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 填補高緯度區域信息空白

2020-12-06 人民政協網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丁亦鑫)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據了解,這是繼2014年向聯合國捐贈數據以來,中國再次向國際社會提供更新地理信息公共產品。

全球地表覆蓋分布及變化反映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是生態環境監測、氣候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信息。中國於2014年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2000版和2010版),並於同年9月由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原副總理張高麗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捐贈給聯合國,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提供的首個高科技公共產品。該數據應用成效顯著,被聯合國系統多個專門機構、130多個國家用於全球變化分析、可持續發展規劃等領域,有效服務於全球治理體系改善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

為推動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全球地表變化,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據了解,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包括耕地、森林、草地、灌木地、溼地、水體、苔原、人造地表、裸地、冰川及永久積雪10種地表覆蓋類型;按照產品定義的全球分幅,共有966個數據集;面積覆蓋全球陸地表面1.49億平方千米。

據了解,與前兩版數據相比,2020版數據首次生成了完整的南極洲30米地表覆蓋數據,並填補了北緯高緯度區域地表覆蓋信息空白,累計增加113個數據集,真正實現了30米地表覆蓋數據對全球陸地表面的全覆蓋;影像數據源更加豐富,質量進一步提升,其中國產自主衛星影像覆蓋度達67%;通過技術創新,研發了變化檢測、分層更新、知識化檢核等全球地表覆蓋更新技術,為更新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大幅提升了地表覆蓋數據質量。已有的2000、2010及2020三版數據形成了本世紀以來全球陸地表面每隔10年一次的快照,有效反映了這20年間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觀格局的總體變化狀況,將為深入開展全球變化研究、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改善全球治理體系等提供支撐,為人類應對資源環境生態領域的全球性挑戰發揮重要作用。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繼續推進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的維護更新工作,不斷提高分類精度與生產更新效率,繼續為全球提供高質量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產品。中方願在聯合國框架下,繼續與各國相關部門加強地理信息合作,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提升地理信息管理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貢獻。中方在深化同聯合國經社部合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規劃署、人居署、教科文組織等專門機構的合作,與世界各國分享和互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經驗與成果,開展務實合作,攜手建設一個清潔美麗、共同繁榮、命運與共的地球家園。

相關焦點

  • 資訊 | 我國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
    為推動利用地理信息監測全球地表變化,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在多年努力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組織製作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2020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自然資源部陸昊部長向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代表的聯合國捐贈數據。
  • 資訊|我國向聯合國捐贈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是如何製成的?
    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GlobeLand30頁面9月15日,自然資源部向社會發布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同日,我國向聯合國捐贈了這套數據。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也被稱為全球陸地表面「快照」。這套「快照」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記者就此採訪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項目組。
  • 中國如何為全球地表描「肖像」
    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了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並向聯合國捐贈。那麼,全球地表「肖像」是如何描繪出來的?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有哪些新看點?30米全球地表覆蓋數據對於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哪些幫助?《環球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有關負責人和專家。
  • 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詳情見<<<)。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作為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為地表相關應用提供了最新的數據支撐。
  • 中科院團隊發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劉良雲研究員團隊對外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測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信息。
  • 地球大數據更新 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公布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近日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該數據集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劉良雲團隊發布。
  • 3米!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在近日召開的WGDC 2020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教授重磅發布了由清華大學與全球領先的AI平臺企業商湯科技合作完成的全國首個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產品。
  • 我國成功研製機載SAR測圖系統 填補國內空白
    穿透雲霧,刺破雪霾,能全天時、全天候從萬米高空獲取高解析度測繪數據,快速成圖,及時動態監測地理國情。這不是「天眼」的神話,這是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歷時5年攻關,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繪高新技術。
  • 全球30米不透水面高精度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雲團隊在全球30米不透水面製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基於多源多時相遙感數據的全球30米不透水面產品》發表在地學頂級學術期刊《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地球系統科學數據)》(IF=9.197)。
  • 【測繪科普】全球30米地表覆蓋數據 (耕地) 佔全球陸地表面總面積1/7的耕地養育著70億人口
    「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了更好地提供GlobeLand30數據服務,建成了首個全球30米地表覆蓋信息服務平臺http://www.globallandcover.com/Chinese/GLC30Download/index.aspx。
  • 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來源標題: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
  • 填補技術空白!南極首個區域固定冰預報系統研發成功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了解到,該中心自1984年我國首次南極考察起,負責為考察船提供極區氣象海冰預報保障服務。中山站所在的南極普裡茲灣區域,沿岸常年被1~2米厚的固定冰覆蓋,對雪龍船抵近站區和實施冰上卸貨造成嚴重阻礙和巨大安全風險。
  • 光環雲合作項目:清華大學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
    這是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的一場革命!2020年4月15日,雖然全球疫情陰霾尚未褪去,但也無法掩蓋這天足以驚豔世界的光芒!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中國和全球地表覆蓋和土地利用製圖成果,令在線參加的多家權威媒體,以及親身參與此次項目合作的AWS(亞馬遜雲服務)和光環雲(光環雲數據有限公司)團隊,都無比興奮!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新冠疫情下廢棄的威尼斯瀉湖美國NASA監測全球應對COVID-19的環境信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中國的二氧化氮的影響美國NASA資助四個研究新冠病毒影響的項目
  • 國際首套2017年全球30米土地覆蓋與TanSat全球葉綠素螢光數據集...
    期間,科技部正式發布國際首套2017年30米解析度全球土地覆蓋數據集與2017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監測科學試驗衛星(TanSat)全球葉綠素螢光數據集,並宣布數據集將通過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面向全球免費共享。科技部黃衛副部長作為GEO中國聯合主席向其他三位聯合主席、GEO秘書處主任及主辦方代表贈送了數據集。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視角|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土地利用)
    可快速關注我們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北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山土地覆蓋/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評估案例(1992至2018年)利用混合元胞自動機和馬爾可夫模型對非洲馬拉威德薩地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動態進行建模
  •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圖出爐 我國陸域地質調查實現全覆蓋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宣布完成了110幅青藏高原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圖,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實現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這是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的裡程碑,」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 填補空白!我國重型火箭發動機研製迎新進展
    該型發動機的研製可填補我國氫氧發動機型譜和技術空白,對諸多基礎學科和工業領域有巨大的牽引帶動作用。2020年11月,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氧渦輪泵與預燃室聯動試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航天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而火箭的「心臟」——發動機的水平,是決定火箭能力的重要因素。
  • 我國科學家發布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全球高解析度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近日正式上線,用戶可免費下載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的相關高解析度(10公裡、3小時)數據。這是目前我國發布時間序列最長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研製。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副研究員唐文君說,長時間序列、高解析度的地表太陽輻射數據集對於地表過程的研究(如冰川、水文、生態、農業等模擬)、太陽能電廠的選址、能源政策的制定和電網系統配置的優化等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