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雲合作項目:清華大學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

2020-08-28 光環雲

這是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的一場革命!


2020年4月15日,雖然全球疫情陰霾尚未褪去,但也無法掩蓋這天足以驚豔世界的光芒!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中國和全球地表覆蓋和土地利用製圖成果,令在線參加的多家權威媒體,以及親身參與此次項目合作的AWS(亞馬遜雲服務)和光環雲(光環雲數據有限公司)團隊,都無比興奮!

本篇全文均引用宮教授和劉博士發言原文,因為在項目的合作中,光環雲深切感受到,沒有什麼語言比來自科學家團隊的原話更真實且有力量!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對整個地球系統觀測行業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基於現在的處理能力和AWS的技術平臺的支撐,我們擁有了逐日的無縫的遙感觀測的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 簡稱SDC),它填補了高空間解析度和時間頻率的觀測的空白。我們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完成了全球1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的團隊,並正向3米解析度發展。


Seamless Data Cube意思是什麼呢?現在世界上有9個國家和地區做了Data Cube,但是就是左邊這個樣子,並不完整,是一片一片的。而Seamless Data Cube,就是每一天的間隔裡面全球都有一張完整的30米解析度的數據,陸地衛星Landsat本身也做不到這個樣子,陸地衛星本身是每16天才能對全球掃一遍。同時,我們靠的還有一個數據就是MODIS的圖像來輔助。而得到的結果,就是右邊圖裡的數據,逐日都有,對著每一個空間的點, 30米×30米的這麼大的格網裡面,它每天都有數據,從2000年到2018年都有。有了這個數據以後,我們又做了很多進一步的信息提取。正是基於這逐日的數據,長時間序列的動態有很好的時空一致性,我們探測到了30米空間解析度土地覆蓋變化的情況。比如說首套從2000年到2018年間,逐季節的土地覆蓋和逐年的土地利用。



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大數據應用,充分利用了AWS的公共數據集,我們用它的數據集來服務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用到了AWS在中國科技界的應用最大極限,我們用到的算力相當於全世界現在TOP200的高性能計算機所能提供的能力,而且它有緊密的數據高速網絡,讓我們做了這樣一些事情。(AWS架構師補充解釋:計算量約在10萬個vCPU,傳統方法相當三四百個機櫃規模,機櫃平鋪佔地約一個操場那麼大)同時,用了AWS這個技術以後,精度提高了10-20%。同時由於 AWS算力資源在最靠近開放數據集的區域,所以數據的傳輸與調用速度也達到了毫秒級,加速了研發的進程。未來應用也會有更好的客戶滿意度。


基於Seamless Data Cube,我們再運用AWS上面一整套完善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套件和服務,比如說Amazon SageMaker和Amazon EKS以及Amazon EMR上面的一些機器學習的套件,結合我們前期構建的世界首套全球全季節普適樣本庫和積累的相關領域知識,設計和訓練了一套適應遙感大數據的深度遙感特徵學習和分類模型。並進一步藉助AWS的AutoML(AutoGluon)等自動化多層堆疊集成技術,對模型結構和參數進行深度調優,並進行分布式高性能推理。分類結果最後經過遙感專業化的變化探測和時空一致性後處理方法,得到這套全國逐季節土地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圖。



無論是製圖還是數據,都是開闢了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的新範式,服務於國民經濟的很多行業,比如農業集約化和土地閒置的探測、城市化與自然植被喪失的探測、土地退化和糧食安全、環境變化與健康、造林和土壤的含水量的關係、城市擴張與熱島效應,還有碳儲備等等。


具體給出幾個例子來。比如說我們發現我們國家的耕地確實是在減少,但目前耕地的面積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麼擔憂,沒有低於18億畝的耕地紅線,而且我們離那還挺遠。對於我國森林,國際上很多人說中國的森林得到的數據不一,有的說多,有的說少,我們這個數據基本上把這些不一致經過我們時空一致性的計算,將森林面積的趨勢做出來了。我們國家的森林面積確實在不斷增加,也印證了我們國家森林保護工程的有效性。還發現了我們國家的保護區有較好的土地保護效應,但是在保護區周圍有比較大的人為幹擾,就是有較強的土地利用還存在破壞的情況。另外,信息也反映了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較高的幹擾水平。


對於聯合國制定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說這一套地表覆蓋和土地利用的數據產品,能夠有效地支持其中13個目標的工作。第一個就是消除貧窮,第二個是減少飢餓,第三個是健康,第六個是水資源的清淨的水,第七個是清潔的能源,第八個是經濟的增長,第九個是基礎設施的創新,第十一個是城市,第十二個是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第十三個是氣候,第十四個是水下的生物保護,第十五個是陸上生物的保護,第十七個國際合作。我剛剛講的這些,我們這套數據都可以對它們產生一定的支持。



有了這個能力,它還能幫助我們打造世界頂級的在線製圖服務的平臺。這個平臺不僅使遙感專家,甚至使毫無遙感專業知識的用戶都能快速完成他要做的應用。中學生、小學生想拿這個數據做點什麼,從裡面摳出來,拉幾條曲線,或者把一個區域要拿出來做一些探測、變化、趨勢的分析,都已經變得非常容易。它將極大調動大眾的創造力,促進遙感應用市場化的普及,從而使遙感能夠迎來一次革命。


有了這個數據(Seamless Data Cube),可以生產新的數據產品,可以說是無限的,也為國內外的同行提供技術支撐。比如咱們中國在科技部支持下要做21種新的地表參量數據產品,這是由武漢大學梁順林教授牽頭做的一個國家的重點研發項目。有了Seamless Data Cube之後,就可以支持梁樹林項目的所有的參數:如跟能量有關係的,陸表能量平衡的參數;跟極地和冰凍圈有關係的很多參數;跟植被生物物理特徵有關係的參數又有一串,水循環的參數也有很多,還有地表的類型變量的參數等。比如說最近西昌發生的森林火災,火的範圍、痕跡,全國的火斑,在這個時間裡面的我們都能夠把它提取出來。


最後一個就是給大家看,在清華大學建設的全球糧食估產模型,它每次需要的輸入就是不同地方的作物種植和氣候預測數據。可以拿著前面的數據,我剛剛講的作物的種植、集約化經營、農業的撂荒,哪些地方不種哪些地方種植,這個數據作為輸入,輸入到糧食估產模型去以後,就可以跑出來全球的糧食產量的情況,提前兩個月來預估糧食的產能。



我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希望這個簡單的介紹能夠讓大家感覺到和我們一樣的興奮,我們確實進入了一個遙感的全球觀測的新時代。謝謝大家!


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光環雲官網查看。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新聞網5月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舉行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會。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新一代中國植被圖繪製」分省製圖研討會舉辦
    「新一代中國植被圖繪製」分省製圖研討會舉辦 2019-01-16 植物研究所 【字體:本次研討會依託於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項目五「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BioONE)」,旨在進一步推動新一代植被圖的繪製工作。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25家單位的60餘名植被生態學領域專家參加會議。  會上,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文浩介紹了植物所在植被圖編研領域的歷史和基礎。
  • 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在近日召開的WGDC 2020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教授重磅發布了由清華大學與全球領先的AI平臺企業商湯科技合作完成的全國首個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產品。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本文原標題:《資源 |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新數據清單》↑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整合集成分散國家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個人手中由科研項目產生的科學數據資源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清華大學 劉蔚如 2020-05-1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2013年度備選項目...
    、系統發展、軍民結合」為原則,面向全球綜合地球觀測與空間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突破先進遙感器、定量遙感分析、高精度多模導航定位等核心關鍵技術,以提高精準測量和應用服務能力為目標,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
  •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做有普適性的遙感
    繼成功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牽頭完成世界首套30米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之後,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及其團隊今年開始與商湯聯合做全球3米解析度的地表覆蓋圖。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發表題為「基於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邊界製圖」(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 英國對地觀測儀器中心發布《地球觀測技術戰略》進展報告
    (Center for EO Instrumentation,CEOI)發布了《英國地球觀測技術戰略》(UK EO Technology Strategy)進展報告。介紹了自2017年報告首次發布以來地球觀測領域的最新發展情況,涵蓋了未來對地觀測(Earth Observation,EO)空間任務的上遊技術。本文從戰略構建、戰略願景、目標和實施路徑以及戰略實施舉措等方面對英國地球觀測科技戰略進行闡述。本文對主要內容進行編譯。
  • 可滿足諸多地球觀測任務 深大科究團隊提出民航客機平臺遙感新方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2日訊(記者 金洪竹 通訊員 汪施馳)近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地理空間信息研究團隊取得最新研究進展,針對傳統遙感衛星獲取遙感數據方面存在的限制,提出了民航客機平臺遙感新方法,在洪澇製圖應用、夜光遙感經濟監測和夜光光汙染監測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人民網 張啟川攝) 人民網烏鎮11月23日電 (申佳平)今日,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浙江烏鎮舉行。發布活動共評選出包括騰訊、阿里、百度、微軟等15項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領先科技成果。
  • 平涼市科技成果推介發布暨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平涼市科技成果推介發布暨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籤約26項 總額6.16億元 每日甘肅網8月24日訊據平涼日報報導(記者馬炳玉)8月23日,平涼市科技成果推介發布暨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國家天文臺向世界發布了自2011年9月以來先導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首批光譜數據集DR1。
  • 中科鼎創發布新一代ODS數據保護系統
    近日,深圳市中科鼎創集團推出了新一代ODS數據保護系統,創新性的ODS軟體實現主流作業系統資料庫文件的實時本、異地備份,數據的任意點回退,達到了True CDP標準,其實現為國內數據保護系統起到了示範作用。
  • 發布 |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積極推動AI國際合作
    作為重要智庫成果發布平臺,10月22日上午,2020浦江創新論壇聯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同濟大學、上汽集團等多家機構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
  • 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在烏鎮發布
    央廣網烏鎮11月23日消息(記者梁爽 楊崇)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23日在浙江烏鎮開幕,當天下午,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烏鎮舉行,發布了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 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數據集產品亮相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
    2019年11月4—9日,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2019年會議周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辦。期間,中國代表團正式發布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遙感數據集產品,並面向全球免費共享,這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一項實際行動,相關成果可使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本次亮相國際舞臺的數據集是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基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工作產出的重要成果。
  • 地球也有「光環」了!但這個光環比不上土星的光環,它是醜陋的
    從地球的視角去觀察土星,其行星環就像是天使的光環一般套在它的「腰間」,但如果再靠近土星觀察,你就會發現美麗的行星環其實是各種碎石塊、宇宙塵埃組成的。根據研究發現,這些碎片可能源自於早期太陽系內某些行星的分解。除了土星之外,木星、海王星和天王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然而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行星環似乎並非氣態巨行星的標配,地球作為一顆巖質行星也開始形成自己的「行星環」,只不過這個行星環是人類賜予的。
  • 地球也有「光環」了!但這個光環比不上土星的光環,它是醜陋的
    從地球的視角去觀察土星,其行星環就像是天使的光環一般套在它的「腰間」,但如果再靠近土星觀察,你就會發現美麗的行星環其實是各種碎石塊、宇宙塵埃組成的。根據研究發現,這些碎片可能源自於早期太陽系內某些行星的分解。除了土星之外,木星、海王星和天王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然而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行星環似乎並非氣態巨行星的標配,地球作為一顆巖質行星也開始形成自己的「行星環」,只不過這個行星環是人類賜予的。
  •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含5項「科技抗疫」專項成果
    2020年11月23日下午,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行,這是第五次面向全球舉行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