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院士: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有人說,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會「感冒」。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說,太陽風暴一旦發生,就像太陽打了個「噴嚏」,噴射而出的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將嚴重影響地球的空間環境,使地球磁場產生激烈擾動,從而幹擾無線通信等。

  太陽風暴來自距離地球1.5億公裡之外的太陽表面,包括黑子、耀斑、日珥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等多種表現形式。猶如四季輪迴,太陽活動強弱也呈現出周期性變化,平均11年為一個周期,目前太陽進入了第24活動周。有科學組織預測,2014年到2015年可能進入新一輪太陽風暴活動豐年。對此,魏奉思認為,這僅僅是一種預測,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有待進一步觀測。

  魏奉思解釋稱,超強太陽風暴爆發是有條件的。一是太陽風暴強度要足夠大;二是要全波段,不僅僅是從太陽上吹出的這種高速、超音速的等離子體風暴,還有它的高能帶電離子的流量也要特別大;三是電磁輻射要足夠強;四是要對準地球。這幾個條件都非常苛刻,所以說太陽風暴很難真正對地球造成災害性影響。

  「但是,如果真的爆發了超強太陽風暴,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災難,像美國、加拿大、挪威等高緯度地區國家的電力系統會遭到巨大破壞。此外,航天系統也將受到嚴重影響。而我國儘管位於中低緯度,電力系統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國的超高壓電網達上千公裡,它的感應電流累計起來可達上百安培,甚至上千安培。如果爆發超強太陽風暴,超高壓電網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魏奉思說,爆發超強太陽風暴後,電離層將會遭到嚴重破壞,通信衛星的微波通過電離層後,GPS導航等會混亂,這將給人類出行、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地球氣溫上升的問題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科學界主流意見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由於進入工業化之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儘管「人為因素導致氣候變化」已成為結論性判斷,但在空間科學領域,氣候變化是否也與太陽因素有關?太陽因素如何影響氣候變化?針對這些問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

  研究資料顯示,空間天氣和日常的天氣及氣候變化等有著密切關係。魏奉思說,這種關係是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從地球的天氣長期變化看,太陽活動對其是有影響的。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地表溫度有11年周期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就是受太陽活動11年周期性的調節所影響。

  「也就是說,太陽活動增多時,全球溫度要升高;太陽活動減弱時,全球溫度也隨之下降。」魏奉思說,「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活動也對氣候變化造成了影響。我認為,太陽活動周期的影響是控制地球天氣的一個大趨勢,小的趨勢則是由人類活動來控制的。」

  目前,很多問題亟待研究。魏奉思和他的研究團隊在沿東經120°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附近的15個監測臺站之間,建成了一個集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於一體的監測網絡,這項工作被稱為「子午工程」。他們選擇一些有基礎的地面觀測臺站,對空間環境的變化進行監測,主要是通過地面的一些雷達設備、光速設備和地磁設備等,了解空間變化規律,進而了解我國上空的空間天氣環境變化與全球變化之間的關係。魏奉思說,在「子午工程」的基礎上,中國還推動了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將中國的子午鏈向北延伸至俄羅斯,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亞,形成了唯一一個能繞地球一周的地基空間環境子午圈。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變暖極有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然而,有研究指出,IPCC的氣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卻誇大了人類活動的貢獻。太陽活動是地球氣候變化自然驅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地球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變暖極有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然而,有研究指出,IPCC的氣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卻誇大了人類活動的貢獻。太陽活動是地球氣候變化自然驅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全球變化
    從長時間尺度看,太陽活動顯然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在百年和十年這樣相對較短的時間尺度上,其對氣候的影響,尤其對近一百年來氣候變暖的影響和貢獻如何,卻一直存在爭議。  太陽活動影響氣候系統的機制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自下而上」機制,太陽總輻照度可以直接驅動地球的能量收支過程,這是太陽影響氣候的最直接途徑。
  • 魏奉思院士:逐夢「數字空間」
    魏奉思院士魏奉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奉思在國內外做研究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空間的條件、環境始終在不斷變化,在距離地球二三十公裡以上,一直到太陽的空間環境,經常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美國曾報導飛船受到損害,電站也被燒毀。這讓他感覺這是個大課題,是空間災害問題。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天氣氣候變化
    近20年的研究已清楚表明,天氣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尤其是氣候變化並不僅僅是大氣運動所產生的,它們是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地圈和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大氣和海洋運動能量基本來源的太陽,無疑在大氣等系統的運動和變化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李崇銀院士從氣象學角度概括歸納了太陽活動與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
  • 太陽活動怎樣影響氣候變化?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層一切物理、化學與生物過程的能源,因而也是氣候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總輻射強度的觀測數據變化很小,所以可以看作基本上是穩定不變的,因此稱作太陽常數。   但是,在太陽表面卻有多種多樣的擾動現象,其中,太陽黑子是最容易觀測到的。
  • 太陽活動的減少會讓地球發生什麼變化,光是氣候變化?影響什麼?
    ,那麼到了現在太陽才四十億歲左右,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正值壯年的時期,太陽的活動不應該會有任何減弱的現象出現。但是就在最近的研究和觀測中,科學家們突然發現太陽的活動現象變弱了,這種跡象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中太陽的活動是有周期性的,不代表它會一直像這樣燃燒下去,它可能會有提個幾年到幾十年的休整期,在這個期間它的活動就會變得很弱。
  • 研究稱氣候變化與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改變有關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地質學家洛林·裡斯基(Lorraine Lisiecki)針對過去120萬年來的地球氣候進行了分析,發現了地球公轉軌道的周期性改變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模式。  裡斯基檢查了取自全球57個地區的海底沉積物巖芯。藉助對巖芯的分析,科學家可以用圖表的形式描繪過去數百萬年來的地球氣候。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人類活動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人類活動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6日 16:53 來源:中國政府網 專題:2007全國兩會   2007年3月6日下午3
  • 在未來33年中,最低限度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將繼續
    太陽活動主要是指 太陽黑子和耀斑的活動!太陽黑子的數量變化具有周期性,其周期大約為11年。每當太陽黑子數量多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也多,就稱為太陽活動高峰年;而當太陽黑子數量少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也少,就稱為太陽活動低峰年。
  • 太陽黑子活動影響地球氣候
    英國研究人員證實,太陽黑子周期活動規律性影響地球氣候。在太陽黑子非活躍時期,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常遭遇極端天氣。研究結果10日刊登於英國《自然-地學》雜誌。先前研究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經歷黑子數量由極大到極小的活動峰年與谷年,其活躍程度與地球氣候存在關聯,但證實兩者間明確聯繫存在困難。
  • 「退休專家」稱太陽活動引發氣候災難?
    先上結論:我國在軌的風雲衛星對於太陽總輻射量、太陽活動、地球磁場等都有長期觀測業務,目前未發現有任何異常。太陽活動有11年左右的長周期變化,也有短至幾十分鐘的爆發過程。學術界,一般用太陽黑子相對數來表徵太陽活動長期水平的高低,習慣上將1755年黑子數最少時開始的活動周稱作太陽的第1個活動周,目前太陽活動已經進入第24周太陽活動的末期,根據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的預報結果表明:「第25太陽周可能始於2020年1月前後(±6個月),將於2031年6月前後(±6個月)結束,長度約11.5年,太陽活動總體活動水平與第24太陽周大致相當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然而,除了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的眾多汙染物中,有一個身形嬌小的成員,雖然肉眼難以捕捉,但它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它就是氣溶膠。
  • 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變化,或促成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人類活動排放過量二氧化碳至大氣中,似乎一手促成當今全球暖化,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發現,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也是造成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遷的原因。當今冰川異常融化、溫度節節攀升、海洋酸化等種種現象,以致有人認為地球即將邁向第6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 全球能量平衡擾動可導致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廣玉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從全球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了氣候變化的原因。  「入射的太陽短波輻射與地面射向大氣的長波輻射應該是平衡的,然而由於人類活動,擾亂了這種能量平衡,造成全球溫度隨之上升。」石廣玉說。  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共同導致了氣候變化。
  • 合肥研究院獲得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
    ,獲得了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驗證了中間層頂區域的溫度結構和能量的動態平衡具有11年周期性,這與太陽活動周期11年相一致。,首次獲得了全球範圍中間層頂溫度對太陽活動的響應係數及其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驗證了中間層頂區域的溫度結構和能量的動態平衡具有11年周期性的規律。
  • 合肥研究院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禮等人利用衛星長期觀測數據分析了臨近空間臭氧的時空分布特性,重點研究了中間層頂臭氧的長期變化與太陽輻射、氧原子、氫原子和溫度等大氣參數長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JGR-Space Physic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