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2020-09-24 今日科學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說,亞洲內陸乾旱區的形成演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塔裡木盆地位於亞洲內陸極端乾旱區中心,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崑侖山前形成的巨厚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形成寬廣平坦的黃土高臺地面,其南面西崑侖山頂就是著名的古裡雅冰帽所在,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內陸乾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歷史的理想材料。

為此,方小敏研究員等與安芷生院士等合作,歷時多年,在西崑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臺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巖芯,也成為科學家成功獲取的迄今亞洲內陸和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方小敏表示,科研團隊通過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確定西崑侖山黃土巖芯底界年齡約360萬年,進一步開展高解析度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歷了約距今270萬年、110萬年和50萬年的三次急劇階段性乾旱化事件。同時,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以10萬年為主。這些特徵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致,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研究員開展古氣候數值模擬表明,全球變冷是導致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內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影響,促進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導致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冷。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來源:教師報2020年9月23日,作者:周 勵,原標題:《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安芷生,已經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工作半個多世紀了。
  • 亞洲洞穴蜘蛛研究獲進展
    ,並驅動了亞洲中緯度地區永久地下生物群的形成。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的進化驅動力,通常與區域地質活動共同影響當地生物區系的形成。目前,分子進化研究已證明第三紀的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冷,亞洲季風氣候形成)和主要地質事件(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退縮)在塑造亞洲生物區系演化中起關鍵作用。但多數研究集中在地上生物類群,針對地下動物類群的研究相對較少。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
  • 火星中緯度發現8處淺層「地下冰庫」
    此外,它們還提供了關於火星氣候歷史的線索。研究人員猜測,數百萬年來,火星的自轉軸傾角和軌道發生了變化,之前的氣候條件曾適合積雪在中緯度地區大量堆積,最終形成如今的淺層地下水冰。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對火星感興趣。去年12月,美國總統川普籤署第一份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國太空人將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中科院大氣所副研究員段建平博士聯合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武培立博士等中外10位共同作者完成的這一氣候變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
  • 亞洲及歐洲的氣候
    亞洲的氣候1、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或齊全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這一背景下,安芷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提出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記錄了東亞冬、夏季風氣候變遷歷史的新思想,進而總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理論。該理論完美破解了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形成之謎,解釋了湖面波動、沙漠進退、林線雪線移動、動植物遷徙、南海海面溫度變化等一系列環境變化現象,突破了經典冰期-間冰期框架,給當時陷入瓶頸的東亞古氣候研究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消融的海冰、燃燒的大火將鎖在低溫中的大量的碳釋放出來,這些碳肆無忌憚地進入各個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氣候。目前,研究界懷疑歐亞中高緯地區冬春持續低溫、秋冬降雪增多,大西洋—歐洲高緯度阻塞活動增多、中緯度阻塞減少,可能均與北極海冰減少有關。
  • 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落戶清華大學,關注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
    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在清華大學正式揭牌,當天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即《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也在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發布。澎湃新聞從揭牌儀式上了解到,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是全球柳葉刀倒計時新成立的區域中心,總部設立在清華大學。該中心旨在促進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氣候與健康領域的科學研究,並確保決策者能夠認識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將帶來的顯著性健康收益。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在清華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 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的幅度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定義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變化的時間長度從最長的幾十億年至最短的年際變化。氣候變化(Climatechange)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
  • 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研究認為受影響較為明顯的是美國中部、英國、愛爾蘭、中東北部以及亞洲中部、北部和遠東區域。儘管如此,區域性研究表明,風能資源(可通過渦輪轉變成能源的風量)受制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Kristopher Karnauskas及同事將全球氣候模型模擬結果與工業風能渦輪曲線結合起來,得出預期氣候變化對未來風能產能的影響。他們發現以美國中部為例,到2050年該地區的平均風能預計將減少8~10%,到2100年將減少14~18%,具體取決於排放量。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探討了低緯度季風及中緯度西風氣候變化對我國不同區域降水及環境變化的影響機制。-西風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認識,豐富了經典的米蘭科維奇天文驅動理論。提出冰期-間冰期旋迴尺度冰量-溫度變化控制的大氣溼度變化影響著全球不同區域降水同步變化,只有進入間冰期,冰量減少-溫度升高,西風及季風不同環流系統才成為控制中亞-東亞地區降水的主控因素。軌道太陽輻射驅動引起的西風與東亞夏季風強度反相位變化,是導致間冰期內部中亞與東亞降水不同步變化的根本原因。高緯冰量在間冰期內部通過影響大氣溼度以及中緯度西風強度進而影響中亞及東亞地區降水變化。
  • 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1/4)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4) "← →"翻頁 6月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