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布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相關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數據。

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副研究員唐文君說,長時間序列、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對於地表過程的研究(如冰川、水文、生態、農業等模擬)、太陽能電廠的選址、能源政策的制定和電網系統配置的優化等非常重要。之前,我國此類數據集較少,分別率不高,時間長度較短。

該成果以數據論文形式發表於《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完)

相關焦點

  • 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 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上線
    13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已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標誌著我國在國際太陽輻射反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發布 —新聞—科學網
    1月10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了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用戶可免費下載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
  • 中國發布34年間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的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已正式上線發布,全球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34年間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
  • 全球高解析度地面太陽輻射數據集在線
    從2018年開始,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開始計劃製作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以前,中國這類數據集較少,分離率低,時間跨度短。在太陽能應用領域,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需要從國外專業服務機構購買,這給中國的地表過程研究和太陽能應用帶來了障礙。」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文軍說。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資訊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
    為推動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全球地表變化,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2020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填補高緯度區域信息空白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丁亦鑫)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據了解,這是繼2014年向聯合國捐贈數據以來,中國再次向國際社會提供更新地理信息公共產品。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全球各大洲均出現了食物短缺現象,各國政府也面臨著嚴峻考驗。雖然各個國家逐漸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紛紛控制減排溫室氣體。然而,即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科學家稱,地球氣候的持續變暖,至少還將持續一百年。地球工程效應,就好比火山爆發時產生的火山灰雲團,可以削弱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建立一套由長期氣象梯度觀測、四分量輻射觀測、土壤水熱特徵觀測以及大氣湍流特徵觀測構成的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這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 課堂實錄:從太陽常數看影響地表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太陽常數的概念和數值並不需要背會,但這個概念卻告訴了我們影響地球表面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就是這5個條件。(邊說邊板書)1、在大氣上界,說明大氣會影響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的多少。因為陽光在穿透大氣的過程中,會受到大氣的削弱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的就越少,什麼地方大氣稀薄呢,高海拔的地方。
  • 資訊|我國向聯合國捐贈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是如何製成的?
    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GlobeLand30頁面9月15日,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同日,我國向聯合國捐贈了這套數據。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也被稱為全球陸地表面「快照」。這套「快照」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記者就此採訪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組。
  • 我國發布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新聞—科學網
    年期間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簡稱「BOA-Argo」)。該長時間系列(已經超過10年)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可廣泛應用於海洋和天氣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海洋、海氣耦合數值模擬和業務化海洋/天氣預測預報等。 據設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技術人員介紹,這是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公開發布的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也是繼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後第六個公開發布類似數據產品的國家。
  • 高解析度完整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發布
    在5月7日發表於《細胞》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描述了這一製圖壯舉——艾倫小鼠大腦通用坐標框架第三版(CCFv3),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的小鼠大腦三維地圖集。研究人員表示,該框架將成為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參考。  小鼠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其大腦包含大約1億個細胞,每個細胞分布在數百個不同的區域。
  • 全球地形數據啥樣?新技術分分鐘搞定!
    「GFPLAIN250m」數據集繪製的全球河漫灘平原邊界。河流地形及水的可用性對人類安全和社會經濟增長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水文學者都知道,對任何一個城市發展或環境保護計劃來說,確定一個河漫灘平原的邊界通常都是關鍵的第一步。
  • 中國如何為全球地表描「肖像」
    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那麼,全球地表「肖像」是如何描繪出來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有哪些新看點?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對於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哪些幫助?《環球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有關負責人和專家。
  • 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詳情見<<<)。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作為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
  • 獲得太陽輻射數據
    「神舟三號」太陽常數監測器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是我國首次在太空獲得太陽輻射數據,而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方偉的努力,她就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太陽輻射監測儀主任設計師兼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黨總支書記。研究「溫度傳感器」獲國家專利1987年,方偉從山東大學光學系畢業後,進入長春光機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