植物中實現同源重組修復
    本報訊(記者李晨)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人員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使用RNA作為同源重組修復的模板,並分別利用核酶自切割和具有
  • 一作解讀|ph1基因誘導染色體重組特徵解析
    該項研究揭示了同源重組和部分同源重組的差異主要是量化差異,對小麥  ph1  基因的作用機制的理解和通過操縱  ph1  基因誘導外緣(部分同源)染色體與小麥ABD染色體重組來豐富小麥種質資源提供一定依據。
  • 點評|差異染色體開放圖譜揭示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
    編者按:近期Genome Biology雜誌發表了有關異源六倍體小麥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特徵的研究成果。我們特別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路則府團隊對該文章進行了重磅點評。希望給各位同行帶來啟發。作者利用差異核酸酶敏感性分析技術(MNase-seq),分別採用高濃度和低濃度MNase處理小麥葉片構建文庫並進行測序分析,研究了異源多倍體小麥基因組尤其是重複區的染色質狀態,解析了染色質開放程度差異及其與基因組特徵、功能和結構的關係。該研究發現,儘管開放染色質在基因周圍顯著富集,但大多數MNase敏感區(MSF)位於轉座子(TEs)內。
  • 【科研新進展】(47)孫麗英教授最新科研成果在PNAS發表
    近日,我校植物保護學院孫麗英教授科研小組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Phytopathogenic fungus hosts a plant virus: A naturally
  • 研究構建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的科研成果「Triple-cell lineage tracing by a dual reporter on
  • 同源重組基因敲除技術
    2、基因敲除(knockout)是用含有一定已知序列的DNA片段與受體細胞基因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發生同源重組,整合至受體細胞基因組中並得到表達的一種外源DNA導入技術。它是針對某個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變生物的遺傳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喪失作用,從而使部分功能被屏蔽,並可進一步對生物體造成影響,進而推測出該基因的生物學功能。
  • 古氣候變化促使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
    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機制,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 桫欏科植物是侏羅紀孑遺的樹狀蕨類,也是恐龍的食物之一。現存的桫欏科植物與其化石形態特徵幾乎沒有變化,因而也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 雙鏈DNA同源重組與修復研究
    ,通過同源重組的方式修復,這一過程對DNA複製、DNA損傷的修復及減數分裂中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有重要作用。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由Spo11蛋白質催化形成斷裂雙鏈,RecA族蛋白結合於斷裂的DNA末端形成DNA-蛋白質細絲,能夠催化同源配對,使單鏈DNA末端入侵其同源區段,Rad51和Dmc1兩個RecA的同源蛋白在此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科學家對入侵後的同源重組過程則了解得比較少。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病害是影響作物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與合作者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減數分裂為生殖細胞所特有的生物學事件,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礎。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配對、聯會和重組交換,而非同源染色體分配時自由組合,從而使配子呈現遺傳多樣化,增加了後代的適應性。因此,減數分裂是保證物種繁衍、染色體數目穩定和物種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進化的基本前提。遺傳變異是否與表觀遺傳調控有關?這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