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13: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可快速關注我們
引 言
▲高俊
曾任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及第三、四、五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地圖學協會(ICA)地圖概念工作委員會委員,解放軍測繪學院院長,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科技委委員。現兼任總參作戰部測繪數字信息工程專家組成員,全軍指揮自動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測繪學名詞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年10月7日,高俊院士迎來了87歲生日。
一
高俊先生簡介
高俊,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家。1933年10月7日生於北京。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
在理論地圖學、數字地圖及地理信息系統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參加我國多種大型地圖集和地圖的論證、設計工作。在明、清地圖史和世界近代基礎測繪史領域的研究亦有建樹。20世紀70年代後大力推進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數字製圖系統的開發,並將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方法引進地圖學,在地圖設計專家系統、空間數據可視化和認知地圖學的研究領域做了大量工作。90年代初將虛擬實境(VR)與數字地圖技術相結合用於戰場地形環境仿真,取得重要成果。
二
耕耘不輟擔使命
高俊先生是著名地圖學家,一直在地圖學領域耕耘不輟,對地圖學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01丨思進求變,開拓現代地圖學
上世紀80年代初,高俊先生背負著強烈的責任感走出國門,他說:「人們用『火槍』,我們用『長矛』的歷史絕不能重演!」兩年後,學成歸國的高俊先生建起了我國第一個計算機製圖實驗室,從此,我國的測繪製圖技術跨進了全新的自動化時代。在高俊先生的積極努力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順勢而生,並先後被評為軍隊、國家重點建設學科。高俊先生在如潮的掌聲中卻毅然啃起了基礎理論這塊難出成果的硬骨頭。使命在肩腳步急,地圖空間認知理論在高俊手中誕生了。這一理論的出現,使地圖從平面走向三維,從靜態發展為動態,從實地圖拓展到虛地圖。
高俊先生將專家系統、可視化、多媒體等強調人—機結合的前沿技術引進並融合於地圖學之中,為地圖學在數位化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思路。他大力推進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數字製圖系統的開發,90 年代初將虛擬實境與數字地圖技術相結合用於戰場地形環境仿真並取得了重要的實用性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他認為,從製作傳統地圖到構制適人化的多維地理信息空間,從傳統上作為現實世界的靜態模型的地圖發展成為對現實世界的動態模擬的環境仿真,是地圖學在資訊時代質的飛躍,是地圖學在 21 世紀「地球數位化」的大趨勢中所面臨的新任務。高俊先生在地圖學領域的代表作有《虛擬實境在地形環境仿真中的應用》、《數位化戰場基礎建設》、《地圖學四面體——資訊時代地圖學的詮釋》和《地圖學尋跡》等。
高俊先生在2012年新春院士座談會上發言
高俊先生著作《地圖學尋跡》
02丨桃李天下, 重繪河山待後生
在高俊先生的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之時,他卻奮力把弟子舉上肩頭、推向前臺,他說:「有了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我們的事業才能後繼有人!」
50餘載桃李滿天下,半個世紀辛勤耕耘,我國軍事測繪事業邁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俊先生認為,未來高技術戰爭是實力、裝備的較量,但歸根結果還是人才的競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事業才能後繼有人!
在高俊先生的建議和參與下,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出臺了《青年骨幹教員培訓實施細則》等措施和方案。學院青年教員培養走上了快車道。高俊更是身體力行,把自己的所有知識悉數傳給弟子。一大批青年才俊在高俊先生這棵大樹的庇護下茁壯成長。
三
一片冰心在玉壺
2018年2月4日,85歲高齡的高俊先生參加了央視節目《國家寶藏》,守衛國寶《坤輿萬國全圖》。
高俊先生在節目上做了很多與地圖相關的科普,他以橘子為例,為大家講解了怎麼把地球「變為」地圖,還現場講解了如何將地圖推向科技,推向軍事,推向各個領域,並讓大家跟隨他的腳步和思維與地圖對話,重新認識世界,進一步解讀地圖中蘊藏的無盡寶藏。
節目是如此讚譽他的:「
地圖不止一張紙
而是他的全世界
在百廢俱興的新中國
他和一代地圖學工作者
重回祖國山河
用計算機數位技術
讓中國傳統地圖
躋身國際前沿
他再次賦予地圖一雙VR的眼睛
從此改變了軍事指揮員的作戰視野
地圖也繼續守衛者中國大地的安寧
他這一生的目光
從未離開過地圖
地圖也因此向歷史和未來
無限延展」
高俊先生參加《國家寶藏》
高俊院士為中國測繪學會60周年題詞
來源: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原標題:《虛擬實境(VR)與數字地圖技術相結合用於戰場地形環境仿真丨祝高俊院士生日快樂》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