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氣候變化促使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

2020-12-05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多倍化是指細胞核中的染色體組發生加倍,並以可遺傳的方式傳遞給後代的現象。多倍化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始的遺傳材料,被認為是進化的加速器。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機制,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

桫欏科植物是侏羅紀孑遺的樹狀蕨類,也是恐龍的食物之一。現存的桫欏科植物與其化石形態特徵幾乎沒有變化,因而也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與其他蕨類普遍存在的多倍化現象相反,多倍體在桫欏科植物中非常少見,迄今為止只有分布於中國及日本的小黑桫欏為四倍體。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宏觀進化研究組科研人員和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王靜博士、康明研究員等合作,整合形態學、細胞學、系統發育和群體基因組學等手段,系統開展了小黑桫欏的物種形成歷史研究,證實小黑桫欏是異源雜交四倍體,其母本和父本是二倍體的大葉黑桫欏和粗齒桫欏。

基於簡化基因組測序的群體基因組學,以及溯祖模型揭示四倍體小黑桫欏後代與其親本粗齒桫欏在同域或鄰域分布群體存在基因流,他們從生態位模型分析揭示小黑桫欏與其親本之一大葉黑桫欏存在明顯的生態位分化,但與粗齒桫欏的生態位大部分重疊,推測小黑桫欏的多倍體雜交起源受華南地區的歷史氣候變化驅動。

此項研究首次從群體基因組水平解析了蕨類植物的雜交物種形成機制和進化歷史,並發現蕨類不同倍性之間存在基因流,研究結果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相關焦點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 珍稀的蕨類植物——桫欏
    桫欏,又叫樹蕨,緣故的孑遺植物,早在三億八千萬年前就繁茂地生長在地球上,後和恐龍同生同榮,為其提供營養。滄桑歲月,歷史變遷,經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的桫欏,絕大多數滅絕了,現在的桫欏都是極少數倖存者的後代,是地球上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科研價值,以及觀賞價值。
  • 桫欏: 永遠的樹蕨
    物種100:講述自然萬物的生存智慧故事拉丁學名: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 x Hoo k.
  • PNAS發表小麥等異源多倍體物種部分同源重組事件重要進展
    部分同源重組(homoeologous exchange, HE)特指異源多倍體中具有高序列相似度的部分同源染色體之間通過配對交叉(cross-over)而導致的大規模染色體片段交換的現象,影響著基因組的結構變化和基因表達。
  • 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最近,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宋海軍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多樣性緯度梯度。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最近,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就是存在多樣性緯度梯度。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基因組學、宏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為預測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氣候和其他環境變化的響應及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Science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amien A.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05日17:23
  • 桫欏——恐龍時代的孑遺植物
    據研究,桫欏是從起源於距今1.8億年前侏羅紀時代的桫欏類植物演變而來,是名副其實的&34;。它對研究原始植物的特徵、植物物種的演變、不同地理區域植物結構特點等都有重要意義。華國軍先生拍攝於雲南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福貢縣 石月亮但是,根據《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桫欏屬於近危(NT)物種
  • 科學留聲機丨桫欏?飛貓?大熊貓化石?快來聽這個神秘地下森林王國的故事!
    正是這裡的水哺育了生活在地下深處的萬千生靈,在這樣一個幽深的環境中,竟然形成了一片茂盛的原始森林,面積9.6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由於獨特的小氣候環境,使這裡的植物大部分迥異於天坑外的植物,讓一些珍奇物種得以生存下來。目前已經發現的植物種類多達上千種,其中已查明的有桫欏、冷杉等珍貴植物,其中桫欏的發現意義十分重大。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
  • 環境變化促使古人類改造工具
    本報訊 古人類生存的關鍵工具——石制手斧——在70萬年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這種長時間停滯背後的原因。10月21日,《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對肯亞古湖床異常環境數據的研究表明,大約40萬年前,在氣候變化、地貌演變和動物種群快速變化的綜合影響下,新的社會和技術適應性形成了,包括更小的黑曜石刀片和遠距離貿易網絡。「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
  • 尼安德特人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無關
    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科學家通過分析義大利普利亞一些洞穴中的石筍樣本,對上一個冰期進行了詳細的古氣候重建,得出結論認為:尼安德特人可能並不是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在大約4.5萬年前到4.2萬年前的普利亞穆爾奇喀斯特高原上,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至少共存了3000年。
  • 與恐龍「共舞」的蕨類植物之王:億年滄桑看桫欏
    桫欏被稱為「樹蕨」,在所有蕨類植物中可謂是「一枝獨秀」。從名字中可以看出,區別於其他長得像草的蕨類植物,桫欏更像是一棵樹。它那直立的莖幹,雖然內部中空,但好歹是立起來長的。在自然界中是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所以人們給它冠以「蕨類植物之王」美稱。
  • 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圖1科研人員鑽取的黃土巖芯 9月22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 科學新論調:古人類物種滅絕,或因氣候變化!今天面臨同樣的危機
    如今,由多國科學家,再綜合考慮地球氣候環境的變遷因素,提出了一個新的推論:氣候變化,可能在人類物種滅絕中扮演了一個「狠角色」。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堅持認為,氣候的變遷或許才是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驅動因素。
  • 永定楓林村又多又高的桫欏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高8米的桫欏丈量溝壑中2米的小桫欏被山民誤傷的桫欏 昨日,前往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與本土花木專家和村支書實地考察了桫欏群落。 前幾天,當地林業站工作人員巡山時,報告在該村的飲水水源地新發現植物活化石、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群落,發了幾張圖片給我。 我們在村的水源地,大山溝裡,從山門出發,步行50分鐘,見到了這群桫欏。 目前,初步了解有100多棵,最高的有8米高,超過桫欏植物品種最高極限樹高,沿著溝壑分布,集中區不足20平方米的山谷長著5棵桫欏,生長密度罕見。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在一項發表在《一個地球》雜誌上的新研究中,一個來自義大利、英國和巴西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證明,這個因素是導致其他古人類滅絕的主要原因。 作者認為,這一發現可以作為當今人類面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的一個警告。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圖片來自Unsplash @longmaspirit)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正在成為威脅物種多樣性的主要驅動力,其影響包括:促使局部物種滅絕從而減少物種多樣性;改變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通過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等,影響群落結構;通過改變生態過程或幹擾作用方式導致生態系統轉變;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人類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