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6日,我國大地測量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迎來了87歲生日。
陳俊勇院士一生致力於我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引導我國大地測量學科由實用大地測量、橢球大地測量、物理大地測量等傳統學科向衛星大地測量、空間大地測量和動力大地測量等現代大地測量學科的轉變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在陳俊勇院士80歲生日之際,中海達旗下《定位》雜誌策劃了「有容為大,無欲則剛——陳俊勇的『真•正』人生」專刊報導,記錄下了陳俊勇院士在大地測量領域不懈追求與奮鬥的80年。今天,在陳俊勇院士87歲生日之際,我們摘選了部分專刊內容,重溫這位大家的精彩人生。
祖籍浙江寧波的陳俊勇,1933年5月16日生於上海。由於家庭不富裕,家中專門掛著「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警示家中的孩子們要節約,哪怕一粒米飯掉在地上,也要撿起來。
陳俊勇的父親,小時候家境貧寒,念了小學就出來打工。切身困苦經歷讓他深深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因此無論家裡有多困難,他也要培養孩子們好好念書。於是,陳俊勇的5個兄妹都念了書,而且都大學畢業,個個成績都很優異。
陳俊勇在辦公室看書
除俊勇的母親從小教育孩子們:人要正派,做正事、不貪小便宜——這影響了陳俊勇的一生,並在他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正直、不拐彎抹角,這是人們對他的普通評價。陳俊勇的初中和高中都就讀於上海最好的中學——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即現在上海中學)。就讀期間,陳俊勇遇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人,他的同班同桌——張禮銘。從1948年開始,張禮銘就和陳俊勇等三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周五下午集中在當時上海中學附屬小學的一個亭子裡,學習一二小時的哲學,也學學唱革命歌曲等。張禮銘為他們帶去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毛澤東的論著,這在當時屬于禁書,但書中涉及的唯心論、唯物論、辯證法、新民主主義論等的思想,深深吸引並影響了陳俊勇。在張禮銘的影響下,陳俊勇逐漸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1949年1月正式參加了中共上海地下黨領導的革命組織。
1951年,高中畢業的陳俊勇,面臨上大學和工作的人生抉擇。當時,上海中學青年團組織(即現在的共青團上海中學團委)希望他不要去考大學,去共青團上海市委工作。而他的父母則希望陳俊勇上大學,為弟弟妹妹樹榜樣。
陳俊勇在辦公室辦公
在聽取張禮銘的建議後,陳俊勇服從組織調配,不考大學,到共青團上海市委工作。工作四年後,國家號召全國人民向現代科學文化進軍,於是共青團上海市委鼓勵陳俊勇考大學深造。因時間倉促,已中斷四年高中課程的陳俊勇對大學錄取沒抱太大希望。他認為,「在機關工作也挺好,讀不讀大學都無所謂」。正因如此,陳俊勇在高考前一天下午仍在單位上班。1955年夏天,當陳俊勇收到天津大學天文大地測量系的錄取通知書時,他連「測量」是做什麼的都不知道,而天津更是他「從來沒想過要去念大學的地方」。1956年,天津大學天文大地測量系和中國其他大學的測量系一起,整體搬遷至武漢,成立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併入武漢大學)。陳俊勇隨之去了武漢,當時一邊讀書,一邊參加學校的基建,修操場、造房子。1960年,陳俊勇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開啟為之付出一生的測繪事業。1964年,陳俊勇參加全國第一次研究生統考,被錄為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葉雪安教授的在職研究生。在葉雪安教授指導下,陳俊勇編寫了《主題與微分公式》《天文大地網平差》《大地測量學(下卷)》等教材,並在武漢測繪學院的學術院刊上發表了陳俊勇的第一篇論文。
1974年,經國家測繪局選拔,陳俊勇從武漢測繪學院調任到國家測繪局測繪研究所工作。
1975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一聲號令,登頂測量珠峰戰鬥打響。經時任國家測繪局科教處處長劉鳳秀的推薦,陳俊勇擔任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教授的指導下,陳俊勇帶領珠峰高程計算組運用大地測量的理論和方法,軍民協作,日以繼夜,精確地完成了這項令世人矚目的珠峰高程計算工作。1975年7月2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公布: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精確測量了珠峰的巖面高度——8848.13米。陳俊勇說:「珠峰高程測量的成果是中國引以為榮的,而高程測量中的野外作業人員最苦、最累、最危險。」在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中,一名測量隊副隊長在登山途中墜崖犧牲了,一名測量隊員在高達七千餘米進行重力測量作業時,凍壞雙腿而截肢,他們都是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的英雄。1992年、1998年和1999年,在陳俊勇領導和組織下,國家測繪局與義大利、美國以國際合作方式多次從珠峰的南(尼泊爾)北(中國)二個方向對珠峰高程及其毗鄰地區進行了複測,並採用了GPS、雷射測距等現代測量技術,同時配置天文、三角、重力、水準、高空氣象探測等測量方法,提高了珠峰高程測量的精度。
1978年,陳俊勇參加了「文革」後教育部組織的首次全國出國研究生會考,以優異的成績被國家選送到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留學,師從林納、莫裡茨和邁塞爾教授。1981年,陳俊勇以優異成績獲得科學技術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測繪界的第一位博士。1982年,陳俊勇被任命為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後於1985年晉升為國家測繪局局長。在執掌國家測繪局期間,陳俊勇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為我國測繪行業的後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988年,陳俊勇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周培源(右)交流1983年-1985年,陳俊勇提出並積極推進施測我國新一代高精度「1985重力基準網」,徹底改變了我國重力基準落後的面貌,使我國重力基準精度提高了近兩個數量級。1985年,在他的推動下,我國建成了第一個野外標準長度基線檢定場。1990年,陳俊勇著手改善我國高程基準,研究了若干技術措施,修改國家一等水準測量規範,提出縮短視距、提高視線的新外業作業規範,經過多年實踐,證明這項修改提高了一等水準測量觀測精度。期間,陳俊勇通過國際合作,提出和建立了中國第一代GPS CORS。同時,為了適應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迫切需求,陳俊勇親自主持制定了地圖數位化方案,動員國家局系統的各級力量,採用電子掃描和人工讀數同時並舉的土洋結合方法,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1:100萬數字地形模型(DTM)的第一期任務。1988年,陳俊勇(右三)在泰國參加聯合國測繪會議儘管在擔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局長期間的工作很忙,但陳俊勇始終沒有放棄對專業的學習和鑽研。自1983年起,陳俊勇連續十二年被選為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第一分部秘書、主席、IAG副主席等。1991年,陳俊勇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為了專心做自己熟悉的專業技術工作,陳俊勇主動辭去了局長一職。「無官一身輕」的他,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了研究測繪科學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測繪科學技術為國家建設提供服務上。1991年,陳俊勇參加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議1999年-2002年,陳俊勇主持布測了我國新一代高精度「2000國家重力基準網」。隨後,針對我國缺乏全面、精確、統一的中國海島(礁)的基礎地理信息,陳俊勇提出了「以精化和統一我國海島(礁)坐標為基礎的海島定位和測圖」專項的建議,得到國務院和軍委的支持,這才有了後來的「927」海島(礁)測繪工程。此外,陳俊勇還先後要麼以個人建議形式,要麼牽頭向國家提出了開展國家測繪基準現代化、地理國情監測及建立國家應急測繪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議,其中許多建議被國家採納和組織實施,這些重大工程為推動我國測繪事業發展和大地測量科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熟悉陳俊勇的人都說,他的成功,離不開夫人左傳惠的付出和支持。婚後,小孩的撫養就落到了夫人左傳惠的身上,陳俊勇幾乎從未抱過,以至於第一次抱小孫子的陳俊勇,曾因為不懂如何抱小孩而鬧過笑話。因為是第一次抱嬰兒,他不知道小孩應該臉朝上的平躺著抱,反而將小孩臉朝下屁股朝上。「像抱柴火似的抱著。」陳俊勇說,「或許因為小孩看了太多天花板而從沒有看過地板的原因,抱著他也不哭。」待家人發現後,他才趕緊糾正過來。
2003年,陳俊勇與夫人左傳惠在希臘留影
平常的日子,陳俊勇的日常起居也是由他夫人負責。他從不知道自己衣服的換洗,什麼季節,什麼天氣換穿什麼衣服,家裡下一餐要吃什麼。而左傳惠每次有事離家,不論時間長短,都會將陳俊勇這段時間裡的菜餚全部做好,放在冰箱裡,並且貼上標籤,幾號到幾號吃哪一盒,配什麼蔬菜和素食,一部分放保鮮,一部分放冷凍。陳俊勇下班回家後,只需按書面指示辦就可以吃好吃飽。對此,陳俊勇說:「我很自覺,幾十年來,我從不提衣食住行生活方面的任何個人要求,左傳惠同我一樣工作上班,但她還要天天、月月、年年照顧我,照顧兒女,管著家,我只有感謝。」2006年,測繪院士寧津生(左一)、李德仁(左二)、陳俊勇(左三)、許厚澤南極科考合影留念有了夫人的堅強後盾,陳俊勇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我國測繪事業。2018年和2019年,陳俊勇分別榮獲衛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和測繪地理信息傑出成就獎,以表彰他為推動我國測繪事業發展所作的傑出貢獻。最後,讓我們真誠地道一句:陳俊勇院士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陳俊勇,1933年5月16日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寧波。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81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科學技術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曾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局長、科技委員會主任,《測繪學報》主編,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副主席,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執行局執委等職。
來源:中海達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