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醫生》選登29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主審:
王隴德 鍾南山 李蘭娟
執行主編:
汪光亮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是改善免疫力的重要舉措,已被學術界所認可。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中,李蘭娟院士提出的「四抗兩平衡」中的一個平衡就是「維持微生態平衡」,後來被寫入了臨床診療指南。
腸道猶如身體裡的「母親河」,除了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外,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和免疫器官,還擁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我們首先來看看腸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對免疫力的貢獻。
腸道共生微生物一般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利用膳食纖維,生成一些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丁酸等小分子有機酸。短鏈脂肪酸雖然是腸道菌群的代謝廢棄物,但是對我們人類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為腸道新的表皮細胞生長提供必需的營養,幫助腸道上皮形成黏液層,從而組成了體內第一道免疫防線。保持黏液層的厚度,可以讓一些能致病的「壞」細菌無機可乘。乙酸和丁酸還可以起到減輕炎症、增加飽腹感的作用。
此外,腸道菌群可以利用腸道內的養分進行發酵,產生的熱量是人體維持體溫的重要熱源;同時,一些不能被人體消化系統分解的物質(如膳食纖維)可以被細菌分解利用,合成必需胺基酸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維持體溫、保證營養,腸道菌群首先為人體免疫力打下了物質基礎。
腸道菌群還是鍛造免疫力的「專業藍軍」。正是因為有腸道菌群的存在,人的免疫力大軍才能時刻枕戈待旦,對可能的病原入侵保持警惕。健康的腸道菌群中雖然沒有大量的病原菌,但可能包括病原菌的近親。雖然不致病,但是腸道中非病原菌可以促進免疫系統產生一種抗體,而這種抗體反過來可以作用於致病菌,從而起到一種類似「疫苗」的作用。而且,健康的腸道菌群還能與不同的免疫細胞進行「友好交流」,幫助維持免疫系統的平衡與和諧。
微生物菌群如同一個「大社會」,不同的微生物之間存在相互制衡的關係。腸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有害菌(如產氣莢膜梭菌中的某些物種)在身體內總是在做「拔河比賽」,維護著腸道內的菌群平衡。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腸道菌群免疫力的又一個體現形式。
人食五穀雜糧,難免會吃壞肚子,但是並不一定會發生明顯的病變。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吃進去的病原微生物難以在腸道中立足,不能擴大自己的種群,導致入侵失敗。
「生態位」理論認為,每個微生物的物種都對應一種生態位,而生態位在腸道中是有限的。如果一個生態位被先來的物種佔據,那麼後來的物種就難以立足了。這就好像一張餐桌只有十個座位,剛好夠十個不同的微生物一起來吃飯,再來一個就沒位置了。這種作用導致了腸道菌群中的「原住民」微生物對外來病原菌的抑制,即「定植抵抗」,是腸道菌群提供的另一種類型的免疫力。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楚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