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2009年1月1日0時(世界時)全球太陽輻射空間分布,紅色對應太陽輻射高值區,藍色對應雲多的地區或者沒有陽光的地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已正式上線發布,全球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34年間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這是中國發布的迄今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中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後續,基於最新的雲產品,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將持續更新該數據集。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介紹,最新上線發布的數據集可為冰川、水文、生態和農業等地表過程模擬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改善製作與地學相關模型的陸面驅動數據集、為太陽能電站選址和太陽能應用系統評估等太陽能應用領域提供數據支持,這一重要成果也獲《地球系統科學數據》期刊以數據論文形式發表。

2009年7月全球太陽輻射空間分布,北半球太陽高度角較高,太陽輻射較大,南半球太陽高度角較低,太陽輻射較小。南極地區是極夜,太陽輻射為0。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

地表太陽輻射是地球系統的主要驅動因子,驅動著地球系統的能量、水和碳循環。它是地表水文、生態、農業等陸表過程模擬的重要驅動數據,也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指標。發展長時間序列、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對於地表過程研究、太陽能電廠選址、能源政策制定和電網系統配置優化等至關重要。

自2018年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唐文君副研究員及合作者開始籌劃製作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他們基於最新國際衛星雲氣候計劃-全球高分辨系列雲產品、再分析數據以及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IS)氣溶膠和反照率等產品,利用改進的物理算法,研製出空間解析度10公裡、時間解析度3小時且跨越34年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通過驗證並和其他全球衛星輻射產品比較表明,中國最新發布的34年跨度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比國際上通用的「國際衛星雲氣候計劃-通量數據集」「全球能量與水循環實驗-地表能量收支」「雲和地球輻射能量系統」等全球衛星輻射產品的精度率要高。(完)

相關焦點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1月10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了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
  • 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 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上線
    13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已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我國科學家發布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相關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副研究員唐文君說,長時間序列、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對於地表過程的研究(如冰川、水文、生態、農業等模擬)、太陽能電廠的選址、能源政策的制定和電網系統配置的優化等非常重要。
  • 全球高解析度地面太陽輻射數據集在線
    從2018年開始,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開始計劃製作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以前,中國這類數據集較少,分離率低,時間跨度短。在太陽能應用領域,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需要從國外專業服務機構購買,這給中國的地表過程研究和太陽能應用帶來了障礙。」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文軍說。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資訊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
    為推動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全球地表變化,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2020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填補高緯度區域信息空白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丁亦鑫)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據了解,這是繼2014年向聯合國捐贈數據以來,中國再次向國際社會提供更新地理信息公共產品。
  • 中國如何為全球地表描「肖像」
    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那麼,全球地表「肖像」是如何描繪出來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有哪些新看點?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對於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哪些幫助?《環球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有關負責人和專家。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全球各大洲均出現了食物短缺現象,各國政府也面臨著嚴峻考驗。雖然各個國家逐漸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紛紛控制減排溫室氣體。然而,即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科學家稱,地球氣候的持續變暖,至少還將持續一百年。地球工程效應,就好比火山爆發時產生的火山灰雲團,可以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NCEP逐日水儲量、對流層高度、對流層壓強、風速、降雨、GPP、逐月降水量、逐月近地表氣溫及海水透明度數據,以及中國區域1981-2011年的逐月降水量、逐月近地表平均氣溫、逐月平均風速、逐月平均相對溼度數據等。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馬耀明表示,這次發布的數據集全面梳理了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藏東南高山環境、納木錯多圈層、阿里荒漠環境、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那曲高寒氣候環境等中科院系統多個綜合觀測研究站,從2005年至2016年逐小時的氣象梯度、四分量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 如何使用ArcGIS進行太陽輻射分析
    概述太陽輻射在大氣和地表的能量交換過程中有重要意義,地球上99.8%的能量來自太陽。太陽輻射是地球上化學、物理、生物等過程的主要能源,也是水文模擬模型、生物物理模型研究中的重要參數。這裡,我們介紹一下如何使用ArcGIS進行太陽輻射分析。2.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和計算機存儲與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全球尺度中高解析度地表覆蓋產品的應用需求日益迫切。作為全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對於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分析以及地理國情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 【合集】2017發布的疾病統計報告(全球或中國數據)
    全球整體情況WHO發布2017世界衛生統計報告2017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2017世界衛生統計報告》(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7)。該報告長達116頁,包括生殖、孕產婦、新生兒和兒童健康,傳染性疾病,慢性病和精神健康等數據。
  • 資訊|我國向聯合國捐贈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是如何製成的?
    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GlobeLand30頁面9月15日,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2014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峰會即將啟幕之際,中國政府正式將世界上首套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捐贈給聯合國。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近十年來,全球地表覆蓋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急需新的數據來綜合監測和評估。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 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詳情見<<<)。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作為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data)的論文,對外發布了全球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全球變化
    第二種為「自上而下」機制,即太陽紫外輻射變化能引起地球中高層大氣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比如臭氧的變化),通過行星波作用等將變化傳遞到對流層,引起天氣氣候變化。第三種是能量粒子(包括太陽能量粒子和銀河宇宙射線)機制,太陽通過高能粒子影響雲形成的微觀物理過程來影響氣候。前兩種都與太陽輻射有關(前者與總輻射有關,後者主要與紫外輻射有關),第三種則與能量粒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