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103_1036697_taonews.html
獨創藥理學家和名醫辦刊新模式,薈萃醫學名家,集納藥理精華,指導家庭如何對症選藥,科學用藥;告訴讀者什麼情況下可以自我診治,如何診治;什麼情況下必須就醫,如何在家中配合醫生治療。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識,講述與身心健康有關的感人故事。
文章數
如果說心臟是我們身體的能量泵,大腦是指揮中樞,那麼腎臟就是24小時運轉的「汙水處理廠」。一旦腎開始消極怠工,身體內的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水分都無法排出,營養物質也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利用,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代謝系統疾病,腎臟病如今發病率越來越高,患者群體也是越來越龐大,很多人飽受此病的折磨,生活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腎臟科主任、主任醫師餘晨教授就此提醒,防治腎病,早發現、早治療很關鍵。
「肌酐升高一點點」是大問題
慢性腎臟病(以下簡稱CKD)是絕大多數的腎臟疾病的臨床統稱。我國目前有1.3億慢性腎病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堅持動態監測和治療,將會不可避免出現腎臟功能的下降。國內檢測腎功能最常見的指標是血肌酐,但人的腎臟功能具有很強的代償潛力,一個人只要有一個完好的腎臟,檢驗血液的腎功指標就可以是正常的。換句話說,如果血肌酐出現異常或者只是高出臨界值一丁點兒時,腎功能的損失可能已經超過50%。
餘晨教授介紹,之所以慢性腎病發病率如此之高,主要原因在於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病患者、代謝性疾病(肥胖、血脂異常、高尿酸)患者,以及長期使用腎毒性藥物、有腎臟病家族史等人群均可誘發腎臟病。「此外,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導致慢性腎臟病,比如吃得太鹹、口味太重、每天喝水少、大量喝啤酒等。」而腎臟病有「隱形殺手」之稱,不少患者早期並沒有任何症狀,或者只有輕微的眼瞼、腳踝部浮腫,即使有水腫、血尿症狀,往往一周甚至幾天就自行消失,患者對此並未引起重視,等到就醫時往往病情較重,腎功能已經下降,而腎臟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便會發展為尿毒症,只能尋求透析和換腎來維持生命。
腎病症候群有「三高一低」
常見的CKD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痛風性腎病、IgA腎病、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多囊腎腎病等,其中,腎病症候群是CKD臨床診斷的常見類型,佔腎活檢病例的40%左右。餘晨教授介紹,腎病症候群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而是指因腎臟病理損害所致的一組具有一定內在聯繫的臨床症候群,臨床診斷標準為「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高度浮腫、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
三高:1.大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3.5克;2.高(重)度浮腫,水腫是最早出現的症狀,開始多見於眼瞼及面部,晨間最明顯,以後逐漸遍及上下肢及軀幹,全身浮腫且逐漸加重,嚴重患者可並有胸水、腹水,當胸水、腹水較多時可引起呼吸困難、臍疝或腹股溝疝;3.高脂血症,即血脂異常,指患者低密度及極低密度脂蛋白於早期均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的患者血脂升高是因為有了腎病才發生的,稱之為繼發性高脂血症(血脂異常)。
一低:低白蛋白血症。血漿總蛋白明顯降低,白蛋白(小兒及成人)低至30克,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常倒置。
餘晨教授告訴我們,「三高一低」是腎病症候群的典型表現,但作為一種診斷,並不是說需要這4個現象都有,只要有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就可以診斷為腎病症候群了。
查明病因、對症治療很關鍵
腎病症候群的病因眾多,有部分患者繼發於某些腎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感染、過敏、腫瘤、藥物及遺傳病等,稱為繼發性腎病症候群。不同年齡群體的繼發病因又有一定差異,如老年人的糖尿病、腫瘤,年輕人的B肝、系統性紅斑狼瘡,兒童的過敏性紫癜等均可導致繼發性腎病症候群的發生。而大多數腎病症候群是由於腎臟本身疾病導致的,臨床上稱為原發性腎病症候群,可以分為多種病理類型,如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繫膜增生性腎炎及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等。
餘晨教授介紹,一旦明確腎病症候群診斷,首先應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常見病因作個體化排查,便於進一步的對因治療。如明確狼瘡性腎炎後,可及時給予免疫抑制藥物控制全身及腎臟的免疫活動;明確B肝相關性腎炎後,可及時嘗試抗B肝病毒治療。此外,不同病理類型的腎病症候群治療方案、治療反應及預後差異很大,因此,腎穿刺活檢病理診斷在腎病症候群的診斷流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認為,除非患者有不適宜進行腎穿刺的情況,否則成人腎病症候群、病情複雜或難治的兒童腎病症候群均應儘快行腎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避免對患者進行盲目治療,帶來不必要的不良反應,耽誤病情。
防治併發症及藥物副作用是保障
腎病症候群病勢急,療程長,病情複雜。患者在大量尿蛋白排出的同時,抗凝因子及免疫因子也隨之丟失,持續低蛋白血症導致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因此,腎病症候群患者易繼發感染、血脂異常、高凝血栓及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腎病症候群患者又因接受較長療程的激素治療,或因病情反覆,使用激素或聯合多種免疫抑制藥物,非常容易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嚴重時會致殘或致命。因此,腎病症候群治療在以減少蛋白尿為主要目的同時,還應積極預防和控制併發症或合併症,減少免疫抑制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及保持腎功能持久穩定。
餘晨教授還告訴我們,控制症狀繼續惡化只是治療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通過治療使病情得到緩解。腎病症候群的治療結果可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不緩解3種,完全緩解是指症狀消失、指標正常;部分緩解是指留有一點蛋白尿;不緩解是指難治性的,反覆發作的。基於不同的病理類型,治療效果有好有壞,有些類型較易達到完全緩解,患者應該做好長期與之鬥爭的思想,積極配合醫生。
多喝水、少憋尿,保護你的腎
關於疾病,預防永遠大於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慢性腎臟病,包括堅持體育鍛鍊,保持合適體重;平時多喝水,不憋尿;規律作息,避免疲勞;放鬆心情,避免情緒緊張;避免高鹽和高脂肪飲食,均衡營養,多吃蔬菜、水果、堅果。此外,還要定期體檢,特別是出現經常疲勞、乏力,眼瞼、顏面、下肢(尤其踝關節)浮腫,尿中大量泡沫、尿色異常,排尿疼痛或困難,夜間排尿次數增多等症狀,尤應引起重視,及早到醫院接受尿常規等檢查。
文/趙非一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如果說心臟是我們身體的能量泵,大腦是指揮中樞,那麼腎臟就是24小時運轉的「汙水處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