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Argo官方網站正式發布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共同研製開發的2004~2016年期間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簡稱「BOA-Argo」)。
這套由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資助,歷時五年,幾經改進完善並被國際認可的Argo網格數據產品,主要包含了全球海洋從海面到1975米水深範圍內的海水溫度和鹽度,以及等溫層、混合層和合成混合層深度等物理海洋環境要素資料,其水平解析度為1°×1°,垂向在0-1975 米水深範圍內分為不等間隔的58層,時間解析度為月。該長時間系列(已經超過10年)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可廣泛應用於海洋和天氣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海洋、海氣耦合數值模擬和業務化海洋/天氣預測預報等。
據設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技術人員介紹,這是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公開發布的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也是繼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後第六個公開發布類似數據產品的國家。由於BOA-Argo網格數據集的研製方法有了較大改進,不僅提高了數據產品的質量,而且計算工作量和運算時間也有明顯下降,可以滿足人們對網格資料集隨Argo觀測網時間序列不斷延長、剖面資料海量增長而能快速更新的迫切需求。國內用戶可以直接訪問中國Argo實時資料中心網站(www.argo.org.cn),免費下載每年更新的BOA-Argo網格數據集。
據悉,我國自2002年加入國際Argo計劃以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海域已經累計布放了370多個自動剖面浮標,建成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並成為全球Argo實時海洋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的針對自動剖面浮標的資料接收、處理和交換共享系統,使我國成為9個有能力向全球Argo資料中心提交經實時和延時質量控制資料的國家之一。十五年來,Argo資料及其眾多衍生數據產品的公開發布和無條件免費提供,極大地推動了國內海洋數據的共享進程。中國也已從早期的國際Argo計劃參與國,發展成為能自主研發國產自動剖面浮標,並利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定位和傳輸觀測數據,主導建設南海Argo區域海洋觀測網,以及能自主研製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集,並提供國際共享,主動承擔一個海洋大國責任和擔當的重要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