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脈衝星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發現「打嗝」現象

2021-01-1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

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獨特的「爆發性脈衝星」:一顆從低質量恆星中偷取物質的中子星——也可能是現存最慢的「過渡脈衝星」。過渡性脈衝星是一種罕見的中子星,在長時間尺度上交替顯示x射線和無線電脈衝。位於南安普頓的天文學研究生傑米·考特(Jamie Court)也首次發現,爆裂的脈衝星(GRO J1744-28)有「打嗝」的傾向,因為它把附近的一顆巨星的物質帶到了它的表面。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南安普頓首席研究員、Diego Altamirano博士和義大利卡利亞裡大學的Andrea Sanna博士共同撰寫的。

中子星吸引了伴星的物質。圖片: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4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RXTE觀測站(RXTE observatory)向地球發回了相關數據,這個天體也可能是已知最慢的「過渡脈衝星」,磁場強度是其他的100倍。在一個過渡性脈衝星系統中,一顆中子星將附近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物質拉到它的表面。」這條巨大的恆星物質的河流像一個引擎一樣旋轉著中子星,導致這個城市大小的物體的質量是太陽的兩倍,每秒旋轉數百次。這條河流的摩擦力也使其升溫達數百萬度,使它在x射線中發光,這是我們從地球上看到的。

這種物質的流動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中子星的伴星被慢慢地剝離了,水流也不會很乾淨。現在人們相信,在這一過程接近尾聲的中子星中,這種流動有時會開啟或關閉,導致x射線像一個垂死的引擎一樣緩慢地噴出,即使是在流動的時候,它也不再是平滑的,不斷變化的氣體和磁場之間的鬥爭導致物質被分散的「吞咽」或「打嗝」。這些「打嗝」是我們在中子星中發現的「爆破脈衝星」的跡象。

但是,脈衝星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尋常的。中子星旋轉周期大約兩秒,雖然這可能看起來速度快20公裡,但這比迄今發現的其他過渡脈衝星的速度慢了100倍,這表明,物質流引擎無法像它應有的那樣使中子星旋轉。這反過來表明,我們仍然無法理解這些難以置信的緻密恆星是如何隨時間演化的。除此之外,這個系統中的中子星具有極強的磁場超過1000億倍的地球,比其他已知的過渡性脈衝星強100倍,這一令人興奮的發現將使我們能夠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極端的環境中探索這些宇宙打嗝的混亂的物理現象。它表明,即使在退役6年後,RXTE衛星仍在幫助我們做偉大的新科學。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來自:南安普頓大學

相關焦點

  • 周期達23.5秒,最新發現最慢的射電脈衝星
    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發現。具有周期性的地外輻射源,即脈衝星,通常以無線電發射的短脈衝形式被探測到。射電脈衝星通常被描述為高磁化、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產生脈衝發射。然而,對於天文學家來說,發現新的、自轉周期超過5.0秒的長周期射電脈衝星是一個挑戰。
  • 【中國新聞網】中國望遠鏡發現脈衝星實現「零的突破」之三大關鍵詞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0月10日在北京宣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首批成果:找到6顆新的脈衝星,實現中國科學家用中國望遠鏡發現脈衝星「零的突破」。記者截取三個關鍵詞進行解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副總工程師李菂當日介紹了FAST脈衝星搜索規劃,接下來將「嘗試計時觀測,開啟中國望遠鏡發現中子星的激越時代。」  尋找脈衝星僅是FAST所列科學目標之一。李菂對中新社記者說,FAST也在巡視宇宙的中性氫、獲取銀河繫結構、探索太空生命起源等方面進行調試。
  • 人類首次發現脈衝星:脈衝星七大可怕之處?
    ,它們的周期十分穩定,起初還以為是外星人發來的信號,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又陸續發現數個同樣的脈衝信號,後來經過確認這是一類新的天體並命名為脈衝星。    已觀測到的最長的脈衝周期,只有4.3秒,最短的約2毫秒,即千分之二秒。換句話說,脈衝星的自轉都特別快,從4.3秒轉一圈到1秒鐘轉500圈!發射脈衝的持續時間大致是其周期的1/10至1/100。    密度一般用1立方釐米有多少克來表示,如果我們從脈衝星上面取下1立方釐米物質,稱一下,它可重1億噸以上、甚至達到10億噸。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清華大學 劉蔚如 2020-05-1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 清華「極光計劃」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發布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雜誌的封面文章顯示,由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一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自然·天文》發表評論說,「馮驊與合作者結束了軟X射線偏振測量這一天文探測窗口過去40年的停滯狀態」。
  • 中國天眼為何不去尋找外星人,反而去找什麼脈衝星?
    他的名字與它的特性很吻合,就是不斷地發出點脈衝信號。1967年人們首次發現脈衝星後,便開始了對它的研究。人們發現它的自轉周期非常短,只有0.0014秒。也就是說你一眨眼的功夫人家就已經轉了1萬圈!同時它的密度非常高,高到你無法想像,每立方釐米的密度竟然有上億噸!
  • 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毫秒脈衝星的發現歷程
    就在這一年,與當年發現首顆毫秒脈衝星時的庫卡尼一樣還是研究生身份的傑森·赫塞爾斯(Jason Hessels)發現了一顆編號為Terzan 5ad的脈衝星,這是一顆非常暗弱的脈衝星,但其自轉速度高達每秒716圈。  在這樣的高速和巨大的質量下,毫秒脈衝星將具備巨大的角動量,因此它們的自轉速度將很難慢下來。這就讓它們在漫長的時間裡能夠一直保持近乎不變的自轉周期。
  • 球狀星團中那些奇異的脈衝星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的、脈衝星發現的最初幾年裡,我們普遍認為脈衝星剛誕生時其脈衝周期大約是30毫秒;隨著它逐漸將自轉動能轉化為電磁波的能量向宇宙空間中發射,它的自轉也逐步減慢——這也是我們今日看到的多數脈衝星脈衝周期在1秒左右的原因之一。1982年,Backer等人意外發現了一顆脈衝周期非常短的脈衝星,B1937+21。
  • 科學家發現了奇怪的磁星和脈衝星之間可能存在的「缺失環節」
    研究人員顯然已經發現了兩種脈衝星之間的「缺失環節」 。 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它們是大質量恆星爆炸性死亡留下的超稠密,塌陷的核。脈衝星從其兩極發出輻射束,當從地球上觀察時,它們似乎會產生脈衝,因此得名。(不過,脈衝星實際上並沒有脈動;這是物體旋轉的結果。)
  • 中國天眼已發現44顆新脈衝星 明年將開始搜尋地外生命
    44顆新脈衝星  明年驗收開始搜尋地外生命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坐落在貴州平塘,2016年9月建成啟用,其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大小,是目前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介紹,FAST運行近兩年來,已發現44顆新脈衝星(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
  • 間歇脈衝星輻射特性研究獲進展
    間歇脈衝星是一類特殊的脈衝星,與普通脈衝星不同,間歇脈衝星會突然進入輻射消失狀態,並在輻射「開」和「關」兩個狀態之間轉換,其轉換時標較長,從幾十天到幾年不等。目前只發現五個間歇脈衝星,兩個狀態自轉減慢率明顯不同是間歇脈衝星的重要特徵,這為脈衝星制動機制研究提供了難得機會。
  • 間歇脈衝星輻射特性研究獲進展
    間歇脈衝星是一類特殊的脈衝星,與普通脈衝星不同,間歇脈衝星會突然進入輻射消失狀態,並在輻射「開」和「關」兩個狀態之間轉換,其轉換時標較長,從幾十天到幾年不等
  • 周期157天深空快速無線電脈衝是外星文明?英國科學家重大發現
    據6月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刊發的論文,曼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經過長期跟蹤觀測,確定來自太空深處的一個快速無線電脈衝(FRB)具有固定的157天周期,並推測其可能的來源。快速無線電脈衝(FRB)是指太空中時間極短而信號極強的無線電波。
  • 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衝星」
    它就是根據脈衝星信號振幅轉換為聲音後製作的一段音樂,蘊含著等待破解的宇宙之謎,深邃而神秘。這段神秘「天籟之音」只有短短30秒,卻是貴州平塘國際天文體驗館的「鎮館之寶」,而捕捉到脈衝星信號、探測其振幅的是「中國天眼」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它就坐落在平塘一個被稱作「大窩凼」的喀斯特地貌巨型窪坑中。
  • 原來它是一顆「黑寡婦」脈衝星,旋轉周期快至2.09毫秒
    在《arXiv》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觀測結果表明,這顆天體是一顆黯然失色的「黑寡婦」脈衝星。快速旋轉的脈衝星,那些旋轉周期低於30毫秒的脈衝星,被稱為毫秒脈衝星。假設它們是在雙星系統中形成,當最初質量更大的組成變成中子星,然後由於次級恆星物質的吸積而爆發。一類具有半簡併伴星的極端雙星脈衝星被稱為「黑寡婦衝星」。
  • 「天眼」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 引力波探測又添新可能
    PSR J0318+0253位置和積分脈衝輪廓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並於近日得到國際認證,這是FAST繼發現脈衝星之後的另一重要成果。
  • 脈衝星有什麼特點:脈衝星有多可怕?
    脈衝星有什麼特點:脈衝星有多可怕?2.脈衝周期短已觀測到的最長的脈衝周期,只有4.3秒,最短的約2毫秒,即千分之二秒。換句話說,脈衝星的自轉都特別快,從4.3秒轉一圈到1秒鐘轉500圈!發射脈衝的持續時間大致是其周期的1/10至1/100。
  • 發現宇宙中,生命出現的關鍵階段信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肯特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循環利用在宇宙中生命形成過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線索。通過研究恆星生命旅程的不同階段,並獲得有關其進化周期的新知識,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更多關於宇宙中生命出現的關鍵階段信息。研究首次揭示了恆星死亡時丟棄的物質是如何再循環形成新恆星和行星。科學家們很早就知道組成人類生命的材料在宇宙誕生之初並不存在。碳和氧等元素在恆星內部形成,並在恆星爆炸時釋放出來。
  • 看這11400光年外,110.2毫秒周期的伽馬射線脈衝星!
    伽馬射線脈衝星是旋轉的中子星,發射伽馬射線光子。其中一些還展示了通常很難探測到的無線電輻射。這很可能是因為它們狹窄的射電光束偏離了地球視線,然而,一些伽馬射線脈衝星是完全無線安靜的,這意味著在其他區域的觀測,例如x射線波長,需要了解它們的性質。
  • 中國天眼 的新發現——6顆脈衝星
    說完FAST超牛本事,再說說此次發現的「脈衝星」。脈衝星,就是一種能夠高速自轉的中子星,但不是所有中子星都叫脈衝星。做事嚴謹的她偶然發現:一些脈衝信號非常有規律地發送,每1.337秒一個周期,就跟人體脈搏跳動一樣。於是,她馬上報告給休伊什教授。這位天文學家亢奮得心臟都要跳出來了——難道傳說中的「外星小綠人」真的被我發現了?!