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科學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新設想

2021-01-12 中國天氣

地球防變暖 兩招可制勝
加科學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新設想

2010-09-09 08:12:53 來源: 科技日報  

分享到

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杜華斌

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上空以可壓縮蒸汽的形式釋放碟狀人工納米粒子或硫酸,是有效對付氣候變暖的兩種新途徑,優於只是簡單地將二氧化硫氣體注入到大氣層中。

之前,科學界的研究重點是模擬火山爆發形成硫酸鹽浮塵,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從而使地球表面降溫。思路是將二氧化硫注入大氣層上部,以形成火山爆發時釋放的硫酸鹽浮塵。

卡爾加裡大學可持續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戴維·凱斯認為,要想通過釋放硫酸鹽的方法反射大量的太陽輻射以降低地球的表面溫度,就必須使大氣中硫酸鹽浮塵的尺寸和分布達到最優,而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凱斯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設想稱,使用人工納米粒子阻止全球氣候變暖,比硫酸鹽方法更有效,而且更環保。

使用硫酸鹽方法的一個優點是,科學家對硫酸鹽在大氣中的作用比較了解,這主要得益於科學家對火山灰的研究。但該方法可能會降低太陽能的發電量,加速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過程。

凱斯認為,在大氣層中使用納米粒子,一方面可控性高;另一方面對臭氧層的破壞也更小。人工納米粒子可以使用電或磁性材料製成,設計成薄型碟狀,這樣,納米粒子就可以在空中浮起並朝向人們希望的方向,以取得反射太陽輻射的最佳效果。理論上,納米粒子可因人工幹預向極地上空移動,因此可降低極地附近的太陽輻射,阻止極地冰層融化。極地冰層融化是造成極地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而極地氣候變暖又會誘發冰川快速消失。

凱斯表示,需要開展進一步詳細研究的課題包括:在大氣層裡存在著許多複雜的力學因素,納米粒子在空中如何被有效地分布;地球表面的降溫效果到底如何;納米粒子的需求量;粒子的製造成本和部署成本,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等。他提出,應該首先在實驗室中進行試驗,然後再將短壽命的粒子分布在大氣層中,一旦出現任何負面效應,科學家可加以逆轉和補救。

凱斯最近還與美國科學家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聯合提出了另外一種技術途徑,即運用飛機在空中釋放硫酸或其他可壓縮的蒸汽以阻止全球變暖。凱斯指出,與在空中投放二氧化硫相比,這種新方法更具優勢。該技術可更好地控制粒子的大小;將更多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由於使用的粒子更少,因此也可減少較低的同溫層中的熱量積聚。

計算機模型計算的結果顯示,硫酸在空中很快會濃縮成羽毛狀,並形成較小的粒子,與二氧化硫形成的體積較大的硫酸鹽相比,它們停留在同溫層中的時間更長,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效率也更佳。

兩種新方法的不足之處在於,自然界過去從未發生過同樣的現象,因此其對自然界的影響和其中所隱藏的環境風險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儘管如此,凱斯教授仍然認為,阻止氣候變化的地球工程技術的有效性和環境影響等都需要得到重視。(本報多倫多9月7日電)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提出「三心」
    氣候問題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在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我國始終恪盡職守、步伐穩健。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並提出倡議。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人類活動很可能是近半個世紀全球變暖的主因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2007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新一輪科學評估報告。雖然科學家給出許多確鑿結論,但也給出了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的一些關鍵的不確定性,如平衡氣候敏感度、碳循環反饋的不確定性,不同氣候模式對雲反饋、海洋熱吸收、碳循環反饋等機制的描述差別很大,氣溶膠對氣候系統和水循環的影響仍不確定,格陵蘭和南極冰蓋物質平衡的未來變化,特別是冰體動力學導致的變化,影響對海平面上升的預估精度。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城市規劃中,住建部沒有提出有適應彈性的城市規劃和示範城市。    第三,政府應該大力加強公共資金的投入。要跟碳減排一樣,開發新技術,開發一些應對的政策研究,以及解決方案,等等。從目前來講,在適應方面的政府的投資力度仍然是有缺乏的、有限的。    許吟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立法現在日趨完善和成熟。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人類難以採取全球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科學家警告稱,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冠肺炎的影響會急劇擴大,威脅到大多人的生命,那些易感人群極易受到威脅。與此同時,科學家也稱雖然氣候變暖速度慢,但它也會對不少人造成嚴重傷害。如果各國政府和企業可以採取一些極端措施,藉此取消運動季、限制人口流動、甚至停工停產,那麼同樣的措施是否也能運用到能源領域,改變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方式?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改善全球氣候做出新的貢獻。《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柴達木盆地氣候變化顯著 氣象服務提出科學應對建議
    氣象部門建議,在充分利用氣候資源的基礎上,趨利避害,科學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據氣候環境監測數據顯示:1961-2014年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均呈上升趨勢,每10年氣溫增幅分別達0.48℃、0.37℃和0.68℃,其增幅不僅在整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中十分顯著,而且對比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和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結果可以看出,亦要明顯高於全國乃至全球變暖的幅度;而且,盆地整體上呈一致性的增暖趨勢,且平均最低氣溫的增幅要明顯高於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氣溫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德國直面挑戰
    德國聯邦政府上個月出臺了「氣候保護計劃2030」,以期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5%的目標。這是德國氣候內閣經過近半年的反覆磋商後最終推出的計劃。德國默克爾被稱為「氣候總理」,她希望以此回應德國激烈的黨派競爭和高漲的民眾呼聲,並在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經濟觀察網 李仲和/文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除了努力減排溫室氣體,還有其他路徑可入手嗎?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一個來自中國的實踐案例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荒漠化治理,同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份《報告》重點展示了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平衡驅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了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承諾的有力行動。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