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2020-12-05 騰訊網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CO2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圖1科研人員鑽取的黃土巖芯

9月22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亞洲內陸乾旱區的形成演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塔裡木盆地位於亞洲內陸極端乾旱區中心,據觀測研究,盆地內沙塵天氣頻發,每年產生的粉塵佔亞洲中緯度乾旱區粉塵總量的三分之二。在西風作用下,這些粉塵被搬運到我國中東部、太平洋、美國西部乃至北極地區,可能對中、東亞地區乃至全球產生深刻影響。

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崑侖山前形成的巨厚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處,形成寬廣平坦的黃土高臺地面,其南面西崑侖山頂就是著名的古裡雅冰帽所在(圖2)。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內陸乾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歷史的理想材料。

圖2 塔裡木南緣、西崑侖山前黃土堆積高臺地地貌與黃土深鑽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的支持下,方小敏研究員等與安芷生院士等合作,歷時多年,在西崑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臺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巖芯,為迄今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據文章作者方小敏介紹,通過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確定西崑侖山黃土巖芯底界年齡約360萬年。高解析度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歷了約距今270萬年、110萬年和50萬年三次急劇階段性乾旱化事件。同時,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10萬年為主。上述特徵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致,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圖3)。

圖3 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古地磁年代(a-c)、>30μm粗顆粒粒度(代表西風強度)(d)和粉塵通量(代表乾旱度)(e)及其與全球深海沉積氧同位素記錄的全球氣候變化在時間領域(f)和10萬年、4.1萬年天體軌道周期領域內的對比(g,h)。(i)為>30μm粗顆粒粒度周期譜360萬年以來的階段性轉型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研究員的古氣候數值模擬表明,全球變冷是導致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內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影響,即促進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導致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冷。

該項研究首次揭示了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全球氣候有沒有可能急劇變冷
    原標題:全球變暖,有沒有另一種可能?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我國氣象專家認為,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最近50年,我國年平均地表氣溫每10年增加0.22℃。這大概是迄今為止,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向公眾發布的最具體的預測,與全球變暖的趨勢是一致,與世界上多數氣象學家的意見也是一致的。但這畢竟是一種預測,專家們用的都是「可能」。既然如此,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呢?從理論上說,當然有。再說,即使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中長期的天氣預報還是把握不大的難題,何況未來一個世紀?
  • 亞洲洞穴蜘蛛研究獲進展
    ,並驅動了亞洲中緯度地區永久地下生物群的形成。作為較為近期的氣候驅事件,更新世冰期通常被用來解釋洞穴無脊椎動物的溫帶地區起源和現今分布,而早期的古氣候變化對在中、低緯度地區分布的洞穴生物演化的影響尚不清楚。新近紀(23–2.6百萬年前)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全球海洋和陸地環境的普遍降溫。該項研究主要關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分布的半洞穴小類球蛛的演化歷史與新近紀的亞洲氣候變化的聯繫。
  • 專家:全球變暖可能使地球部分地區「變冷」
    新華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戰豔)近期俄羅斯乃至整個歐洲遭受了寒流的襲擊,不少地區溫度降至零下20多攝氏度,寒冷的天氣已在歐洲各國造成近百人死亡。專家認為此次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
  • 全球氣候變冷:西伯利亞南部的冬天,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
    在9月的最後幾天,西伯利亞南部的氣溫急劇下降。據俄-羅-斯氣候新聞網站hmn.ru報導,新西伯利亞州(Novosibirsk)、阿爾泰地區(Altai)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Krasnoyarsk Territory)南部地區的日平均氣溫比季節性標準低了4攝氏度。
  • 2020年亞洲地區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大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喀山聯邦大學氣象教研室主任尤裡·佩列韋堅採夫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全球變暖將決定2020年的天氣,世界不同地區將出現更多自然災害,亞洲地區遭受的損失將超過其他地區。
  • 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研究認為受影響較為明顯的是美國中部、英國、愛爾蘭、中東北部以及亞洲中部、北部和遠東區域。 目前,全球風電場的產能正在快速增長,藉此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賴。儘管如此,區域性研究表明,風能資源(可通過渦輪轉變成能源的風量)受制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Kristopher Karnauskas及同事將全球氣候模型模擬結果與工業風能渦輪曲線結合起來,得出預期氣候變化對未來風能產能的影響。
  • 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
  • 亞洲及歐洲的氣候
    亞洲的氣候1、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或齊全
  • 北極渦可能在裂變,冷空氣將橫掃中緯度地區,專家:氣溫會驟降
    趣味探索訊 最近我國多個地區迎來了雨雪天氣,整個亞洲大陸也變得異常寒冷。美國科學家指出,除了亞洲天氣變冷外,整個北美、歐洲部分地區很可能也會氣溫驟降,並且可能會進入長時間「寒冷」模式。因為北極的「極渦」正在分裂,冷空氣將橫掃南緯地區。
  • 明明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冬天還這麼冷?
    全球變暖指的是一個階段內氣候變化的整體趨勢,其中短時間或少數年份氣溫偏低,並不會影響這個總趨勢。 比如在2010-2011年的冬天,俄羅斯雅庫特遭遇極端嚴寒天氣,氣溫曾低至零下60度;寒潮席捲到亞洲,印度民眾應對不及,有至少116人被凍死。
  • 都說全球變暖了,為什麼冬天卻變冷了?
    都說全球變暖了,為什麼冬天卻變冷了?再以深海洋流的方式轉回低緯度地區,給當地帶來涼爽。洋流循環可以將赤道附近的熱量被帶到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對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差異進行中和。2全球變暖破壞了洋流對熱量的調節作用。
  • 火星中緯度發現8處淺層「地下冰庫」
    此外,它們還提供了關於火星氣候歷史的線索。研究人員猜測,數百萬年來,火星的自轉軸傾角和軌道發生了變化,之前的氣候條件曾適合積雪在中緯度地區大量堆積,最終形成如今的淺層地下水冰。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對火星感興趣。去年12月,美國總統川普籤署第一份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國太空人將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
  • 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變化,也包括變率的變化。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其原因是自然變率,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這有別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用法。在公約中,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
  • 從溼潤大陸性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引入的雲杉種在我國中緯度季風地區...
    氣候是影響植物分布和生長性能的主要因素。然而,氣候因素對雲杉屬植物的生長和木材性能還沒有進行系統評價。本研究從北美、歐洲引進國外5種和國內12種雲杉,採用隨機完全區組設計種植在我國中緯度地區甘肅省小隴山,研究了雲杉種的生長、物候和管胞解剖性狀的遺傳變異。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Credit: Ellen Corrick)(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風能資源分布 下世紀風電潛力北減南增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風能資源分布 下世紀風電潛力北減南增 2017-12-18 1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