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825_1033080_taonews.html
《張江科技評論》是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與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聯合創辦的一本科技評論類雜誌。該刊報導評價國內外創新性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商業價值,介紹上海在建設全球領先科創中心進程中的制度成果、技術成果、創業成果,推動產學研密切協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經濟轉型發展。
文章數
免疫治療是除藥物、手術、放射治療以外的一種治療方法。免疫治療的理論基礎是通過調控/修復機體的免疫應答以治療疾病。免疫治療的技術可歸納為激活、抑制或修復機體免疫應答幾大類。免疫治療的作用範疇則可根據作用的對象分為針對機體的固有免疫或獲得性免疫。根據作用的機理,免疫治療還可分為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兩大類。雖然早在19世紀,白喉抗血清(抗毒素)已被用於治療患者,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應用及放射、手術治療的有效應用,免疫治療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近30年來,免疫治療的價值逐漸被揭示。隨著慢性病如腫瘤、心腦血管病、代謝病、持續性(慢性)病毒及細菌感染等發病率的快速增長,以及對病原體耐藥病例的增多,免疫治療已成為多種疾病重要的治療手段。截至2017年,免疫治療的經濟效益已達到107億美元,據估計,到2025年可達到180億美元。
快速發展的人類微生物基因組學、基因工程學、免疫學、臨床醫學及現代診斷學等是催生免疫治療的科學基礎,而患者的迫切需求則是促進免疫治療發展的動力。目前,免疫治療中發展最快的是對腫瘤與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這些治療性單抗或對不同的疾病靶點(如腫瘤壞死因子單抗),或對免疫調節因子(如抑制免疫檢查點PD-1抗體),或對一些細胞因子(如抗炎症的IL-6受體單抗)。此外,對TLR激動劑、修飾改造T細胞、發展CAR-T等免疫治療技術的研發也在蓬勃展開。與此同時,免疫治療的研發在傳染病與慢性病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中,啟動機體主動免疫的治療性疫苗已發展為治療慢性B肝、腫瘤、自身免疫病、耐藥性結核病、愛滋病的新策略,已有部分產品進入了III期臨床試驗研究。最近,應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恢復期血漿以及中和單抗治療重症患者都屬於免疫治療的領域。
免疫治療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個體性,其療效出現相對遲緩。這是因為免疫治療必須通過受體本身的免疫系統發揮治療作用。受體免疫系統功能的損傷程度對免疫治療的療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免疫應答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與藥物的即刻療效有所不同。此外,由於免疫治療是新興技術,不同免疫治療製品的規範化、療程的確定、應用劑量的探索、考核療效的標準均有待建立。總之,免疫治療具有極強的創新與探索空間,有風險也有前所未有的機遇。
預計今後免疫治療會在更多領域進一步發展,包括新型細胞免疫治療、綜合型免疫治療、免疫治療風險的預測及評估、多途徑免疫治療,以及從免疫治療型向免疫正常化型的方向發展。免疫治療的完善與廣泛使用將帶給人類生命健康第二重保護,使人們在患疾病後可再次獲得對疾病的控制力和免疫力。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六屆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歐盟項目評審委員、《新發微生物與感染》(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雜誌共同主編等。
文/聞玉梅
本文來自《張江科技評論》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免疫治療是除藥物、手術、放射治療以外的一種治療方法。今後,免疫治療會在更多領域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