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院士
魏奉思,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先後建立中科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實驗室、中科院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先後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構想、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等建議,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有行星際激波的傳播研究、空間天氣預報方法與模式研究、磁雲邊界層研究和行星際磁重聯問題的探索等。
勞苦大眾的艱辛觸動幼小心靈
魏奉思院士1941年出生在四川綿陽豐谷鎮,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
「十裡生煙鹽客灶,一灣柳系賈人船。」詩人何人鶴《過豐谷井有懷》中的詩句,很形象地寫出了豐谷鎮的特點:歷史上盛產井鹽,是水路交通要道。
「我家門口就是一條大河,河水比較淺,我小時候經常看到拉船的縴夫,有時候光著身子在水裡拉,有時候爬上懸崖拉,非常辛苦。豐谷鎮的井鹽制出來後,需要人工背到山下,鹽很重,山路狹窄崎嶇,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危險。我從小看到這些,就想長大後怎麼能夠讓勞苦大眾減輕體力勞動,不再那麼受苦。」魏奉思說,上中學時,看到很多宣傳畫上畫著大型收割機在金黃色田野上收割麥子,就覺得太好了,這樣農民就不用那麼辛苦。
魏奉思中學時曾在日記中寫到:「我將來要做一名機械工程師,發明更多機器,減輕勞動人民的體力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1958年高中畢業填報志願,他找遍大學的招生簡章,看到中國科大有自動化系,毫不猶豫地把這個系作為第一志願填報。
但收到錄取通知書時卻是地球物理系,魏奉思說,他當時還很不高興。後來才知道國家要搞人造衛星,中央臨時決定中科大設立地球物理系。但是招生已經過了,四川考生較多,就在四川增選了近180人,所以這個系被戲稱為「川系」。分專業時,他被分到空間物理。偶然的因素,改變了魏奉思的人生軌跡。…
「我的家境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父親在我上高中時去世,母親是小學教師,月薪45元。當時科大有個規定,人均月收入15元以下的才能享受助學金。我還有個弟弟,家裡3口人,所以不能申請。」讀大學時,母親每月給他15元生活費,夥食費就花掉12.5元,剩下2.5元還要買些生活用品。當年從北京到成都的慢車票要12.5元。即使每個月都很節省,但還是連買書的錢都沒有,他只能抄寫講義,到圖書館借書看。
到了冬天,魏奉思還穿著四川小棉襖,在北京凍得受不了。一次看到垃圾堆裡有一件舊棉襖,他拿起來一摸挺厚實的,就撿回宿舍洗一洗曬乾穿在了身上。到了大學最後一年,學校了解到他的家境確實很困難,就發了一件短棉上衣。這樣的求學生活,他並沒有覺得苦。
解放給了魏奉思新生活。解放前,因為家裡窮,他在正規學校讀書一直斷斷續續,能夠進入科大學習,讓他非常珍惜。在大學期間他成立了黨章學習小組,組織同學一起學習黨章,按照黨章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魏奉思說,一次他在大學牆報上寫的文章標題是:一個人活著應該讓大多數人活得更好!
成立世界首個空間天氣學實驗室
改革開放之後,魏奉思的研究工作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1980年,我到美國華盛頓做訪問學者,讓我聽到和看到,中國人一個人可以頂一個人用,兩個人就不能頂兩個人用了。日本人一個人頂不了一個人用,但兩個人就能頂三個人用。」魏奉思說,中國人給外界的感覺是沒有日本人、印度人團結。這給他很大刺激。1982年回國後,他就想科學研究不能搞「以我為主」的個人單幹,要走集體主義路子,依靠團隊搞科研。大概是1987年率先在研究所裡成立了「行星際動力學」研究集體,1989年被評為中科院先進研究集體受到表彰。
1994年,魏奉思成立了中國首個日球物理數值開放實驗室,設在中科院空間中心一個普通平房裡,有時下大雨屋裡會灌進很深的水。他多方籌集經費,購買了研究所第一臺華生工作站一套計算機設備,開展數值模擬研究,很快他們就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被國際科聯所屬太陽/行星際聯合委員會吸收為該計劃的三個國際模擬小組之一,1989年魏奉思也被邀請為委員和中國召集人。
魏奉思在國內外做研究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空間的條件、環境始終在不斷變化,在距離地球二三十公裡以上,一直到太陽的空間環境,經常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美國曾報導飛船受到損害,電站也被燒毀。這讓他感覺這是個大課題,是空間災害問題。
「於是,我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就開始萌生空間天氣的思想,先後在文章中提出『日地空間氣象條件(1979)』、『日球天氣圖(1986)』等概念,進而在九十年代初提出『建立』『空間天氣和氣候學』的問題已經提到空間物理學家們的議事日程(1991),『空間天氣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系統科學,必將在人類跨世紀的步伐中應運而生(1993年6月),等等。」魏奉思說,他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會上才知道美國科學家於七十年代初就提出過空間天氣,但他當時並不了解。「我們當時和美國科學家想到一塊去了,研究太陽到地球之間的環境,研究太陽風暴的過程,目的就是要防範它,讓衛星、地面設施免遭危害。」
1999年魏奉思在中科院成立了世界上首個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比美國早了五六年,該實驗室已於十幾年前晉升為國際重點實驗室,現在國際上已有20多個了。地球天氣關係到國計民生、生產生活,空間天氣也是如此。研究空間天氣能為國家發展服務,這個方向讓魏奉思感到有巨大動力。
提出「子午工程」科學構想
魏奉思認為,一個研究室要抓大事,不應該局限於在某個領域裡面申請點基金,搞點項目,發點文章,而是要謀求學科發展,要抓發展戰略。
空間物理學以觀測為基礎,魏奉思認為首先要把觀測能力建設起來,中國處在東半球,於是他提出了「東半球空間環境子午圈監測鏈」的設想。當時有人贊同,也有人說你這簡直是在做夢,不可能實現。
「科學家應該有夢想,如果連夢都不敢做,那就成不了大事。」後來,魏奉思了解到科學院正在向國家科技委報送重大科學工程計劃,他就把「東半球空間環境子午圈監測鏈」項目報了上去。經過嚴格選拔,該項目後來被報到了中央科教領導小組,該小組由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擔任組長,他親自主持審議,結果該項目又成為四個通過項目中的一項,成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但因為種種原因,「子午工程」遲遲難以落地。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魏奉思提出了「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他希望以開放的姿態,請國際科學家來一起做這件事,把世界其他地區的地基觀測建立起來,把整個子午圈上的國家和地區聯合起來,這不僅會給中國空間科學帶來發展,也會促進世界空間科學的發展。他的想法馬上得到國際社會眾多科學家響應,認為這是一個創舉。
國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子午工程」的實施,但「子午工程」真正建成,已經是2012年了。
據介紹,「子午工程」利用東經120度子午線附近,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並延伸到南極中山站,以及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度緯度線附近現有的15個監測臺站,建成了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的監測網絡。美國科學家評價說,美國還沒這樣的項目,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魏奉思說,「子午工程」已經被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列為在空間科技領域的兩個國際合作項目之一。
「去年『子午工程』二期又為國家發改委作批准為『十三五』優先聚力啟動的十大項目之首,現各方面進展順利,建成後,中國上空空間環境的監測將實現全覆蓋。」魏奉思高興地說。
「從子午工程思想提出到推動再到全球推廣,歷時多年,魏院士對科學鍥而不捨精神,值得年輕人學習。魏院士一生獻身於空間科學事業,為空間科學學科發展提供了好的基礎,讓我們國家的科技從世界的跟跑者轉變為並跑者,我相信未來我們一定能進入領跑隊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王赤說。
這三句話成為他如今的座右銘
對人生,魏奉思也有很多深刻思考和感悟,有三句人生感悟成為他如今的座右銘。
第一句是「簡單是一種幸福」。他認為任何事情搞複雜了只會帶來煩惱,會耽誤寶貴的時間。「簡單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到很多地方去作報告,都是告訴主辦方報告完就走,應該省掉的事情就要省掉。」他說,一個人物質生活追求其實很簡單,吃和用也就那麼多。甚至包括談戀愛也是如此,談戀愛就是要找個人生伴侶,生活上能夠互相關心、依靠,不要太在意對方是否出身名門,是不是有錢有房有車,把這些東西考慮進來就複雜了。
第二句話是「堅持是一種信仰」。「我的信仰就是國家需要、科學需要的,就一定會走向成功。」魏奉思說,科技人員的信仰就是要相信科學也要相信國家。「我作為一位平民的草根科研工作者,能夠取得一些成績主要就是靠堅持,堅持是一種信仰,信仰的根源在於人生觀、世界觀。」
第三句話是「服務是一種境界」。魏奉思認為,科研要為人民服務,科研工作者要樹立服務意識,他很讚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句口號。每當到菜場買菜,到公園遊玩,到車站乘車,他都能感受到這個社會在為自己服務。服務可以說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人來到這個地球上就是要為人類服務的。「從來都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辦公室都是魏院士自己收拾。」魏奉思的秘書崔麗君說。
作者:沈清華 羅莉瓊
人物名片:
魏奉思,1941年11月24日出生於四川綿陽,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空間天氣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行星際激波的非對稱傳播、日球電流對激波傳播的影響,行星際磁重聯現象探索、地磁擾動預報的模糊數學方法等。
1941年11月24日,魏奉思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
1963年8月,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工作。
1960年—196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4年下半年,作為工作隊成員從肥西縣轉戰到安徽壽縣南塘生產隊。
1980年—1981年,在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做訪問學者。
1988年,晉升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0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導師。
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參與建立中國科學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研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
1994年,前往德國馬普學會高空大氣物理所做訪問學者,從事行星際擾動傳播研究。
2001年,中國科學院日球物理數值開放研究實驗室整合為中國科學院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魏奉思繼續擔任主任。
2002年,提出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建議。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受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地學部委託,負責「中國空間天氣發展戰略建議」諮詢專家組工作。同年應邀受聘為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諮詢專家。
2017年4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