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2020-11-26 澎湃新聞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清華大學 劉蔚如

2020-05-1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極光計劃」對蟹狀星雲進行觀測的藝術表現圖

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極光計劃」立方星和探測器結構示意圖

作為一門觀測驅動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被稱為天文觀測的新窗口。X射線是電磁波的一種,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天體的最主要媒介。偏振是電磁波的基本屬性之一,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包括3D電影和液晶顯示。而X射線偏振是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獨特的天體物理探針,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強有力工具。1968年,美國科學家率先開展了天文X射線偏振探測,於1971年在一次探空火箭實驗中見到了成功的希望,並在1975年發射的OSO-8衛星上完成了第一次精確測量,這次測量發現了蟹狀星雲的X射線輻射具有高度線偏振,起源於同步輻射。然而,由於上一代技術的局限性,其探測效率和靈敏度低下,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在這次實驗之後便陷入了停滯。

2001年,隨著核探測技術的發展,義大利科學家證實了一種新型粒子探測技術可用於高靈敏度X射線偏振測量。2009年,清華大學馮驊教授帶領團隊開始對X射線偏振探測技術進行探索和改進,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歷經多年技術積累,在實驗室裡研製出了高靈敏度低系統誤差的X射線偏振儀。這個火柴盒大小的探測器瓶頸之一就在於探測器封裝,其氣體純度要求為99.999%以上。但是探測器腔體材料會吸附雜質氣體,當純淨的氣體充入後,雜質會慢慢擴散,使得純度下降,導致探測器最初的工作壽命只有約30分鐘。馮驊教授團隊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探測器封好之後5-10年性能都不會改變。「空間天文是一個系統工程,哪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項目都會失敗,這也是空間天文項目的難度所在。」馮驊說。

蟹狀星雲的X射線圖和探測器直接測到的電子徑跡圖像

新的探測技術和方法需要進行飛行驗證,為此,馮驊教授提出了「極光計劃」,希望利用微納衛星平臺在衛星軌道上直接驗證X射線偏振探測技術,從而提高技術成熟度,為未來的空間天文探測所用。2018年10月29日,「極光計劃」探測器發射升空,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的X射線偏振信號,並發現了有關脈衝星的新天體物理現象,也就是當蟹狀星雲脈衝星自轉周期突然變化之後,其X射線偏振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脈衝星是一種極其精確的「時鐘」,但是經常會在某一個時間點發生一次突變,然後慢慢恢復,這種自轉突變是一種有待研究的天文現象。2019年7月23日,蟹狀星雲脈衝星發生了一次自轉突變,其偏振信號的變化被「極光計劃」探測器捕捉,經過幾十天它的偏振信號又慢慢恢復,這一新的發現有助於理解脈衝星也就是中子星的內部結構。

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院士表示:「極光計劃採用商業化立方星成功測量了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偏振信號,獲得脈衝星的X射線偏振隨時間變化的重要成果,同時闖出了一條低成本開展空間天文研究的創新途徑,對推動高校空間科學發展有重要意義。」

「極光計劃」探測器是40多年來國際上第一個專門的空間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器,宣告了這個天文探測窗口的重新開啟,而關於蟹狀星雲脈衝星自轉變化物理過程的意外發現,也說明了這個新窗口的重要性。

據悉,「極光計劃」所採取的技術將被應用到我國下一代大科學工程「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天文臺(eXTP)」上。eXTP是中國領導的大型中歐合作項目,預計2027年發射。作為eXTP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研究員說:「極光計劃發展了最先進的X射線偏振測量技術,實現了歷史上僅有的第二次天體X射線偏振測量。這不但驗證了40多年前的第一次測量結果的正確性,而且還很有可能發現了一個極具科學價值的新現象,這有助於理解中子星的內部結構以及自轉變化如何影響其外部磁場。極光計劃的成功表明,目前正在研製和計劃中的X射線偏振測量空間項目的科學潛力巨大,其結果也對未來新項目的科學目標確定和技術方案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路。」

清華大學天文學科創始人李惕碚院士表示,「清華天文從起步之日起,空間天文就是一個重要的、極具特色的發展方向。『極光計劃』是清華大學主導的第一個空間天文項目,是理工結合的成效。」「極光計劃」負責人馮驊是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工物系兼職教授,該項目的成功實施得益於核技術在天文探測中的應用,體現了理工結合、學科交叉的特色。

馮驊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極光計劃」的合作單位還包括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Pisa)、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院(INAF/IAPS-Rome)、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寧波工程學院、北方夜視和天儀研究院。同時,「極光計劃」探測器和衛星的日常運行均由學生負責,是學生培養的重要平臺。「極光計劃」搭載在天儀研究院的「銅川一號」立方星上,此星還裝載了一個學生項目——「天格計劃」,希望利用立方星組網實現宇宙伽馬射線暴探測。「我們期待未來清華在空間天文上做出更精彩的工作。」馮驊說。

文 | 劉蔚如

視頻 | 劉蓓 張帆

圖片 | 天文系

原標題:《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空間天文成果登上《自然·天文》封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 清華「極光計劃」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近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清華「極光計劃」實現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
    這是清華大學主導的首個空間天文項目,經過一年觀測,項目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捕捉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該研究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成果作為封面文章,昨日登上《自然·天文》封面。
  • 時隔40多年重啟探測窗口,清華團隊發現蟹狀星雲信號
    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5月11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
  •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中國天眼」4年迎成果井噴,迄今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FAST望遠鏡給出了最新觀測,中國天文學家就此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相關成果論文連續兩次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9日凌晨發表於《自然》雜誌。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物理2020年4月,FAST望遠鏡迎來了一位新的使用者——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林琳。她也是FAST望遠鏡近期另一篇《自然》論文的第一作者。
  • 「中國天眼」4年迎成果井噴 迄今為止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FAST望遠鏡給出了最新觀測,中國天文學家就此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相關成果論文連續兩次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為兩大爭鋒「一錘定音」  故事要從一年前說起。  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物理  2020年4月,FAST望遠鏡迎來了一位新的使用者——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林琳。她也是FAST望遠鏡近期另一篇《自然》論文的第一作者。
  • 「中國天眼」4年迎成果井噴 迄今發現脈衝星超240顆
    FAST望遠鏡給出了最新觀測,中國天文學家就此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相關成果論文連續兩次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為兩大爭鋒「一錘定音」故事要從一年前說起。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9日凌晨發表於《自然》雜誌。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物理2020年4月,FAST望遠鏡迎來了一位新的使用者——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林琳。她也是FAST望遠鏡近期另一篇《自然》論文的第一作者。林琳及其所在的團隊,提出了對銀河系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射線重複暴源的觀測申請。
  • 「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超240顆!建成4年迎來成果井噴
    FAST望遠鏡給出了最新觀測,中國天文學家就此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相關成果論文連續兩次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9日凌晨發表於《自然》雜誌。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物理2020年4月,FAST望遠鏡迎來了一位新的使用者——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林琳。她也是FAST望遠鏡近期另一篇《自然》論文的第一作者。
  • 「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超240顆!建成4年迎來成果井噴
    FAST望遠鏡給出了最新觀測,中國天文學家就此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相關成果論文連續兩次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為兩大爭鋒「一錘定音」  故事要從一年前說起。  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9日凌晨發表於《自然》雜誌。  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物理  2020年4月,FAST望遠鏡迎來了一位新的使用者——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林琳。她也是FAST望遠鏡近期另一篇《自然》論文的第一作者。
  • 停滯40多年後,清華團隊利用微小衛星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
    《自然·天文》雜誌封面5月15日,《自然·天文》雜誌更新了封面,這一期的內容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
  • 在脈衝星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發現「打嗝」現象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獨特的「爆發性脈衝星」:一顆從低質量恆星中偷取物質的中子星——也可能是現存最慢的「過渡脈衝星」。過渡性脈衝星是一種罕見的中子星,在長時間尺度上交替顯示x射線和無線電脈衝。位於南安普頓的天文學研究生傑米·考特(Jamie Court)也首次發現,爆裂的脈衝星(GRO J1744-28)有「打嗝」的傾向,因為它把附近的一顆巨星的物質帶到了它的表面。
  • 半個世紀等待後,這支清華團隊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這也是工物系過去10年發展高能天體物理、推動學科交叉的結果。以「年」為單位的長期觀測,也給團隊帶來意外收穫。2019年7月23日,蟹狀星雲脈衝星發生的一次自轉突變。同時,探測器捕捉到偏振信號變化。2020年5月11日,《自然·天文》雜誌封面刊登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X射線偏振探測器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截至目前,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這臺於2016年落成、反射面面積相當於大約30個標準足球場、世界上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也使中國的天文學家終於有機會走到射電天文研究的最前沿。藉助「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現象。
  • 「天眼」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 引力波探測又添新可能
    PSR J0318+0253位置和積分脈衝輪廓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並於近日得到國際認證,這是FAST繼發現脈衝星之後的另一重要成果。
  • 發現脈衝星的天文物理學家喬瑟琳-貝爾榮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舊金山2018年9月7日電 /美通社/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評委會今天宣布了一項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Special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用於表彰發現脈衝星(1968年2月宣布首次發現)並在過去五十年來一直領導科學事業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喬瑟琳
  • 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截至目前, FAST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 ,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5日凌晨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半個世紀等待後,這支清華團隊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2019年7月23日,蟹狀星雲脈衝星發生的一次自轉突變。同時,探測器捕捉到偏振信號變化。2020年5月11日,《自然·天文》雜誌封面刊登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在衛星上經過一年的觀測,X射線偏振探測器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 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原標題: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197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帶著X射線偏振探測任務的衛星由NASA發射升空,對蟹狀星雲的探測結果令人振奮
  • 85億年前的新快速射電暴、132顆脈衝星 中國天眼又有新發現
    截至目前,FAST已探測到上百顆顆脈衝星候選體,其中132顆得到認證。早在今年4月,FAST便發現一個新快速射電暴,並在國際著名《天體物理快報》發表。快速射電暴是射電波段最亮的持續僅幾毫秒的神秘現象,在2013年才得到正式命名,其起源完全未知,是天體物理領域最大熱點之一。FAST所發現的快速射電暴,來自85億年前的宇宙深處,表明FAST已具備開拓新學科方向的能力。
  • 今清華團隊領銜,實現史上第二次天體X射線偏振測量
    ,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自然 · 天文》上。並且,在經過以 「年」 為單位的長期觀測後,X 射線偏振探測器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 X 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 多年的天文軟 X 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