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 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197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帶著X射線偏振探測任務的衛星由NASA發射升空,對蟹狀星雲的探測結果令人振奮。沒想到,「出道即顛峰」,該領域陷入長期的停滯和等待。

  「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曾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惋惜地說道。成像、能量、時變,宇宙源X射線的各類研究欣欣向榮,唯獨偏振,作為光子基本屬性之一,卻似被遺忘了。

  5月11日,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告了「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該成果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這篇封面論文註定不會重演「出道即顛峰」的命運,而是大樂章的序曲。「極光計劃」所採取的技術將被應用到中國下一代大科學工程「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天文臺」(eXTP)上。

  另一方面,中國天文前沿研究與低成本商業立方星的相遇也值得關注。「極光計劃」由清華大學擔任科學總體,商業衛星公司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

  被「遺忘」的偏振

  偏振是光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偏振濾片像一塊特定方向的柵欄,只允許相應偏振方向的光子通過。觀看3D電影時的眼鏡就運用了這樣的原理,選擇一部分光進入左眼,另一部分光進入右眼,形成3D圖像。

  相比起我們熟悉的可見光,X射線的波長非常短。雖然人類肉眼看不到,但它在天文學上很有用。宇宙中有一些天體(如黑洞、中子星等)幾乎不發出可見光,卻能發出「明亮」的X射線,並透露有關天體磁場、天體幾何形狀的重要信息。

  馮驊介紹道,從上世紀60年代起,人類可以通過X射線望遠鏡探測X射線的能量、時變等信息,卻遲遲無法解決X射線偏振探測的技術問題。很有趣,但很困難,這是該領域的基調。

  美國曾發射的那顆衛星基於湯姆遜/康普頓散射或布拉格衍射進行探測,效率很低,相當於光子的「入選條件」非常嚴苛,極少一部分能被捕獲研究,導致統計量和靈敏度都很差。因此,當時的探測目標是X射線非常明亮、偏振又很強的蟹狀星雲。

  「蟹狀星雲正好是這麼特別,換了別的天體就測不到了,就像你在人群裡能一眼看到兩米多高的姚明。」 馮驊形象地說道。

  因此,在完成對蟹狀星雲的探測後,該領域陷入長達40多年的空白階段。

  「新窗口」誰來啟動?

  馮驊與合作者採用的是新一代基於光電效應的探測方法/對於能量是幾千電子伏特的X射線,它們與物質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光電效應,光子被吸收,能量把原子核外一個束縛電子激發出來成為自由電子。電子被加速的方向和入射光子的電場振動方向,即偏振方向有關。

  「就像你踢一腳皮球,皮球最可能沿著你腳踢的方向飛出去,電子有最大的概率沿著入射光子偏振方向出射,有最小的概率垂直於偏振方向出射,方位角呈cos2分布。如果我們能測量電子在探測器中的徑跡並計算出電子出射方向,就可以有效地測量X射線偏振。」 馮驊曾在科普性文章中寫道。

  用光電效應探測X射線偏振的方法雖然在2001年就被義大利團隊提出,並吸引了歐美多個研究團隊的關注,但衛星項目皆因種種原因錯失良機。

  這個「新窗口」,最終輪到中國去開啟。

  馮驊從2009年起著手研究偏振測量,花了兩三年進行原理驗證,又花了兩三年進行技術優化,隨後才開始考慮真正讓衛星上天。

  與商業化立方星的相遇

  2017年,當馮驊與合作者已經獲得成熟版本的探測器,正是商業化立方星在中國興起的時候。

  所謂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以「U」進行劃分,1U(Unit)立方星體積是10釐米*10釐米*10釐米,也可以形成2U、3U、6U甚至更大的立方星。「極光計劃」核心探測器只有火柴盒大小,非常適合成為上面的一員乘客。

  「極光計劃」立方星和探測器結構示意圖

  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馮驊團隊做出了第一版本的空間載荷研製,並在一年內完成了緊張的調試和標定,最終搭載在天儀研究院自主研發的10公斤級微小衛星平臺上。

  2018年10月29日,「極光計劃」搭乘「銅川一號」立方星從酒泉發射升空。

  2019年7月23日,它捕捉到了蟹狀星雲脈衝星在一次自轉突變的偏振信號變化。

  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院士表示:「『極光計劃』採用商業化立方星成功測量了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偏振信號,獲得脈衝星的X射線偏振隨時間變化的重要成果,同時闖出了一條低成本開展空間天文研究的創新途徑,對推動高校空間科學發展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門觀測驅動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新的飛行觀測方法和手段。

  就X射線偏振探測而言,在NASA發射探測衛星之前,美國曾經使用探空火箭觀測,試圖在短短幾分鐘的曝光時間內收穫科學結果。從1968年7月到1971年2月,31個月內嘗試三次,最終在第三次才測到了蟹狀星雲的偏振。

  1975年,NASA的OSO-8衛星發射,曝光時長與探空火箭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結果自然漂亮得多。

  不過,那個年代的天文衛星對衛星平臺要求很高,一般都是上噸級的大衛星,成本動輒達到數億美元,研發周期又長。很多科學家望而卻步,只能停留在理論驗證階段。

  雖然受到載荷重量的限制,微小衛星並不能完全取代大衛星,但它們無疑可對大衛星形成良好的補充,完成登錄大平臺前的驗證,正如「極光計劃」之於國際X射線天文領域未來的旗艦項目eXTP。

  「這是國內研發的微小衛星第一次登上國際頂級科研期刊」,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表示,「 『極光計劃』的意義一方面在於空間科學的巨大發現,另一方面來自於航天工程的巨大進步。近年來微小衛星在中國興起,為新探測技術和方法的飛行驗證提供了更多低成本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DF120)

相關焦點

  •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該成果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自然·天文》當期封面圖片這篇封面論文註定不會重演「出道即顛峰」的命運,而是大樂章的序曲。「極光計劃」所採取的技術將被應用到中國下一代大科學工程「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天文臺」(eXTP)上。
  • ...衛星星座以遙感衛星為主要抓手,填補了中國商業航天高光譜領域...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8月6日訊,有投資者向歐比特(300053)提問,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04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王源登時尚雜誌封面 破五大刊銷量記錄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源單人版海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源單人版封面
  •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蟹狀星雲的X射線圖和探測器直接測到的電子徑跡圖像新的探測技術和方法需要進行飛行驗證,為此,馮驊教授提出了「極光計劃」,希望利用微納衛星平臺在衛星軌道上直接驗證X射線偏振探測技術,從而提高技術成熟度,為未來的空間天文探測所用。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這隻甲蟲機器人最大的特色是,它一改以往電池供電的傳統,用甲醇(CH3OH)作為燃料驅動,而甲醇也是「假酒」中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楊秀峰說,未來這個微型機器人可能還會應用於各種場景,比如協助完成人工授粉、環境監測、進行基礎設施的檢查、完成自然災害後的搜救任務等。
  • 停滯40多年後,清華團隊利用微小衛星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
    微小衛星立功了。《自然·天文》雜誌封面5月15日,《自然·天文》雜誌更新了封面,這一期的內容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
  • 時隔40多年重啟探測窗口,清華團隊發現蟹狀星雲信號
    《自然·天文》雜誌封面圖。清華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5月11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物生態領域雜誌簡介及最新影響因子
    期刊網址:https://www.nature.com/點評:公認最頂級的綜合期刊,影響因子多年穩定在40左右,一直位於CNS之首,近年來微生物組文章多次成為封面,也是同行神往的雜誌。但一年僅800多篇的位置,來自全球所有領域的競爭,發表一篇還是相當困難的。其拒稿率有多高,相信感受過其投稿被拒的同行們應該深有體會。
  • 範冰冰最新大片,登《Wonderland》春季刊封面,國內首位登封女演
    範冰冰偷稅漏稅這件事讓她永遠也無法洗白,連「範八億」的稱呼都無法摘掉,在此之後範冰冰幾乎沒有了任何娛樂圈的活動 近日,《Wonderland》在社交帳號中分享了一組雜誌大片,照片中是範冰冰為《Wonderland》所拍攝的2020年春季刊封面
  • 時尚雜誌的電子刊:大神下海,流量為王,小程序的再創造
    吳亦凡是《VOGUE》中國版創刊 10 年以來首位登上封面的男明星,這是他粉絲至今都津津樂道的事。這或許和你的固有印象不符,這些男星不是到處登封面嗎,這怎麼是首次呢?事實上,登上《VOGUE》對於明星來說都是很有難度的。
  • 清華「極光計劃」實現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
    本報訊(記者 任敏)2018年10月29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銅川一號」立方星發射,其上搭載的「極光計劃」順利升空。該研究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成果作為封面文章,昨日登上《自然·天文》封面。X射線偏振是獨特的天體物理探針,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強有力工具。
  • 王一博超酷的雜誌封面合集!成為五大刊開季封面唯一男藝人
    風淡雲輕,細水長流遇見小九九點擊關注,帶你追劇聽歌追綜藝近日,王一博首登《時尚COSMO》開季封面引發了熱議。2月10日,《時尚COSMO》官宣王一博登錄三月刊正面封面,要知道,開季封面是特別重要的,王一博登上開季封面也證明了時尚界對王一博的認可。在目前官宣的五大刊開季封面的人選中,《VOGUE》是劉雯,《時尚芭莎》是劉詩詩,《嘉人》是章子怡,《ELLE》是楊冪,《時尚COSMO》是王一博,所以王一博也是五大刊開季封面的唯一男星。
  • 初解鎖五大刊,野性朱一龍上線
    此前,他終於初次解鎖五大刊,躋身時尚準一線。那麼這次封面究竟表現如何呢?設計與概念並存,野性意味十足此次登上《ELLE》雙封面的朱一龍,是與公益組織WWF合作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因此兩個都頗具設計感,加之野性意味十足,讓人恍然發現,獨屬於他的另一面。
  • 天儀研究院商業小衛星助力「極光計劃」
    華聲在線5月1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公布了以清華大學為科學總體、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研究院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最新成果。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 清華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 2019年8月1日刊的《Nature》,封面是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Tianjic)。
  • 天津科技大學:中國食醋登上國際食品領域權威期刊封面!
    2020年4月30日,我校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學院傳統發酵食品科研團隊以夏婷為第一作者、王敏為通訊作者的有關中國傳統食醋護肝機制的研究論文登上《Food & Function》期刊封面。
  • 「天機芯」團隊又登Nature,清華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來源:機器人大講堂去年8月,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攜手第二代「天機芯」登上《自然》(Nature)雜誌封面(《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天機晶片架構》(Towards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with hybrid
  • 他是顏寧徒弟文章登上science封面,如今追隨施一公入職西湖大學
    而提到顏寧,很多人了解其實她除了如今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外,其實還曾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和自己的師傅一起在清華工作了多年時間,不僅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顏寧還成為了博導和教授,在清華期間還培養出來不少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