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鴻烈:青藏科考情未了—新聞—科學網
一批批的科學考察隊員們,在風餐露宿的驚險行程中,一步步把青藏高原的研究從空白變成為世界科學研究的一個亮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長期從事資源、環境領域基礎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尤其對青藏高原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40多年來他先後幾十次到高原調研考察。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中國科學家為何再次登上珠峰
孫鴻烈:這次之所以選擇去珠峰科考,因為科學院第一次組織青藏科考到現在正好30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時機。另外,今年中國有女子登山隊要登珠峰。珠峰這個地區很特殊,海拔特高,假如沒有登山隊這個活動,我們科考人員去考察珠峰就相當困難。有了女子登山隊,她們可能幫助我們考察和搬運一些東西,這樣才有這個可能性。 筆者:現在我們的科考手段和裝備,比過去有什麼不同?
-
孫鴻烈院士:我對中國生態建設有信心
在新時期,以科學認知為基礎,協調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尤其值得注意。日前,就此話題,《科學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 重視中國土地資源的有限性 孫鴻烈曾撰文談及中國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受太平洋季風的影響,中國東部溼潤,越往西部越乾旱。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圖為科研團隊進行考察商議。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03-15 16:34:00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
-
孫鴻烈院士獲國際知名科學和平獎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環境學家、青藏高原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孫鴻烈院士1月13日表示,將其剛剛獲得的2009年艾託裡·馬約拉納—伊利斯科學和平獎獎金5萬歐元全部捐贈給「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用於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獻身青藏高原科技事業,促進青藏高原科技人才成長。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認證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數據期刊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Nature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我國首個通過Nature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國際數據期刊認證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認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說,設在該所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近日通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自然》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中國首個通過《自然》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 地衣科考分隊考察日誌1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地衣科考分隊於9月2日,正式啟程。該分隊由王立松研究員帶隊,包括王欣宇博士、張雁雲博士、劉棟博士等15科考隊員。當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儘管下雨,考察隊員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敬業精神,冒雨工作。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進而也成為了古生物分類、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197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成立,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序幕。來自中科院多家研究所的隊員從全國各地集結,乘坐人貨混裝的「解放」牌卡車沿川藏線進藏。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進而也成為了古生物分類、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197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成立,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序幕。來自中科院多家研究所的隊員從全國各地集結,乘坐人貨混裝的「解放」牌卡車沿川藏線進藏。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外國專家考察西大灘綜合觀測場地,被稱為「最後的淨土」,而在許多科研人員眼中,這裡是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的重要地貌單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外,還在全球氣候格局變化與區域災害天氣和極端氣候變異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高原對氣流的機械動力作用(地形抬升)和熱力作用兩個方面。因此,青藏高原是預測東亞地區旱澇氣候異常以及預警我國災害性天氣的關鍵區。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甘肅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在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科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流的科技隊伍與科技成果 中國科技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青藏高原局部地區開展短期、小範圍的科學考察。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數百萬字的第一手科學考察資料,出版了包括43部專著的《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成為第一套青藏高原百科全書。早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就獲得國務院嘉獎。「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中新社拉薩9月16日電 (記者 趙延)「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曾引起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祁連山、陰山、燕山、秦嶺等山系的強烈上升,明顯地改變了中國各地氣候要素的組成。」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
-
甘肅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出徵
中國蘭州網10月21日消息 記者10月20日從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獲悉,省科學院防災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已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裡範圍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