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秘繪海外戰場「人文地圖」 應對「文化戰爭」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在熱映的電影《阿凡達》中,人類為了獲取潘多拉星球的資源,發動了逼迫該星球原著民納美人搬遷的行動。當人類的戰爭機器向納美人的「家園樹」逼近的時候,他們藉助了一種先進的地圖——根據融入納美部族的人類科學家提供的信息製成的「人文地圖」。

  結合「偵察員」提供的信息,並在強大的3D技術支持下,這種「人文地圖」將「家園樹」及其周邊的人文環境狀況展示得無比清晰通透。這或許就是「人文地圖」這種概念迄今為止最為具像的展示。

  其實,像該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那樣豐富的想像力不僅僅存在於夢幻般的影像之中,在現實中,「人文地圖」已經悄然裝備美軍。

  「人文地形小組」部署伊、阿戰場

  美國專業防務期刊《國防》近來刊登了一篇題為《「人文地圖」成為重要戰爭工具》的文章,稱美國軍方已經充分認識到經社環境、文化形態、價值觀等人文因素對於贏得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暴行動的重要性,並已經開始繪製包括諸如地區部落關係、種族淵源、宗教和語言在內的詳盡的「人文地圖」。

  「人文地圖」的繪製是美國陸軍「人文地形系統」(HTS)項目的重要內容。該項目組織者招募了一批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將他們組成「人文地形小組」(HTTs)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擔任作戰部隊的文化顧問,幫助指揮官們掌握和理解當地人文環境,以確保美軍的行動更具效率。這些科學家在前線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採集當地人文環境信息,並將相關數據輸入到「人文地圖」的繪製軟體中。

  每支「人文地形小組」由五人組成,包括兩名從社會招聘的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以及三名來自美軍或聯軍的團級以上專家。根據美軍方面提供的數字,截至2009年1月,共有27支「人文地形小組」被安排同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的作戰部隊共同行動。其中21支小組在伊拉克,6支小組在阿富汗。

  《「人文地圖」成為重要戰爭工具》的作者格蕾斯·簡對於「人文地圖」被應用於戰場非常推崇。簡援引維吉尼亞州社會文化情報分析公司SCIA執行長斯文·詹森的話介紹了「人文地圖」的優越性:訓練有素的人文環境分析員可以迅速打磨文化事實並將之與地理空間數據合為一體,繪製出傳統分析員通常不會考慮的地圖。他們不僅會確定部落、少數民族和宗教派別的位置,還會記錄下態度——某個民族的信仰和價值觀——並對哪些地方容易發生或不容易發生某些行為加以註解……

  重要的作戰工具?

  簡認為,「『人文地圖』成了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重要的作戰工具」。不過,能夠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並不多,即便她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沒有提及具體事例,而美國軍方「人文地形系統」網站的主頁上也鮮有闡述。

  證據的匱乏已經使「有效性問題」成為美軍「人文地形系統」及其「人文地圖」飽受輿論抨擊的最大軟肋。換言之,「人文地圖」提供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為美軍行動提供重要決策參考以及對作戰部隊產生影響,都還是未知數。

  儘管「人文地形系統」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被美國軍方提出,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講,將人文社會科學同政治軍事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絕非易事。

  在其作品集《戴維·彼得雷烏斯將軍最愛的蘑菇》中,從事美國國防和政治事務報導的獨立撰稿人約翰·斯坦頓抨擊「人文地形系統」是對美國納稅人稅款「荒謬的浪費」。通過與一些曾親身參與「人文地形系統」的專家和業內人士的接觸,以及自己長期跟蹤相關報導,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文地形系統」是一出「絕對的鬧劇」。

  今年1月26日,多位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聯名致信國會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參議院臨時議長羅伯特·貝爾德以及眾、參兩院軍事委員會和撥款委員會主席,強烈反對「人文地形系統」項目及其擴大方案。這些人類學家認為,「人文地形系統」是對人類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專長的不當及無效使用,要求國會立即停止對該項目的撥款,取消該項目的擴大方案,並慎重考慮確保阿富汗、伊拉克及其他地區和平的替代性方案。

  為了反對美軍「人文地形系統」,美國人類學家協會列出了四點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沒有任何公開的、獨立的評估——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能夠支持「人文地形系統」對於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行動的有效性。其次,「人文地形系統」是危險和魯莽的。目前已有三名被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進行「人文地形系統」活動的科學家遇害,而士兵們則抱怨保護這些科學家使得他們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第三,「人文地形系統」揮霍掉大量納稅人的稅款,自2006年項目設立至今已耗資大約2.5億美元。第四,該系統因有悖於人類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專業道德和紀律而「不能被認為是合法的人類學實踐」,是人類學「不可被接受的應用」。

  很多人類學家認為,「人文地形系統」本質上已經成為美軍為加快「殺傷鏈條」上的行動速度而進行的情報採集分析行動,而不是以減少軍隊和平民傷亡為目的的高尚項目。

  美國如何面對「文化戰爭」?

  有意思的是,幾乎在人類學家聯名反對「人文地形系統」的同時,簡在《國防》月刊上發表了《「人文地圖」成為重要戰爭工具》一文。那麼,這兩種聲音在發生碰撞之後將留下怎樣的迴響?

  八年前,當布希政府決定發動阿富汗戰爭時,很多人大膽預言:阿富汗將成為新的越南。八年來,阿富汗戰場局勢的發展給這一預言提供了足夠多的證據支持。對於「接手」了兩場戰爭外加金融海嘯的歐巴馬政府而言,美國在阿富汗戰場只有一條道路可走:除了取勝,別無選擇。

  2009年3月,躊躇滿志的歐巴馬公布了阿富汗戰略,提出要破壞、瓦解並最終擊敗「基地」組織及其極端主義同夥並防止他們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捲土重來。然而阿富汗局勢的惡化迫使歐巴馬在八個月後便匆匆調整阿富汗戰略,除增派三萬兵力使駐阿美軍規模達到十萬外,最大動作當屬加大對阿富汗的民事投入。

  持續八年的阿富汗戰爭已經使美國的決策者們認識到,在塔利班政權被美軍強大的軍事機器推翻後,這場戰爭便開始超越狹義的戰爭範疇,而成了一場「文化戰爭」。這一點,同美國在伊拉克面臨的情況有些相似:在多數民眾看來,美國是「佔領者」而非「解放者」,因為它根本不理解這裡的宗教與文化。國際關係史上的很多案例已經能夠證明,單純依靠軍事和政治手段難以打贏「文化戰爭」,對此,美國人應該有更為深刻的體會。

  現在的問題在於,美國加大民事投入能否贏得阿富汗民心,並最終贏得戰爭?美國如何做到尊重阿富汗人民的生命、宗教和社會文化?動輒誤傷誤殺平民,將西方民主價值觀強加於人,或許只會招致更多的反抗。(《環球》雜誌駐華盛頓記者/蔣國鵬)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相關焦點

  • 戰爭讓士兵失去人性 垃圾場裡的美軍屠殺秘檔
    一處已經廢棄的駐伊美軍營地不久前,在伊拉克巴格達郊區的一個垃圾場裡,該報記者發現了關於哈迪塞鎮屠殺事件多達400頁的秘密檔案。這些本應隨著美軍撤軍被銷毀的檔案證實了發生在哈迪塞鎮的慘案,也表明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的精神狀態極不穩定。美國時事評論員莫莉·伊文斯表示,精神壓力不能成為殺害平民的藉口。用秘密檔案生火做「大餐」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一個接一個地坐下,發誓要講出事件真相,然後開始接受秘密調查,關於2005年哈迪塞鎮慘案的調查。
  • 美軍TALON 軍用作戰機器人已投入戰場,戰爭機器人將是未來的主流
    戰爭機器人將會是未來的主流機器人作戰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研究未來戰爭的重點,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戰鬥機器人,美國福斯特-米勒的魔爪機器人已在美軍參與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執行了數以百計的作戰任務,今天武器大講堂和大家分析下這款全新的作戰武器-美國Foster-Miller TALON 軍用作戰機器人。
  •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雙方戰場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
    日本史學家和田春樹在《韓戰全史》中這樣寫道:如果說美中戰爭是美國和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全面較量」的話,那麼可以說結果是不分勝負。 像抗美援朝這樣,一眼看不出勝負的戰役,往往人們會從其他的方面進行對比,從而決出誰才是贏家。其實,戰死的最高將領便是一個對比項。
  • 1918年日軍地圖,韓戰美軍仍在用,南韓名將:對作戰幫助很大
    日軍在二戰期間侵略了亞洲許多國家,在軍事方面尤其是軍事地圖繪製方面處於絕對領先水平。在日軍侵華戰爭期間,使用的軍事地圖標註比中國軍隊自己的地圖還詳細,日軍知道的山間小道,許多附近村民都未必知道。日韓合併以後,日軍曾在1918年進行過一次國土調查,繪製了朝鮮的五萬分之一大比例地圖,該圖在1945年被美軍翻印,直到韓戰中美軍仍然在用。
  • 最早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亮相浙美 這個展需「慢慢看」
    本展以大航海時代的中外交流史為考量背景,以明朝浙江為主要社會語境,重點觀照15至17世紀浙江精神在本省地域與周邊地區,甚至日本、海外的輻射影響力,闡釋浙江地域的文化精神及其在明朝與海外的深遠影響。我們願意站在今天的浙江大地上慎思明辨,做一個歷史的眺望者、梳理者、傳播者,秉持浙江精神的人文光輝敘述波瀾壯闊的前塵往事,將沉落於歷史長河的人文光影重投於時間之牆,把歷史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呈示,冀願古人的弘博智慧重新照亮今天的現實生活。」
  • 電磁脈衝武器戰鬥力很強,美軍首次用於戰場,或將影響戰爭勝負
    各國技術不斷提升,武器的研製也越來越先進,戰爭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常規武器比拼,更多的是兩國之間技術的較量,一些高科技武器往往可以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有的時候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制電磁權非常重要,或將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很多軍迷都知道,如果現在爆發戰爭,僅憑常規武器和人力,是很難在各國較量中取得勝利的,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可以支撐自己的底氣,必須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在脫離火力比拼的時代,能夠獲得制空權、制電磁權才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 美軍臂章秀中國地圖引遐想,胡錫進:川普或派無人機攻南海島礁
    近日,胡錫進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表示,根據他的消息渠道,為了提振自身的選情,川普政府可能會派出MQ-9無人機部隊冒險對南海的中國島礁實施打擊,美軍MQ-9無人機部隊上的臂章甚至秀出了中國地圖,似乎也在暗示著什麼。
  • 美軍無人機部隊臂章驚現中國地圖,什麼意思?
    【文/觀察者網堵開源】美國《空軍》雜誌9月24日報導,美軍無人機部隊在西海岸參與的一場多軍種聯合的演習行動,照片顯示,美軍無人機部隊佩戴的臂章上出現了紅色的中國地圖剪影。隨後,《環球時報》今天(29日)在社評中提及,「無獨有偶,近日還有消息說,美軍將派出MQ-9無人機對南沙的三個島礁發動『震撼式』、『流鼻血』襲擊,轟炸跑道、機庫。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讓美國的一個十分狂妄的戰爭計劃浮現在世人眼前。」
  • 別被美軍的不對稱戰爭騙了,亞阿戰爭傷亡規模才是正常的對稱戰爭
    此外,戰場環境也非常複雜,如果技術兵器戰果尚且有據可查,人員傷亡就很容易是一筆糊塗帳。但是,即便是注水的戰果我們也可以認為,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爭慘烈程度超過了同樣為高加索地區爆發的2008年俄格戰爭。俄格戰爭中,俄軍陣亡大約為65-67人,負傷283人,喬治亞軍隊陣亡大約為169人,負傷947人。雙方總傷亡人數大約在1500-1600人的規模。
  • 美軍藉助聚合科技打造未來戰場"超級戰士"(圖)
    秉承「技術制勝」理念的美軍,對科技前沿的任何動向都保持高度的敏感。因此,當年美軍發布的《國防科學與技術戰略》(2000版)就認為:「聚合科技將為美軍提供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並顯著減少軍事人力資源培訓費用及戰鬥衝突的傷亡人數。」那麼,聚合科技的四大元素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 日媒:越戰時美軍曾高薪僱日本人赴越南戰場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每日新聞》8月4日披露,在越南戰爭戰事膠著時期的1969年2月,24名日本人從仍被美軍佔領的日本衝繩登上了前往越南的美軍軍艦。當時一名在船上的二等海員狩俁光永近日接受了《每日新聞》的採訪,第一次詳細向媒體描述了相關事件的始末。越戰期間,還有許多像狩俁這樣的日本人乘坐美軍的軍艦和美軍轉包的民用船隻被派往越南戰場,其中有不少人喪命。
  • 風雲戰場科索沃戰爭北約的最大敵人——天氣
    飛彈和炸彈像雨一樣傾瀉,火焰在斷壁殘垣上燃燒,嗚咽聲在空襲警報中迴響……  這場持續78天的科索沃戰爭舉世矚目。而在「盟軍行動」中,複雜的戰場天氣帶來的嚴重影響同樣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硝煙散不盡,戰爭實踐再一次表明,高技術武器裝備對大氣環境十分敏感,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行動仍然難以擺脫大氣環境的嚴重製約。
  •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幹掉一名美軍,需要的代價有多大?
    二戰時期日軍在亞洲戰場就是惡魔般的角色,幾乎沒有多少國家是對手,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軍隊整體戰鬥力上的,所以這就使得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跟我軍的傷亡利弊達到驚人的五比一,也就是說平均犧牲5人才能幹掉一名鬼子 ,實力差距從這裡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因此那個年代先烈們過著極其艱苦的日子。
  • 病毒擊倒美軍?美軍高層強撐:航母不能用,還有核轟炸機
    從海外軍事基地,到海上的航空母艦,再到國內本土的軍事基地,已經都有了確診的感染病例,病毒在美國軍隊中間肆虐。那麼,美國軍隊受到的真實影響有多大?一、超150個基地出現感染目前已知的是,美軍已有4艘航母出現確診病例,美軍今年上半年計劃部署在太平洋的航母全部確診有新冠病例。
  • 美軍自爆摧毀薩德秘訣:只需一幅谷歌地圖
    雖然是為美國政府造勢,但這份報告卻非常誠實地指出了美軍反導系統的問題。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提出「斥巨資打造升級版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遭外界普遍質疑,這些質疑也在卡拉科這份報告中被具體指出。
  • 解放軍報:美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特」在哪?
    該司令部是美軍海外重大特種作戰行動的指揮中樞,也是美軍職能型聯合作戰司令部的最早雛形。,以適應戰場形勢的動態變化。,特別是有效應對介於平時與戰時、軍事與民事行動之間的「灰色區間」事態。這種全新的用兵模式代表了「信息化混合戰爭」時代,美軍軍事力量「常態化」運用的主流趨勢。  「F3EA」與「全球特種部隊網絡」  針對「基地」等暴恐組織全球化、跨域化和網絡化的行動特點,美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依託人力情報網和大數據等尖端信息技術手段,逐步摸索出一套以「F3EA」和「全球特種部隊網絡」為核心支柱的全新戰法。
  • 美軍:韓戰打不贏,千裡投毒我最行
    11951年10月,美軍在朝鮮的正面戰場上一敗塗地,瘋狂「向南進攻」,前所未有的失敗讓美軍顏面掃地。就在這個時候,李奇微將軍在參謀長聯合會議上,被面授了一份機密命令(JCS#1837/29) ,命令要求,在韓戰中開展有限生物戰。
  • 彭德懷談韓戰:美軍停戰算明智,不然被趕去餵王八
    隨後,這位西方記者在他的報導中,配發了他採訪彭大將軍的新聞圖片,用他還算不帶偏見的筆向全世界宣告:透過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軍臉上的微笑,你們就會知道是中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9時30分,在韓戰停戰協議及其臨時補充協議正式籤字儀式上,許多記者都把鏡頭對準了這位「歷史名人」。
  • 細數朝鮮戰場上的美軍統帥和將領
    ,也是美國將軍中唯一一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人。所有美軍高級將領都認同仁川登陸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巨大冒險,只有1∶5000的勝利可能,但麥克阿瑟不但成功說服了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也果真一舉改變了朝鮮半島戰局。但這位偉大的軍人卻把意識形態上的偏執傾瀉在政治上,狂熱地試圖把韓戰引發為「一場與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決戰」。他的桀驁不馴最終只能導致杜魯門突然將其撤職。
  • "鬼怪"亡命記 ——越戰中美軍最大規模的戰場搜救行動
    眾所周知,美軍的直升機部隊非常擅長於進行戰場搜救行動。在轟炸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美軍甚至派出直升機部隊穿過南聯盟的防空網絡,救出了被南聯盟防空部隊擊落的F-117隱形戰機飛行員,堪稱是火中取慄。不過,這種神乎其神的搜救本領並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在越南戰爭中,通過血與淚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