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致四季錯亂?科學家警告:2020年春季又提前,不是個好兆頭

2020-11-25 騰訊網

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四季節令出現錯亂,今年春季大大提前就是最好的例證。近日,NASA利用20餘年衛星數據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進行了分析,揭示了黃石地區動、植物變化及氣候特徵受全球變暖的巨大影響。對此科學家警告稱:氣候變化對黃石國家公園構成了巨大威脅,也對世界其他地區構成了嚴重威脅。

衛星數據顯示,黃石國家公園地區植物的生長期每年都在延長,春季開始的時間也越來越早,這正是氣候變化引發冬季變短、變熱導致的嚴峻後果。模型也顯示,黃石地區的溫度將在下個世紀繼續攀升。科學家發現,這種氣候紊亂引發當地植物(如草)異常繁茂,因而導致近年來黃石地區的野牛數量瘋漲。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科學家Christopher Potter表示,氣候變化引發的結果非常複雜,初步數據表明大多數植被的生長期長度正在迅速變化。平均氣溫的持續上升將從根本上改變黃石公園的生態系統,可能會影響整個公園內動、植物的組成和分布。

NASA研究人員利用過安裝在Terra和Aqua衛星上的MODIS(中等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可以實時獲取、追蹤氣候變化對當地的影響,如植被覆蓋率、野牛群落的數量變化及與人類社區可能發生的對抗事件,甚至預測每年的融雪時間及山火發生概率,並通過執行數據分析採取相應的行動。

相比之下,氣候變化引發的降水變化更加難以預測,這將從根本是改變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結構。 春季融雪時間的提前和消融量的增加,將大大影響地下、地表水位,植被生長以及野生生物的活動。作為當地重要的水源地,黃石河流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牧場主、農民、城鎮和城市等下遊水資源利用者。

在整個世界範圍內,氣候變化正在持續擾亂氣候規律、生物時令和節律。科學家表示,春季提前等四季錯亂的跡象已在全球數百個物種中得到證實。2020年尤其特殊,因為今年是近幾十年來春季開始最早的一年。科學家警告稱,氣候的紊亂、春天的提前到達對人類和自然而言並不是個好兆頭......

責編/朱張航宇

信息源:NASA、Express

相關焦點

  • 閒話春節春季以及四季劃分
    為什麼「春節」並不在春季,並不意味著春天的開始?正月初一怎麼就叫春節?春季究竟從哪一天開始呢?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春節、春季與四季劃分的知識和觀點。  春節源自我國民間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實際還在「數九寒天」裡,冷得厲害呢!
  • 2020年或比2019年更熱!預測又是前五,科學家:地球氣候可能崩潰
    2020年已經來了,2019年的整體氣候變化可以說已經結束了,而根據英國科學報指出,隨著2019年氣候的不斷加劇,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極端氣候的出現,例如高溫,乾旱等氣候現象明顯。而對於2019年整體的氣溫請問情況,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兩三年。
  • 氣候變化衝擊!科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80%的預測是錯誤的
    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預測大大低估了格陵蘭島冰蓋融化對全球海平面上升80%的影響。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9到63英寸。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擔心,這些影響將在未來200年變得明顯。
  • 2020年進入「拐點」?氣候變化危機凸顯,科學家:不要等到無法挽回
    火災高溫接踵而至,每個人都認為今年是氣候變化的「拐點之年」,似乎所有積攢的力量都在2020年爆發,沒錯,科學家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氣象專家們警告說,千萬不要等到無法挽回的時候才知道氣候危機的後果,澳大利亞的大火和南極超過20度的高溫,這些突發事件難道不是確鑿證據嗎?
  • 氣候變化或使「落葉季」提前
    圖片來自pixabay.com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猜測,在持續的氣候變化下,溫帶落葉喬木的落葉時間會推遲。儘管溫帶落葉喬木生長季的時長變化對全球碳平衡的影響很大,但由於我們對秋葉老化的環境驅動因素了解還很少,因此也很難確定未來喬木的生長季變化趨勢。溫帶地區喬木生長季結束時,樹木便會落葉,這是樹木對環境壓力(如冰點溫度)的一種適應。一個比較常見的相關假設是,當某些環境壓力因素稍有緩解時(如氣候變暖),樹葉的落葉時間將會推遲,並通過光合作用固定更多來自大氣的碳。
  • 2020年農業降水極端天氣預測!整體來看降水、積溫氣候變化較大
    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究人員表明,複雜的氣候模式中,厄爾尼諾現象在2020年捲土重來的概率達到了80%,這相比如今的中性預測概率高了20%。並且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之後,預估在2020年底達到頂峰,這樣又可能引發全球平均氣溫的一個大變化,並且科學報告指出,可能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
  • 冠狀病毒:為什麼科學家警告COVID鎖定不能阻止氣候變化
    據估計,由於全球範圍內的封鎖,今年的碳排放量將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但科學家警告說,這不會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造成影響。年觀察到的大多數變化可能都是暫時的,因為它們沒有反映出經濟,運輸或能源系統的結構變化。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但人類活動是何時開始影響氣候變化的呢?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
  • 地球局|2020年,全球氣候給人類敲響的那記警鐘
    2020年9月,路透社報導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新聞,一個衛星記錄到亞馬孫這片「世界最大雨林」中居然出現了32017個明火燃點,較2019年同期大幅增加61%。專家警告,如果放任這種趨勢發展,亞馬孫雨林面臨的火災可能將是史無前例的。2020年8月9日,巴西亞馬孫州阿普伊附近的雨林燃燒發出火光。
  • 科學家警告:氣候變化或加快「傳病蚊」的全球入侵潛力
    科學家警告說,這種蚊子可能會在10年內在歐洲南部地區普遍存在。但隨著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推動了全球氣溫的上升,倫敦帝國學院和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氣候變化如何幫助它們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溫度對蚊子在卵、幼蟲、蛹和成蚊階段的影響。然後,這些觀察結果被編譯成一個單一的 "表觀模型",以計算出在給定的天氣條件下,蚊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完成整個生命周期。
  • 研究稱氣候變化致秋葉提前掉落
    據新華社電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這一發現表明,隨著氣溫升高,森林儲存的碳將大大低於預期,提前落葉可能會對昆蟲和其他物種產生連鎖反應。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康斯坦丁·措納及其同事研究了從1948年到2015年中歐地區近4000處地點的普通橡樹等6種溫帶樹種的秋季落葉數據。隨後他們進行了兩項實驗,以研究二氧化碳和陽光在樹木落葉期所發揮的作用。其中一項實驗對種植在接近目前大氣二氧化碳水平和兩倍於大氣二氧化碳水平的室內樹木進行了比較,另一項實驗則檢測了光照對樹木的影響。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可是氣候的變化,打破了這種古老的平衡。春季溫度升高導致樹木的物候期提前,昆蟲的繁殖高峰也提前了,因此毛毛蟲種群的尖峰時間有明顯的前移趨勢。這樣一來,斑姬鶲就被「爽約」了。結果可想而知,在毛毛蟲種群最早到達高峰的地區,斑姬鶲的種群數量下降了90%,但是在毛毛蟲種群最晚到達高峰期的地區,斑姬鶲的種群僅下降了10%。春季提前,毛毛蟲爽約,一時間斑姬鶲無從適應,蟲兮從兮奈若何!
  • 科學家:地球在2050年或將變得異常的寒冷
    科學家:地球在2050年或將變得異常的寒冷很多人說今年是近幾十年來最炎熱的一年,今年的夏天也比往年更加炎熱,很多國家的氣溫記錄都實現了新突破,美國的51度高溫和北極的38度高溫,這些都向我們證明著全球氣溫變暖已經成為事實。相信大家這幾天也能感受到氣溫的極端變化了,一個國慶小長假,很多人便紛紛的從短袖換上了厚外套。這不僅讓我們有疑問了,難道全球變暖的形勢已經控制住了嗎?
  • 北極熊的數量已成衡量氣候變化重要標誌
    居民和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的出現歸咎於氣候的變暖,溫暖的海水和大氣使得海冰難以形成,汩汩的海水也徹底改變了毛茸茸北極熊的生態時間表。加拿大野生動物局生物學家伊恩·斯特林通過長期的研究表明,1950年以來長期的氣候變暖趨勢已經改變了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它們一直在尷尬、惡劣的溫暖氣候中掙扎。  不僅在邱吉爾鎮,整個北極地區都有這種趨勢。
  • 氣候變化致所羅門11島消失 碳排放量全球最低卻最早遭受惡果
    氣候變化致所羅門11島消失 碳排放量全球最低卻最早遭受惡果  Emma Chou • 2019-12-21 09:05:59 來源:前瞻網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專家建議加強保育研究及生態治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8-12-10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氣候變化臨界點來了?科學家警告:世界第二大冰蓋開始走向不歸路
    然而,今天地球正在經歷的間冰期——是46億年以來唯一一次南北兩極冰蓋同時融化的時期。研究人員警告稱:格陵蘭冰蓋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正在走向不可逆轉的完全消失的道路上。科學家們回顧了過去40年格陵蘭冰蓋演變的衛星圖像,共統計出超過200座大型冰川的消失。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流入海洋的冰雪量遠遠超過了格陵蘭島上剩餘的冰蓋體積。預估到3000年,格陵蘭冰蓋完全融化後可能使海平面上升7米。
  • 科學家推測:地球氣候在2050年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人類面臨考驗
    2019年已經過去,2020年的春節也即將到來,在這個交替的季節,很多人對環境的擔憂卻日益嚴重。2019年的厄爾尼諾年讓很多人看到了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而燃燒了近四個多月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還在持續,冬季也不再寒冷而是變成了暖冬。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國際氣候科學家警告:如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國際氣候科學家警告:如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最近的一周,海洋氣候專家們,紛紛在科學期刊上發出聲音,嘗試用科學的論文、最新的研究發現,發出犀利的警告!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