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
遠東美軍總司令、「聯合國軍」司令,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是美國陸海空三軍中獲得勳章最多的將軍,也是美國將軍中唯一一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人。麥克阿瑟被美國國民稱之為「一代老兵」,麥克阿瑟是美國最年輕的準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其三個「最年輕」的經歷堪稱美國戰爭史上的奇才。
朝鮮半島就是麥克阿瑟人生的分水嶺。如果說釜山戰役是起點,仁川登陸到達高潮,接近鴨綠江時的那個「聖誕節回家過節」的承諾是巔峰,到戰爭還沒結束,這位「不死的老兵」的個人演出便提前落幕。所有美軍高級將領都認同仁川登陸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巨大冒險,只有1∶5000的勝利可能,但麥克阿瑟不但成功說服了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也果真一舉改變了朝鮮半島戰局。但這位偉大的軍人卻把意識形態上的偏執傾瀉在政治上,狂熱地試圖把韓戰引發為「一場與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決戰」。他的桀驁不馴最終只能導致杜魯門突然將其撤職。
李奇微
遠東美軍總司令、「聯合國軍」司令 四星上將
李奇微軍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命是在1950年:沃爾頓·沃克中將因車禍喪生後,李奇微接過了從1950年6月戰爭爆發就在朝鮮參戰的第8集團軍的指揮權,並在1951年率軍發動反攻。
1951年4月,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5月晉上將。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李奇微或許沒有麥克阿瑟那樣輝煌的軍事生涯,但他和麥克阿瑟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戰術天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的意外身亡讓志願軍有了他這個更難對付的對手。通過對三次戰役的分析,他發現了志願軍進攻持續力薄弱的特點。砥平裡戰役後他意識到,志願軍因火力貧弱導致攻堅能力不強。針對志願軍的弱點,他制定了所謂「磁性戰術」,策劃多次大規模反攻,在第四、第五次戰役中給志願軍帶來了重大傷亡。軍事史學家大多認為,是李奇微把第8集團軍從失敗、瀕臨崩潰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並最終阻止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勢。
沃克
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 陸軍中將
沃克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第20軍在他指揮下推進迅速,所以此軍便有幽靈軍之稱。在韓戰時,在釜山環形防禦圈打敗朝鮮人民軍,但在清川江戰役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側襲而失利。1950年乘著吉普車到漢城北郊,打算在38線進行重整時,發生車禍而身亡,追晉為上將。
沃克在釜山防禦戰中的頑強因為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而被人遺忘殆盡。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他在志願軍發起戰役後,命令第8集團軍迅速撤軍。西方戰史說,由於沃克下令撤退的速度過快,以至於第8集團軍被認為已經潰敗。李奇微認為,沃克之所以沒有獲得更大的聲名,是因為麥克阿瑟愛慕虛名,「他不斷地追求或接受本不該屬於他的功名榮譽」。在麥克阿瑟眼裡,沃克是個膽小和過度謹慎的人,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史料顯示,這位前巴頓將軍的手下是一位勇敢盡責、戰場感覺敏銳的軍人。正是他下令迅速撤軍,才挽救了美軍的有生力量。
範弗裡特
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 四星上將
1951年,範弗裡特接替李奇微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上任伊始,就碰上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他以堅決有力的反擊,給志願軍來了個下馬威。
範弗裡特是典型的唯火力制勝論者,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在他的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1951年8月夏季攻勢中,對983高地的攻擊時,九天中僅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也就使得以後如此高的彈藥消耗量被稱為「範佛裡特彈藥量」。但在對朝鮮人民軍方虎山部固守的773高地和851高地的進攻中,損失慘重而毫無收穫,使這兩個高地被形象地稱為「血染嶺」和「傷心嶺」。
《時代》記者波茨對他的評價頗為中肯:李奇微和範弗裡特迥然不同,「李奇微是一位溫文爾雅而又精幹的陸軍將領,命中注定要高升。範弗裡特性情溫和,不裝腔作勢卻很強悍,但不是一個能扭轉乾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