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健康與免疫》叢書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10月21日,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上,中國免疫學會發布《人體健康與免疫》英文版(共3冊)。該書通過漫畫和對話的形式,向公眾傳輸免疫學和醫學的常見概念,解答常見問題。

中國免疫學會秘書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表示,相比全球其他國家公民,我國公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比以往更為強烈。但是,我國公民在醫學科學知識方面存在著不足,醫學科學素養仍待提高,對於醫學問題上的諸多誤解亟待消除。

為此,中國免疫學會牽頭,曹雪濤擔任《人體健康與免疫》科普叢書總主編,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與海軍軍醫大學教授於益芝擔任副主編,組織了全國200多位專家,歷時4年,篩選出327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免疫學問題,通過漫畫和文字解讀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年初,中文版《人體健康與免疫》(10冊)正式完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此基礎上,中國免疫學會精選關鍵內容,包括免疫學歷史問題7個,免疫學相關的常見問題100個,完成了英文版叢書(3冊)的編著工作。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
    《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10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了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簡稱「Space期刊」) 期刊合作籤約儀式暨《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叢書》英文版新書發布會
  • 英文版《中國名村志叢書·中洪村志》在加拿大出版
    英文版《中國名村志叢書·中洪村志》在加拿大出版 2020-12-27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4月30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中的一種鐵結合糖蛋白,存在於免疫細胞中,具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促進鐵吸收等功能。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Getty 也許,人體正變得越來越冷。近日,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顯示,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正常體溫下降了零點幾度。該研究分析了自1860年以來美國人的67.7萬多次溫度測量數據。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應為37攝氏度。「它成為了標準,並被用在教科書中。」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為增強臨床免疫治療效果提供新型策略。cGAS-STING 通路是啟動抗腫瘤天然免疫應答的重要途徑,有望成為使腫瘤由「冷」轉「熱」的新一代免疫治療靶點。 為此,研究團隊應用腫瘤模型、遺傳學、藥理學工具等證明了cGAS-STING和I型幹擾素增強幹細胞樣CD8+ T免疫細胞的分化。STING激動劑可以促進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外周血T細胞分化,並且可以顯著提高CAR—T免疫治療實體腫瘤的療效。
  • 讓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 梅全喜主編艾葉百科系列叢書正式出版
    近日,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藥學部學科帶頭人梅全喜教授主編的《艾葉百科系列叢書》(英文版),正式出版發行。本套叢書包括《艾葉實用百方》(英文版)、《蘄艾灸治百病》(英文版)和《艾蒿食療百味》(英文版)共三冊,從不同的側面介紹了艾葉的藥用、灸用和食用情況。三本書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詮釋了艾葉與健康的密切聯繫。
  • 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發展就像坐上了「過山車」一樣,不斷經歷著起起伏伏。
  • 免疫細胞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人體是一座龐大的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而我們每天接觸的環境中,病毒病菌更是無處不在。人類能繁衍至今,不會輕易被細菌和病毒打倒,也能夠拼盡全力與癌症抗衡,靠的是什麼?是人體強大的免疫力。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人體的免疫細胞。
  • 「原始人飲食」可能並不健康—新聞—科學網
    如果你像祖先那樣吃東西,你會更健康。
  • 《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英文版發布
    本報電 (魏 微)近日,商務印書館與施普林格舉行《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英文版發布會。  《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參照國外發展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從制度設計和發展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方法。
  • 健康悅讀|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醫生》選登29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主審:王隴德 鍾南山 李蘭娟執行主編:汪光亮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是改善免疫力的重要舉措,已被學術界所認可腸道猶如身體裡的「母親河」,除了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外,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和免疫器官,還擁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我們首先來看看腸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對免疫力的貢獻。腸道共生微生物一般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利用膳食纖維,生成一些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丁酸等小分子有機酸。
  • 人體防禦病毒的免疫力究竟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人體內的細胞並非像在陸地一樣,其四周其實都是液體,而這種液體來自於血管裡的血液。在血液中,有一套蛋白質形成的保護體系,被稱為補體系統,用於阻止細菌和病毒的入侵。然而,抗體對於已進入細胞內的病毒是無能為力的,對於躲藏在細胞內的病毒,其最終的殺滅依賴於人體內的T細胞。
  • 建明發布全新裸藻解決方案 開啟免疫健康「黃金時代」
    「健康」無疑是2020年的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引起全球各地消費者對於自身健康狀況的擔憂,催生了龐大的免疫力需求。據市場研究機構FMCG Gurus在2020年4月至7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中國消費者表示對自身免疫健康更加了解,有85%的中國消費者計劃更健康地飲食1。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科普知識】新型冠狀病毒是怎樣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的?
    【科普知識】新型冠狀病毒是怎樣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的?前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在防禦擊殺病原體的過程中,也會有無差別攻擊機體健康細胞的情況出現。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Dennis Kunkel Microscopy/SPL   生物學家已經揭示了幹細胞療法改善心臟功能的機制。如今,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發現,這些細胞會引發免疫反應,從而改善心臟功能。科學家同時還發現了如何用一種化學物質模擬這種修復過程。
  • 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布戰疫畫冊及叢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雷禹、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對外發布《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系列叢書。據悉,劃策和叢書由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於今年3月起組織編寫,通過交流採訪、專題約稿等形式集結成冊。
  • 《科學通報》英文版:老牌中國期刊的國際化之路—新聞—科學網
    作為《科學通報》英文版新一屆主編,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更名為契機,編委會和編輯部將著力推進《科學通報》英文版的國際化,打造一個源於中國學術界,由中國學者主辦的、優秀的綜合性國際學術期刊品牌。」
  • 富硒豬肉或將問世—新聞—科學網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機體免疫低下、死亡風險增加、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我國23地區缺硒,居民平均硒攝入量44.6微克天,低於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攝入量60微克天。同時,硒的功能與其存在形態密切相關,與無機硒相比,有機硒更易被人體吸收,效率更高。 論文通訊作者張軍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豬肉是我國居民膳食中重要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也是硒富集的理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