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認證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數據期刊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Nature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我國首個通過Nature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北京籤約共建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成為亞洲首個通過CoreTrustSeal認證的數據中心
中國網新聞10月28日訊 10月25日,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正式通過了CoreTrustSeal國際認證,成為亞洲首個獲得該認證的數據中心。世界範圍內,當前共有33個數據中心通過了該認證,21個在歐洲,9個在美國,2個在澳大利亞,1個在中國。
-
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近日,團隊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綜合觀測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中科院科學數據存儲庫公開發布,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成果介紹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期刊...
近日,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遊慶龍團隊在國際地學領域期刊《地球科學論評》(Earth-Science Reviews)上發表了題為「Review of snow cover vari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broad climate system」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新華社拉薩10月31日電(記者 黃興)我國科研人員基於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和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學》。 據介紹,近地表臭氧是一種有毒汙染物,包括人為來源和自然來源,平流層臭氧輸入是青藏高原地表臭氧的重要來源之一。
-
中國發布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已正式上線發布,全球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34年間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
國際科學數據中心概述
現代科學數據的整理維護呈現出跨越學科領域、數據性質、數據集規模等特徵,通過跨地域、跨機構和跨專業的大規模數據交換與合作,科學數據資源逐步趨向聚集並形成一些大型科學數據集,特別在數據密集型的科學、工程領域建立了重要的科學數據中心,為科學數據的長期保存、重複利用和驅動創新發揮中樞神經作用。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被稱為「最後的淨土」,而在許多科研人員眼中,這裡是自然留給人類的一個巨大的科學寶藏。 「這些野外站點,大多位於青藏高原數據信息空白區,可為青藏高原凍土、氣候、水文和生態研究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撐。」趙林告訴記者。 摸清凍土家底 根據此前的統計,我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其中近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2015年9月,高原地區46個土壤溼度和溫度觀測站網建成,開始獲取數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於2015年8月完成了那曲及附近區域33個站建設,獲取了分層的土壤溫度和溼度連續觀測數據。由此,青藏高原不同尺度結合的邊界層組網觀測順利實施。 同時,飛機、多種地基垂直指向雷達、微波輻射計、地面雨滴譜等多種空基和地基觀測手段被用於研究高原典型雲-降水物理過程。
-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誠聘英才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批准建設的20個國家數據中心之一,中科院微生物所是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主持單位,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唯一一個世界數據中心,是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數據中心、全國科學院聯盟應用微生物分中心的主持單位,國際數據系統(World Data System, WDS)成員單位。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開展青藏高原的氣象學研究,對提升我國天氣和氣候預報水平、提高國家防災減災能力以及理解全球氣候變化原因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底,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共同推進和啟動了為期8—10年的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計劃。
-
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推進海洋石油平臺數據資源共享
近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在廣東珠海召開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設研討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首屆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冰川凍土基礎理論獎;1997年,擔任中科院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2001年,擔任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2003年,擔任青藏高原所所長;2005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07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09年,發起「TPE國際計劃」並擔任聯合主席;2014年,擔任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2017
-
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