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3日晚上,朝鮮戰場上臨津江以東的某處陣地上,志願軍工兵連的戰士們借著夜色,冒著被美軍轟炸的危險正在緊急施工,對某處被炸塌的山洞進行挖掘,他們已經整整挖了30多個小時了,但還是沒有放棄,因為下面被埋的是志願軍115師的指揮部,裡面有115師代師長王扶之。
王扶之,陝西省子洲縣人,12歲謊報年齡(1935年7月)參軍,成為了紅26軍的一名戰士,在此後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他南徵北戰,轉戰全國15個省份,歷經勞山、直羅鎮、西徵、山城堡、平型關大捷、討代「頑固派」石友三、遼瀋、平津、衡寶、廣西等數千場戰役戰鬥,身經百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不斷成長,歷任紅15軍團78軍測繪員、新四軍第3師8旅2營6連副連長、東北民主聯軍營長、東北野戰軍二縱五師14團副團長、第四野戰軍39軍343團團長等職;為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後,緊接著韓戰就爆發了,時任志願軍39軍115師343團團長的王扶之,率團隨部隊首批入朝參戰。先後參加了第一至五次戰役,1951年陣地防禦作戰,1952年春季、夏季鞏固陣地作戰等。作戰英勇、指揮沉穩的王扶之率領戰士們打痛了美軍,打出了國威。
1952年8月2日上午9點,時任39軍115師代師長的王扶之正在朝鮮臨津江以東某處陣地後,被115師作為指揮部的山洞中和參謀們一起研究戰況,突然山洞被美軍B—25重型轟炸機投下的幾顆炸彈直接命中,塌方,待在山洞裡趕稿的新華社記者劉鳴和3名機關幹部當場就犧牲了,剩餘包括115師代師長王扶之在內的3人被活埋。
他們在山洞裡掙扎著用飯盒、臉盆等一切可以製造響音的東西呼救,但都無濟於事,山洞塌方後,上面封死,一點縫隙都沒有,聲音根本傳不出去,而且山洞裡沒有水和食物,隨著時間的流逝,黑暗中,飢餓和乾咳一陣一陣的襲來,實在受不了的3人只好將尿液接下來解渴;最讓人恐懼的是山洞中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他們越來越明顯的感覺到呼吸困難,雖然身經百戰王扶之三人都不懼死亡,但這種死法他們都感覺有點憋屈,一點都不壯烈。
30多個小時過去了,就在王扶之絕望的要昏過去的時候,他隱隱約約聽到了鐵鍬挖掘石頭的聲音,這個聲音就像一劑強心針,讓王扶之三人求生欲望大增。掙扎著振作起來,等待著救援。
終於,在38個小時後,即1952年8月3日晚上11點,工程連的戰士們在政委沈鐵兵(115師政委)、宋汝洲(工兵參謀)、劉文才(工兵連副連長)的指揮下成功的將已經奄奄一息的王扶之3人救了出來。
其實,這一場持續38個小時的緊急救援,差一點就失敗了;當王扶之他們被活埋後,
得到消息的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就下令:「要想盡一切辦法,將王扶之他們搶救出來,萬一犧牲了,也要將其遺體挖出,運回國內。」39軍軍長吳信泉將軍更是下了死命令:「挖掘進度一分鐘也不能停,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但在工程部隊的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頂著空襲在緊急挖掘了24個小時後,只找到了4名犧牲者的屍體,其餘還是一無所獲;而且此時美軍已經發現了志願軍戰士們的可疑行蹤,開始集中炮火進行轟擊,戰機也在一輪又一輪的轟炸,好多戰士都已經受傷,甚至犧牲,因此115師政委沈鐵兵有些猶豫了,準備放棄挖掘工作了。
但此時工兵參謀宋汝洲發現有2隻蒼蠅從剛挖掘的石縫裡飛了出來,聰明的他立即意識到山洞還有縫隙,意味著裡面還有空氣,師長王扶之有可能還活著,於是立即和沈鐵兵指揮戰士們繼續挖掘,終於在晚上11點將王扶之他們救了出來。因此,那2隻蒼蠅也成了王扶之將軍的「救命恩人」,自此他再也沒有加害過一隻蒼蠅。
韓戰結束後,王扶之將軍歷任第39軍116師師長,39軍參謀長、第一副軍長,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部長,山西省軍區司令員,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等職。還協助葉帥、鄧公參與指揮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西沙海戰。
1955年大授銜時,王扶之被授予了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1998年,王扶之將軍離職休養;
今年已經98歲的王扶之將軍依然健在,願將軍健康長壽、生活幸福。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