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鎖定期間的排放下降,二氧化碳濃度仍繼續增加。
據估計,由於全球範圍內的封鎖,今年的碳排放量將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但科學家警告說,這不會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造成影響。
為了限制全球氣溫的上升,預計的下降幅度類似於2020年至2030年每年每年需要減少的幅度。
但是,最新數據顯示,儘管工業,交通運輸和航空旅行已關閉了許多個月,但全球二氧化碳(CO2)的濃度仍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協會(NOAA)發現,5月,每百萬乾燥空氣(ppm)中有417.07個CO2分子,這是自1958年開始測量以來的最高水平。
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預計今年的CO2濃度也將上升,據Met Office的最新預測,其上升幅度為2.48ppm-比沒有封鎖的情況低0.32ppm,相當於預期上升幅度的11%。
這意味著儘管今年全球排放量有所減少,但仍在繼續-只是速度稍慢。
大氣中仍在積聚更多的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需要數十年才能溶解到海洋中,而其餘的則可能需要長達數十萬年的時間才能通過巖石形成等過程清除。
利茲大學的大氣物理學家Piers Forster教授說,應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唯一方法是政府帶頭。
他告訴《天空新聞》:「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但他們也有一個問題,即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化石燃料基礎設施。
「投資有機會恢復。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將我們的行業轉變為可再生能源,而且對於一個更具韌性的社區來說,還有更多令人興奮的工作-但是確實需要強有力的領導。」
碳排放量「空前」下降
沒有實時數據可監控全球排放量,但多項研究估計了COVID-19大流行對排放量下降的貢獻程度。
東英吉利大學(UEA)對該主題進行的第一項同行評審研究估計,由於全球封鎖,4月初的化石日均CO2排放量較2019年下降了17%,較2019年下降了「可能以前從未見過」。
2020年的年降幅可能是1950年以來最高的
該分析包括佔全球CO2排放量97%的國家和地區,發現每年減少約4.2%至7.5%。
這類似於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與2019年相比將「前所未有地」下降8%。
水運、電力和工業的降幅最大
UEA研究發現,在全球減排總量中,地面運輸(公路,火車和輪船),電力和工業佔其中的86%。
IEA報告稱,2020年第一季度的能源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8%,並且年度下降幅度可能在4%至6%之間,這是70年來的最低水平。
除再生能源外,能源需求預計將因新冠肺炎而下降
然而,UEA的報告說:「 2020年觀察到的大多數變化可能都是暫時的,因為它們沒有反映出經濟,運輸或能源系統的結構變化。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地面運輸部門的排放對政策變化和經濟變化的反應如何。
「在限制條件下,地面交通減少了近一半的排放,而主動出行(步行和騎自行車,包括電動自行車)具有社會疏遠的特徵,這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是可取的,並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減輕空氣汙染的限制。」
封鎖期間其他空氣汙染物的排放也有所下降
利茲大學(Forster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還發現,由於全球封鎖,其他類型的空氣汙染物導致的全球排放量減少。
由於中國的封鎖,1月份全球汙染物水平下降,而當中國放寬最嚴格的限制以及在COVID-19襲擊其他國家之前,全球汙染物水平略有上升。
3月底的主要跌勢與許多西方國家採取嚴格措施相吻合。
由於COVID-19的限制,全球10種汙染物的排放量有所減少
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可能由於運輸量的下降而下降,甲烷是由電力部門驅動的,而二氧化硫則主要受到工業排放的影響。
儘管有這些下降,研究人員說:「大流行驅動的反應的直接影響將是微不足道的(在全球溫度升高的情況下),到2030年將降溫約0.01C±0.005C。
「相反,隨著經濟復甦趨向於綠色刺激和減少化石燃料投資,到2050年有可能避免未來升溫0.3°C。」
英國生態與水文學中心的氣候研究人員克裡斯·亨廷福德博士說,大流行病突出了一些行業是「非常排放密集型」的,但是要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我們需要將排放幾乎降至零」。
他說:「如果我們有一個非常迅速地減少排放的政策,我們還需要考慮誰受到的影響最大。」
「需要對技術和贈款進行投資,以支持旅遊等行業,但要繼續發展,但必須過渡到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
中國案例:降低排放量可以反彈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r)的分析估計,在封鎖後的六周內,中國的排放量下降了25%,但自從人們重新工作以來,排放量一直在增加。5月份的排放量比去年同期高5%。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彈主要是由於建築和工業部門,其中以煤電和水泥生產為主要驅動力,而石油需求已回到上一年的水平。
汽油使用量的增加表明從公共運輸轉向私家車,這在英國也是如此。
衛星圖像顯示,封鎖期間中國各地的二氧化氮水平下降。
在封鎖期間,中國城市上方被嚴重汙染的天空是晴朗的,但到5月初,空氣汙染已回到大流行前的水平,這主要是由於工業排放造成的。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發現:「有預警跡象表明,中國從COVID-19危機中的復甦正在逆轉空氣品質的增長。」
中國的汙染在5月初達到了危機前的水平
報告說,空氣汙染的回報是顯而易見的,但「空氣汙染是否會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尤其是在許多經濟部門仍處於困境時,這一點並不明顯」。
報告說:「這樣的超調將意味著高汙染行業正在領先的&39;復甦。」
封鎖前和封鎖期間的汙染
義大利威尼斯在禁閉之前和期間都有汙染
1.5C目標需要持續下降
Carbon Brief的最新分析發現,2020年將成為有史以來最熱或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
地球的溫度比1961-1990年期間高出近1攝氏度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化石燃料)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動力,而二氧化碳是排放最多的排放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警告稱,為了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到2030年,全球溫度上升幅度不得超過工業化前水平2℃,理想情況下為1.5℃,到2020年至2030年,全球排放量每年應減少7.6%。
近年來,中國、美國和印度佔全球排放量的一半
這將意味著持續十年的下降-與鎖定期間類似。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還表示,世界需要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以實現溫度目標。
截至6月,包括英國在內的20個國家和一些地區採用了零排放目標,但它們僅佔全球排放量的10%左右。
已有100多個國家/地區致力於減排工作,但美國和印度不屬於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