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正月,兵部右侍郎、遼東經略楊鎬確定了二月誓師出兵的日期。近十萬明軍分四路出擊後金根據地赫圖阿拉,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山海關總兵杜松、遼陽總兵劉綖,分別統領四路明軍,主帥楊鎬坐鎮瀋陽指揮。
明軍出兵共計8.8萬人左右,由於糧餉匱乏,實際上從各地實調出關兵數,僅7萬餘,並且援軍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來自川、浙一帶的「南兵」。
▲ 薩爾滸之戰中,朝鮮應大明帝國邀請派軍參戰,由文官出身的姜弘立擔任都元帥負責指揮。然而在臨行之前,朝鮮國王光海君暗中交代姜弘立要保存實力,陰觀成敗。
當時,明軍陣容中還有兩支同盟軍,努爾哈赤的死對頭:海西女真葉赫部兵2000人,朝鮮援兵1.3萬人。不過這兩支盟軍都是聞風即潰,更本沒有作戰力。
嚴酷的天氣,「南兵」與「北兵」之間的矛盾,三心二意的盟軍,更給決戰投下了失敗的陰影。
其實兵不在多,而在精! 反觀後金,在當時的薩爾滸,努爾哈赤所集結的八旗主力有6萬人,努爾哈赤不僅是八旗軍的最高統帥,還親領兩黃旗,並且通過其子、侄及親信,牢牢地統領著軍隊。
往期閱讀
決戰慘敗:令萬曆皇帝痛哭不已的「薩爾滸會戰」
千軍易得,一將難尋:「左右逢源」的楊鎬拜帥
調兵遣將:四種「殘兵」難敵八旗虎狼之師
01嚴寒天氣:「南兵」數千人「凍折手足」
我們分析一下,明廷從各地調兵前來參加薩爾滸之戰的部隊情況,當時除了延綏、寧夏等鎮之外的其他北方邊鎮久無戰事,軍隊戰鬥力一般。為了增加會戰力量,畢其功於一役,明廷也抽調了「南軍」入戰,因此援軍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來自南方川、浙一帶的「南兵」。
大家知道20年前發生的「播州之役」,明王朝集四川、貴州、湖廣八省之力,出兵24萬,耗銀約二百餘萬兩,最終平定西南播州土司楊應龍的叛亂,這就是明神宗萬曆三大徵之一。整個戰事綿延數年,西南戰事不斷,因而川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作戰經驗,善於山地作戰。
浙軍實際上是戚家軍的餘部,擁有良好的戰術素養。由於抗倭援朝戰爭中的出色表現(浙軍曾在攻克平壤的戰鬥中留下大名),在當時的北方,「南兵」一直被認為是軍事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守禦敵臺、使用火器乃至操縱戰船,都需要「南兵」才能夠完成。
然而,將這些「南兵」投入到遼東戰場卻不見的是好主意,因為決戰開始的時間正值冬季,寒冷氣候制約了戰鬥力。在後金盤踞的遼東地區,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在遼東的南兵稟報稱,有數千人「凍折手足不能動移」,而且還遭受著「墮指裂膚之慘」,戰鬥力勢必大打折扣。
▲ 萬曆三大徵的朝鮮之役中,侵朝日軍和朝鮮軍激烈戰鬥的想像圖。在史實中,朝鮮軍畏敵如虎,抵抗微不足道,戰役開始之時甚至「望風奔潰」,讓日軍在釜山登陸僅半個月後就攻陷漢城(今首爾),三月之內攻陷朝鮮全境,朝鮮國王也計劃流亡中國
早在朝鮮戰場上,明軍內部就存有南兵、北兵之間的齟齬。楊鎬拿戰事軍功做交易,之前在遼東做官時,他與李如梅(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結交很深,在朝鮮島山,遊擊將軍陳寅接連打下了日軍的兩道柵欄,第三道眼看就要打下來了,因為李如梅的部隊還沒到,不想讓陳寅搶功,急忙鳴金收兵,不顧戰事的成敗!連朝鮮李朝方面都感嘆:「蔚山之役,南、北兵爭功,情意乖戾,乃至於是也。」
楊鎬是河南人,對於南方將領有一定程度的疏遠,這樣引起南兵的不滿,所謂「南方群不逞之人,又託此人,為報怨於我」。偏偏這樣的歷史宿怨在20年後又被帶入到了援遼明軍之中。
02保存實力:「陰觀成敗」的朝鮮援軍
除了關內援兵之外,明軍陣容中還有作為同盟軍的海西女真葉赫部兵2000人,朝鮮援兵1.3萬人。
作為建州女真的死對頭,葉赫部此時出兵助明等於救己,自然態度積極。其實葉赫部早已沒有和努爾哈赤(建州女真)爭雄的資本,之前努爾哈赤幾次打擊葉赫部,要不是明軍進行支援,早就被滅了。
當時,葉赫女真的根據地在今天吉林西南,距離薩爾滸有兩百公裡,他們在達到戰場之前就收到了北路軍敗走的消息,遂大驚而回。就在薩爾滸之戰結束幾個月後,努爾哈赤揮軍吞併了葉赫女真部。
▲ 由韓國影星李秉憲扮演的光海君,出自韓國電影《光海,成為王的男人》。光海君李琿為朝鮮李朝第15 代統治者,由於在立嗣問題上和明廷齬齟不斷,因此他繼位後對大明態度疏遠,在薩爾滸之戰雖不得不應邀參戰,但暗中囑咐將領保存實力,坐觀成敗。
對於朝鮮李朝的援軍,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在出兵前,國王光海君李琿給朝鮮援軍元帥姜弘立的旨意就是:保存實力,陰觀成敗!
早在努爾哈赤襲取撫順之後,明朝遼東官員就諮告朝鮮:「奴酋無端生事, 計襲撫順,公行叛逆。貴國申嚴提備, 整練兵馬,侯剿奴之日,合兵徵剿。」 而後,明朝總督薊遼經略汪可受,也告知朝鮮國王,要求朝鮮出兵數萬,獨當一面,與各路明軍進攻後金。
在明朝看來,作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當年豐臣秀吉侵朝時,「本朝即遣十萬之師,竭厥歲月,平蕩倭氛」;如今遼東有事,無論是出於藩屬的義務還是報答的情分,李朝都沒有拒絕出兵的道理。
但是,朝鮮方面對後金的情報收集工作遠比明廷到位:「奴酋情形之兇逆,兵力之鴟張十餘年來已作難當之虜……雖以天下之兵,恐難剿滅。所謂女真兵滿萬,天下不能敵者也。」光海君對努爾哈赤怕得要死,因而對於明朝的出兵要求敷衍了事,只同意派兵7000,而且不願「獨當一面」。
幾經討價還價,李朝方面最後才勉強答應派出「兵丁炮手3500名、射手6500名」。這也就是萬曆帝在下給李朝的聖旨所說的「借兵一萬以上,賦馬七百有奇」。
只不過,從一開始光海君就在明、後金之間首鼠兩端。他一方面設法與後金政權秘密接觸,通過前至會寧貿易的後金商人告知出兵純屬不得已,企圖得到後金方面的諒解; 另一方面,則「密教帥臣觀勢向背,使虜勿為移兵先擊之」。在這種情況下,朝鮮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不問可知。明廷向朝鮮借兵這一招,實在是大大失算了。
薩爾滸戰後,光海君在漢城的宮室內向兩班大臣說,既然天朝都不能一鼓作氣消滅建州,日後攪動中原大亂的首倡者必然是努爾哈赤,後金的崛起將會引發諸如「五胡之亂華」的災難性後果。
光海君稱,「勝、廣起兵,秦室漸危,黃巾倡亂,漢家亦亡。執此見之,則必他賊先動,奸雄繼起。此賊(指努爾哈赤)終不知如何,而為天下亂賊之首矣。」此一語竟然成讖。
(圖片來自網絡,歸原作者所有)
讀史使人明智,穿過歷史的長河,我們可以看到帝王將相的叱吒風雲,家國歷史的波瀾壯闊,普通人物的悲歡離合,那些生動的人物和細節,其實離我們並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