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2020-11-25 大眾網

中新網北京5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已是眾所周知,但人類活動是何時開始影響氣候變化的呢?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

中科院大氣所副研究員段建平博士聯合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武培立博士等中外10位共同作者完成的這一氣候變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正在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做訪問研究的段建平8日通過網絡接受採訪時介紹說,氣候變化的歸因研究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國際氣候談判的重要科學基礎。然而,目前關於氣溫變化的大部分歸因研究聚焦在觀測記錄豐富的近幾十年。目前關於人類活動對氣溫變化影響的廣泛認識,是人類活動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氣溫變化產生了顯著影響,而且確信程度高,但對於「人類活動對氣溫變化的影響始於何時、在工業化早期時段的影響是否普遍」這一科學問題,證據卻相對匱乏,確信程度也較低。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段建平等從氣溫的季節性變化(夏-冬溫差)入手,利用觀測資料、樹輪等代用資料和氣候模式資料檢測了人類活動對氣溫變化影響的早期信號及開始時間。研究發現,觀測資料顯示的氣溫季節性弱化,實際開始於19世紀60-70年代,並同步發生在青藏高原、歐洲甚至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區域,而之前是相對穩定或不顯著的小幅度增強趨勢。

基於此,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多個全球耦合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進行了檢測和歸因分析。結果發現,北半球中高緯度區域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氣溫季節性弱化可歸因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且人類活動對其的影響機制存在緯度效應:在北半球高緯度,溫室氣體是引起夏-冬溫差弱化的主要因子,而中緯度區域溫度季節性的弱化主要與人類活動排發的硫酸鹽氣溶膠有關。研究團隊分析認為,這是由於溫室氣體增溫效應在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而人類氣溶膠的排放主要發生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區域,且其冷卻效應對夏-冬溫差的影響也在中緯度區域最強。

上述研究結果充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只是發生在近幾十年觀測資料豐富的時段,而是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其影響也遠不只是氣溫的升高和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而且「淡化」了氣溫的季節差異,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

段建平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基於多源數據從長時間尺度上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識別了人類活動對氣溫變化影響的開始時間,下一步,研究團隊將在此基礎上,嘗試開展氣溫季節性弱化(夏-冬溫差減小)對生態系統和環境等方面影響的研究。(完)

推薦閱讀

  • 褚福靈告訴記者,實現「一卡多用」,關鍵的問題不在卡片本身,而在資源的整合上。整合不等於簡單的一張卡,在便捷的同時要注意防範信息洩露  整合卡片也應劃分範圍,有適當的「度」。[詳細]

  •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關於加快道路貨運行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切實維護貨車司機權益,加快推進「司機之家」建設,指導貨主企業、道路貨運企業合理制定運輸方案,保障貨車司機充分休息。[詳細]

  • (圖/ 魏雅鵬)  中央氣象臺預計,5月8日08時至9日08時,西藏東南部、四川中部、華南大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廣西南部沿海、廣東西南部沿海、海南島等地局地有暴雨。5月10日08時至11日08時,西藏東南部、陝西關中、川西高原南部、四川盆地南部、貴州北部、海南島...[詳細]

  • 番石榴撒滿高速公路&nbsp&nbsp&nbsp&nbsp大貨車側翻,番石榴撒落高速路上。提供&nbsp&nbsp&nbsp&nbsp民警將地上的水果重新裝載[詳細]

  • 對於具有高中、短期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新員工,起薪均維持原來水平的企業佔57.3%,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據報導,日本本科學歷的平均起薪為212304日元(約合人民幣13060元),比上年增加1479日元;高中學歷為170505日元,比上年增加1495日元。[詳細]

  • 美國航天局7日說,「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今年2月首次遭遇火星旋風,它搭載的氣象傳感器讓科學家第一次了解到火星風和塵埃如何在火星表面相互作用。[詳細]

相關焦點

  • 魏奉思院士: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有人說,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會「感冒」。猶如四季輪迴,太陽活動強弱也呈現出周期性變化,平均11年為一個周期,目前太陽進入了第24活動周。有科學組織預測,2014年到2015年可能進入新一輪太陽風暴活動豐年。對此,魏奉思認為,這僅僅是一種預測,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有待進一步觀測。   魏奉思解釋稱,超強太陽風暴爆發是有條件的。
  • 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變暖極有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然而,有研究指出,IPCC的氣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卻誇大了人類活動的貢獻。太陽活動是地球氣候變化自然驅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地球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變暖極有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然而,有研究指出,IPCC的氣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卻誇大了人類活動的貢獻。太陽活動是地球氣候變化自然驅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氣候變化致四季錯亂?科學家警告:2020年春季又提前,不是個好兆頭
    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四季節令出現錯亂,今年春季大大提前就是最好的例證。近日,NASA利用20餘年衛星數據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進行了分析,揭示了黃石地區動、植物變化及氣候特徵受全球變暖的巨大影響。對此科學家警告稱:氣候變化對黃石國家公園構成了巨大威脅,也對世界其他地區構成了嚴重威脅。
  • 地球的春夏秋冬四季,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四季分明的地區並不多
    關於地球的四季劃分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四季的劃分呢?根據之前的表述,決定季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氣溫,而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來自於太陽輻射,所以季節的變化是由於太陽輻射能的分布在一年中的規律性變化引起的,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地球自轉的軌道面(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轉的軌道面(黃道平面)之間存在夾角(黃赤交角),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回歸運動,從而產生了四季。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大量的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政治的改變,將全球人類社會以「全球化」的形式聯繫在一起,例如,經濟全球化反映的是將全球自由的無序的市場、資金流動和貿易緊緊連在一起。全球環境變化反映的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包括行星生命支撐系統在內的大尺度的生物物理和生態系統的變化,這些變化來源於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情形:人類、人口規模、經濟活動和技術選擇等方面大量的環境影響,大到已經能夠開始改變地球系統的方方面面。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今年以來這天氣有點異常,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就是最近10年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們生活上的影響,以前四季分明,現在都感覺一年只有兩季而已了,冬天時間短,也不冷,夏天特別長,特別熱.對環境的影響,天氣異常,雨水增多,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環境惡化嚴重,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
  • 黃小忠:孢粉·氣候·人類活動
    1996年從四川到蘭州讀書,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常年紮根西北地區開展艱苦的野外工作,從湖泊沉積物中尋找過去氣候環境變化的證據,探究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他的部分成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獎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推動古氣候研究的「西風模式」做出了貢獻。他,關注人地關係的探索。
  • 氣候季節劃分新標準重慶四季分明 本月氣溫雖然偏低,不能確定六七...
    原標題:氣候季節劃分新標準重慶四季分明 本月氣溫雖然偏低,不能確定六七八月跟著涼爽   今年的5月陽光少雨水多,讀者們都感覺很涼爽。市氣候中心昨日稱,因為5月馬上就要過去,所以重慶入夏時間要推到下月了。另外,重慶市將執行新的氣候季節劃分標準,重慶屬於四季分明區域。
  • 忻州—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交通便利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傳說漢高祖遠徵匈奴時兵敗被困,脫圍後逃到這裡方才安心,於是將這裡命名為「欣州」,以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後來多方變化,才形成了如今的忻州之名。這裡位於晉北要衝,是往來於中原和北方的重要隘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晉北鎖鑰」,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在漫長的戰爭之中也誕生了楊家將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 人類影響為新地質時代地球系統變化主因
    報告包含有關氣候狀況的詳細信息,介紹了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大氣濃度趨勢;強調了土地利用和能源等關鍵部門實現基本社會經濟轉型的緊迫性,以避免危險的全球升溫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可逆轉的影響;研究了可支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工具。  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行動峰會的科學諮詢組表示:「報告對在人為氣候變化、人類迄今為止的應對、未來全球氣候的深遠變化等影響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的地球系統狀況進行了統一評估。
  • 【科教融合系列】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態位偏離
    首先,人類的生理活動與其他物種一樣,在自然條件下過冷或過熱都會降低舒適度。雖然空調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人居環境條件,但顯然人類不可能永遠待在室內。特別是從人類社會整體上來看,在佔全球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人民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享受空調,另外許許多多的從業者(是特別是農民)主要在室外工作。這些人群的生產生活受到氣候條件的強烈影響。其次,人口的分布也受到其他生物的影響。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據一項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的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多癌症的發生,尤其是肺癌、皮膚癌和胃腸道癌症。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員,對近50篇已發表的科學論文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氣候變化,包括空氣汙染、紫外線輻射、環境毒物、傳染性病原體以及食物和水供應中斷等對癌症的影響,並總結了潛在的幹預措施。
  • 2019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發布:氣候變化對全球影響加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12日電(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來自中國氣象局今天的消息稱,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上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
  • 氣候變化對空氣危害影響有限
    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導,以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為主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布報告稱,氣候變化對人造成的危害影響有限,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室外空氣汙染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該研究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研究快報》上。  空氣汙染被認為是目前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環境風險。
  • 人類對地球影響的增長速度是工業化前700倍
    論文的合作者來自於不同大學(美國馬裡蘭大學、美國東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布朗大學)和研究機構主要(聯合全球變化研究所JGCRI、大學大氣研究所組織UCAR、全球環境與社會研究所IGES、日本RIKEN研究所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 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引起氣候變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不過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遠不是最近才開始的,科學家新近發現,早在1.15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導致氣候變化,加快地表侵蝕。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科學家在荷蘭新一期《全球和行星變化》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死海沉積物發現,在新石器革命時期,附近地表侵蝕速度明顯加快,僅用自然因素無法解釋。
  • 研究警告說,由於氣候變化,南極洲可能「不可逆轉地」融化
    這種變化將需要數千年,但我們只有一個世紀才能制止這種變化。南極洲廣闊的冰原中蘊藏著全球一半以上的淡水,但是人類在下一世紀的決定可能會將這些水不可逆轉地排入大海。研究的共同作者,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的研究人員安德斯·勒沃曼(Anders Levermann)表示:「南極洲基本上是我們在地球歷史上較早的時候以來的終極遺產。它已經存在了大約3400萬年。一份聲明。「現在的模擬表明,一旦融化,它就不會恢復到其初始狀態,直到溫度回到工業化之前的水平……這是極不可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