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越來越受人們關注。
因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人的腸道問題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不少人因為缺乏對腸道健康的認知,而導致本來可及時治癒的腸道問題轉化為更嚴重的疾病。
" 第二大腦"實際上也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由分散在食管、胃、小腸、結腸組織上的神經元、神經傳感器和蛋白質組成。與頭顱中的大腦工作原理一樣,它們相互之間也快速傳遞著信息,獨立地感知、接受信號,並作出相關的反應,使人產生"愉悅"和"不適"的感覺。
最新研究表明,自閉症、抑鬱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均可能與腸道菌群的失調存在關係。
我們的腸道裡有1億的神經細胞,30多種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跟我們情緒有關的一個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素,在腸道中就有95%,比大腦中還多很多。腸道中的血清張素跟自閉症有關係,很多自閉症的孩子,都有腸胃蠕動不正常的現象。
腸道的免疫功能佔全身免疫功能的70%。腸道是機體防禦的最前線,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幾乎所有病菌都是在腸道裡被消除免疫掉的。近一半的免疫細胞附著在腸道,產生人體80%的抗體。當腸道狀況不佳,細菌病毒很容易突破人體的免疫防線,危及人體健康。腸道菌群分有益菌、共生菌、有害菌,總量超過人體細胞10倍以上,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一旦腸道菌群紊亂,就有可能引起維生素缺乏、消化不良、細菌感染、認知混亂等問題。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腫瘤發病率數據顯示,平均每7.5分鐘就有一個人患癌,每天有1萬多人會患上惡性腫瘤。其中,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在中國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尤為高發,且治療效果提升並不明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進食肉食比例的增加、生活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消化道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有90%以上的人群存在腸胃問題。胃癌、食道癌、腸癌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無聲無息地威脅著當代都市人的健康,讓人不得不對這一現象提高重視。腸道一堵,疾病自來,要「治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安排好喝水時間。清晨喝水很重要,起床後喝杯水,不但可補充夜晚流失的水分,而且可以刺激腸道。但要注意,要少喝含糖飲料,糖水喝得過多會加速腸道老化。
2、適當鍛鍊運動能促進排便,尤其是晨練。運動要和喝水結合起來,一邊補水,一邊運動。3、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各種蔬菜和水果,如白菜、芹菜、韭菜等。它們在腸道中就像洗碗用的鋼絲球一樣,專門擦除不好的膽固醇,吸收水分使糞便易於通過腸道。
4、少吃消炎藥和解熱鎮痛藥,這些藥容易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引起腹瀉,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5、讓腸道休息在兩餐間儘量少食零食,給腸道提供足夠的時間休整,從而讓它為下一次工作儲備能量。此外,睡覺之前也絕不吃太多東西。最後,每10天左右選一個休息日,以果蔬為主,吃七八成飽,能讓腸道得到休息,也有利於清空腸道內的食物殘渣。
6、及時排便,經常便秘者誘發癌症的機率比不便秘的人要高3倍,儘可能做到定時排便,即使沒有便意也要「例行公事」,以便形成生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